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

鎖定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是北京師範大學2006年12月1日出版的圖書,由楊念羣編寫。本書主要講述了在現代中國這樣一個混亂的語境裏,要將種種預設的敍述模式對象化問題化,反省其是否能恰切得表達吾國吾民的感覺結構。 [1] 
中文名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
作    者
楊念羣 [1] 
出版時間
2006年12月1日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    數
419 頁
ISBN
9787303072989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作者簡介

楊念羣,1964年1月20日生於北京。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同系,獲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羣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羣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主編,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2004)等。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內容簡介

在西方影響下的上層制度無疑對地方社會有決定性的改造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發生並不意味着地方社會完全採取被動的姿態,以無法抵抗的無奈形式加以盲從和接受。上層政治制度的形成有時也會在吸收地方傳統的意義上調整自己的策略,使之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歷史證明,中國近代許多歷史態勢的形成,都是上層與下層反覆拉鋸式博弈的結果。可我們的歷史研究往往只是從單向上理解中國社會的變化,而沒有把這種動態的複雜性納入自己的視野,甚至把對傳統“政治史”研究的不滿直接轉換成對下層的研究態度,而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沒有搞明白上層社會的政治運作,也同樣很難理解下層社會得以具有所謂“地方性”的緣由。這就是我想重提政治史研究的原因。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目錄

上篇 “理論旅行”的反省與批判
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範式轉變與中國史研究的現實處境
一、美國中國學思潮中的“世界觀念”與國內史學的關係
二、美國中國學研究中的“概念化”傾向
三、身處後現代思潮中的“我們”——歷史如何重新書寫
“理論狀態”下的中國史研究
一、導言——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
二、由輸入到輸出——“理論旅行”的若干實例
三、“理論迴流”之後——對若干二元對立概念在中國的規範性運用引發的評述與思考
四、結語——幾點延伸的思考
“後現代”思潮在中國
一、中國“後現代”思潮的現代性表述形態
二、中國何以不能出現真正的“保守主義”
三、多學科聚焦視點下的“後現代”修辭
儒學作為傳統中國“意識形態”合法性的歷史及其終結
一、“意識形態”理論對中國歷史研究的規範作用
二、“意識形態”的構造過程——從上層“象徵建構”到底層“文化實踐”
三、“制度成本”與儒家“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一個新的視角
四、儒家意識形態的“象徵建構”與“文化實踐”之間的脱節及其後果
中層理論與新社會史觀的興起
敍事的變遷——政治與社會
理論的橫移——社會學與歷史學
“歷史呈現與劃分對象
理論的轉換——懸置或者批判
規範論證與範式遷升
中層理論與一代悲劇的終結
空間重設與普遍主權
中層理論與自由的演進
“應然態民主觀”的現代範本
一、歷史邏輯的變相延續
二、現實邏輯的歷史投影
“常識性批判”與中國學術的困境
“識字”的常識性威力
“後現代”批評真那麼不合時宜嗎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