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擯,漢語二級字 [4]  ,讀作擯(bìn),本是“”的異體字現代漢語分成兩個字。本意是接引賓客。現專用於表示排斥、拋棄。 [1] 
中文名
拼    音
bìn
部    首
字    碼
6448
五    筆
rprw
倉    頡
QJOC
鄭    碼
DWPO
字    級
二級
五筆編碼
RPRW
四角號碼
53081
總筆畫
十三畫
筆順編號
1214453212134
統一碼
6448
外文名
hampagne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 排除,拋棄:~棄。~除。~黜(罷黜並放逐)。~諸門外。
2. 古同“”,迎賓。
3.筆順讀寫:橫、豎鈎、提、點、點、橫鈎、撇、豎、橫、豎、橫、撇、點

詳細字義

〈動〉
1. 排斥;棄絕 [discard;get rid of]
擯,相排斥也。――《玉篇
賢者擯於朝。――《淮南子·説林訓》
六國從親以擯秦。――《戰國策·趙策》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三回:“諸侯鹹惡秦之無道,復為‘合從’以擯秦。”
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惲代英獄中詩
2. 又如:擯兑(除掉;以命換命)擯落(排去,棄而不用);擯壓(受到排斥壓迫)
3. 通“”。導引賓客 [guide]
宗人擯。――《儀禮·有司徹》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論語·鄉黨》
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周禮·司儀》
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周禮·小行人》

常用詞組

擯斥 bìn chì
[reject] 排斥;棄去
擯斥異端邪説
引證解釋
排斥;棄去。 南朝 梁 劉孝標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奇才而莫用。”
陳鴻東城父老傳》:“蓋以其為小説家言,近於猥瑣誕妄,故擯斥不録。”
費唐臣蘇子瞻風雪貶黃州》第一折:“這一去,擯斥海島,葬江魚之腹。”
鄭振鐸桂公塘》十五:“天祥的心緒和來時卻截然的不同,還帶着沉重的被擯斥的悲憤。”
擯除 bìn chú
[discard;get rid of] 排除;拋棄
排除,拋棄。如:擯除雜念,專心學習。
擯黜 bìn chù
[be dismissed from office and sent to a far away place] 斥退廢黜
引證解釋
斥退廢黜。《元史·崔彧傳》:“凡丞相安童遷轉良臣,為阿合馬所擯黜,或居散地,或在遠方,並令拔擢。”
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以一東二冬並葉,或三江七陽互施,吾知司選政者,必加擯黜。”
擯棄 bìn qì
[cast away;reject] 拋棄
擯棄舊的規章制度
引證解釋
亦作“擯棄”。
1. 排斥拋棄。 漢 劉向 《列女傳·齊孤逐女》:“妾三逐於鄉,五逐於裏,孤無父母,擯棄於野,無所容止。”
三國 魏 曹丕 《詔王朗等三公》:“今將休息,棲備高山,沉權九淵,割除擯棄,投之畫外。”
蘇舜欽 《維舟野步呈子履》詩:“吾儕性疏拙,擯棄安足痛。”
峻青黎明的河邊·血衣》:“看到這一切,李老頭子擯棄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麼天雷了。”
2. 猶放浪。《南齊書·文學傳·卞彬》:“彬頗飲酒,擯棄形骸。”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必仞切,賓去聲。斥也,棄也。《崔寔政論》寡不勝眾,遂見擯棄。 又與儐同。導賓也。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在主曰擯,在客曰介。《禮·聘義》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疏》承者,承副上擯也。紹者,繼續承擯也。《周禮·秋官·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注》擯而見之王,使得親言也。 又《正韻》𤰞民切,音賓。義同。通作賓。俗作𢷤。 [2] 

説文解字注

儐或從手。今經典作擯相字多從此。莊子徐無鬼注曰。擯,棄也。此義之窮則變也。擯之言屛也。 [3] 

方言音韻

贛語:byin4,擯擯辦辦
粵語:ban3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