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撻餜

(以麪粉、筍等為主料的食品)

鎖定
撻餜,徽州的一種外以面為皮、內包含各種餡的麪食,與西餐中的披薩有些相似,在製作上與披薩有很大的區別。 [1] 
中文名
撻餜
分    類
徽菜,績溪小吃
口    味
清淡或辛辣
主要食材
麪粉,筍、醃菜、香椿、幹蘿蔔絲和豆黃等

目錄

撻餜製作

撻餜在徽州各縣均有分佈,而以曾經是徽州人的一個部分的績溪人尤為喜愛。撻餜的做法,與印度飛餅一樣需要很高的技術要求。以面為皮,放以拌制好的食物(一般為菜,其中以筍、醃菜香椿、幹蘿蔔絲和豆黃等五種最為經典可口),並撻平撻圓,放置鍋中煎熟(乾鍋,煎的過程中放入少量的油即可)。
味可口,酥脆,香氣四溢,是廣受徽州特別是績溪人民歡迎的食物。也以績溪的撻餜最為經典,國學大師胡適曾表示自己最愛吃的食物即為撻餜,足見其可口和受績溪人民歡迎的程度。
撻餜一頓可以做很多,如果在冬天一頓沒吃完的撻餜還可以放在火筒上焙焙就更好吃了。

撻餜其它相關

撻餜 撻餜
績溪地處深山區,"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條件促使古時績溪的先輩們過着那騾馬陣陣、肩扛人挑的時代。先輩的男人們為了生存,常常翻山越嶺把山區的土特產品挑出大山,再把外面的生活用品馱進大山,出一趟門就要很多天.績溪的女人們為了家裏男人在能在路上不捱餓,就想方設法制作不容易變質的食品,用家裏的乾菜做餡,用面做皮把乾菜餡包在裏面,放在鐵鍋裏面用温火烘烤,就變成了又香又脆,保質期又長的乾糧。績溪方言裏有拿着冷飯果去找老婆的説法,這就説明了撻餜不容易變壞。
撻餜——績溪話叫踏果,也不知道“ta果"的ta究竟是哪個字.就是説把面和好後,摘成一個個果糊,然後用手或用硬木頭做的轆果錘把麪糰拓開,然後在裏面包上餡,用很輕柔的手法將拓好麪皮的園周沿着果餡提起來打成一個個小褶,最後收攏成一個小園點,這樣果餡就全包在裏面了.然後又用手或轆果錘把帶餡的果撻成薄薄的圓果,放在鐵鍋上用温火慢銬.按做果的程序來説用撻字理由比較充分。
撻餜歷經時代的變遷,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是招待遠方客人的佳餚.據説績溪撻餜在北京舉辦的績溪美食文化節期間,大受北京友人的喜愛。
早餐時間,你隨便走進績溪的哪條大街小巷,只要是早點攤都會有撻餜這道主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由原來的香椿,蘿蔔絲,竹筍,梅乾菜等幾種傳統餡料發展到肉醬,槐花,黑芝麻,豆沙,花生,時令蔬菜等鹹甜兼顧,葷素搭配。清淡與辛辣隨意等十幾種適合不同地方人羣飲食口味的餡料。豐富多彩,有香椿肥肉、醃汁菜、茄子、老南瓜、幹蘿蔔絲、青菜、鮮蘿蔔、莧菜筍子等等,只要是菜都能做撻餜餡。做撻餜的多是婦女,只見她們飛舞着手中轆果錘,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個厚薄均勻的圓撻餜做好了,像模子印出來一樣,玲瓏剔透,皮薄的能看見裏面的餡。一個果做好後,馬上放在邊上的平底鐵鍋中現烤現賣.特別是冬天,考究點的攤點會把帶有肥肉餡的撻餜烤好後再放在炭爐子上焙,經過温火的烘焙,餡裏面的油汁就着菜香漬漬往外冒,香味濃郁,味道鮮美。別看這繁雜的撻餜,價格還便宜。早餐一、二個拓果就一碗稀飯或一杯豆漿和牛奶,開胃、舒服,可以説是早餐中的極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