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插箭嶺遺址

鎖定
插箭嶺遺址羣,位於河北邯鄲市西北趙苑公園內,是趙邯鄲故城大北城西北隅城垣數個建築基址的統稱。距市中心約2公里,現存地面夯土台長約百餘米,高3—8米,城牆附近屬丘陵地帶,包括插箭嶺遺址、梳妝樓、皇姑廟、鑄箭爐遺址靈山、照眉池遺址、洪波台遺址、小城遺址以及王郎城遺址等多處文化遺存。 [1-2] 
相傳這裏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訓練騎兵的場所,經考查,插箭嶺是戰國時代的建築,漢代曾維修利用,嶺內也常常發現箭頭、銅簇、瓦片、排水槽殘片及部分漢代陶器片等遺物。現存的插箭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插箭嶺遺址
地理位置
邯鄲市叢台區趙苑公園
所處時代
戰漢時期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夏季早5:00-晚21:00;冬季早6:00-晚18:00
景點級別
無等級
門票價格
0

插箭嶺遺址歷史沿革

插箭嶺,在城西北靈山南彎,環高數丈,多卵石,夏月雨後耕牧時常獲箭鏃,嶺得名以此。該嶺位於叢嶺之中,“每值晴雲開霽,嵐光四射”。 [4] 
大約在2300年以前,趙國第四代國君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曾在趙苑公園帶領將士苦練騎馬射箭。 [5] 
後來開闢成為仿戰國趙文化的建築羣,是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地帶規模最大的、融古代文化與現代遊樂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園林。 [6]  又興建了氣勢雄偉的趙王殿、諸子百家殿、歷代帝王宮、古代兵器陳列館和成語典故園等。 [7] 
2010年12月,召開的河北省大遺址保護工作會議上印發了《河北省大遺址保護髮展規劃綱要》,確立了大遺址保護髮展思路和目標。其中就包括趙邯鄲故城王城在內的插箭嶺、照眉池、梳妝樓、鑄箭爐等遺蹟。 [8] 

插箭嶺遺址主要景點

插箭嶺遺址插箭嶺

插箭嶺遺址是“大北城”西北隅城垣其中的一段,也是高大的建築基址。現存遺址夯土築成帶狀土丘,曲折延伸,東北至西南走向,略呈頭朝東的鳥形,長405-630米,基址寬30-140米不等,高3~8.7米,出土有戰國、漢代三稜銅鏃,漢繩紋陶片。實屬邯鄲故城大北城西垣牆體的一部分。 [2] 
遺址南端逐漸平緩向下與地下的城牆相連接,相傳這裏是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而得名。1940年日本侵略者佔領邯鄲期間,日本學者原田淑人等在這裏進行考古勘探,認為是漢代遺址。根據這裏考古勘探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銅鏃、繩紋板瓦、素面瓦當以及排水槽等遺物,應是戰國時期趙王的苑囿區,漢代經過修補而沿用。 [1] 

插箭嶺遺址梳妝樓

梳妝樓遺址,位於大北城西北隅“插箭嶺”的東北處,在“台地”以用大約30米處,屬於相當高大的夯土台,包括北台(後樓)和南台(前樓)兩部分。 [9]  南部東西長140米,南北寬180米,高7-8米。北台長方形,地基東西長150餘米,南北80米,殘存高度7—8米。南台也為長方形,地基東西長140餘米,南北100米,殘存高度10米。日人原田淑人等在此進行文物調查發掘中,發現有河卵石鋪設的建築散水,河卵石兩側鋪有方磚,出土有“千秋萬歲”瓦當、蕨手紋瓦當、大型礎石及“樓”字瓦片。在南台東側有一片低窪地,傳説是趙王宮女梳妝打扮的地方,俗稱“照眉池”。 [1]  [9]  在梳妝樓遺址發現有紅燒土塊和戰、漢時期繩紋筒、板瓦殘片,説明其上原有建築。 [2] 

插箭嶺遺址皇姑廟

皇姑廟又稱台地遺址,位於遺址範圍內中部,靈山以南約200米,是一處與西城垣相連的夯土台建築基址。平面呈長方形,台基底部東西長120米,南北寬80餘米,存高2—3米。其南與梳妝樓相接。出土筒、板瓦等建築遺物,應為建築基址。 [2] 
1983年在台地西北側發現了鑄造作坊遺蹟,火膛坑存長4.8米,坑內堆積有紅燒土塊、草拌泥塊、草木灰、木炭等遺存,還有殘陶片、銅矛、銅鏃等戰國遺物。可見這是一處戰國時期的冶鑄作坊遺址。 [10] 

插箭嶺遺址靈山

靈山位於大北城的西北隅,為一土台,經過文物勘探調查,它是西城垣與北城垣交角的一段城垣遺址,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現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1540平方米,總長約127米,寬23—34米不等,殘高4—5米。經實際勘查,其為趙邯鄲故城大北城西垣角處的地面牆址殘段,兩端均有地下夯土延伸。出土戰國時期盆、罐、筒瓦、板瓦、排水槽等。 [2] 
1978年市文物部門發掘了西南端部分地點,屬戰國時代建築無疑。在城垣內側發現了3處排水槽道遺存,其形制與趙王城的排水槽道完全相同,排水槽道的間距在15-16米,出土物還有灰陶繩紋板瓦、筒瓦、甕、罐、盆等殘片。 [11] 

插箭嶺遺址照眉池

照眉池位於梳妝樓東側,呈長方形,南北長240米,東西寬60米,地勢低窪,傳為趙王故跡,趙王宮人照眉於此。現池水乾涸,地面散存有戰國時期的器物殘片。 [2] 

插箭嶺遺址洪波台

洪波台遺址,位於梳妝樓遺址一帶。《後漢書·郡國志注》稱邯鄲有洪波台,《韓詩外傳》説洪波台是春秋後期趙簡子修築,此説未必可靠,然至遲漢代邯鄲已有洪波台似無疑問。有關邯鄲洪波台的記載,唐代以後較為多見,除見於《元和郡縣誌》外,在《通典·州郡》洺州廣平郡邯鄲縣條也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曾作《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詩一首 [12]  。因此,關於洪波台的方位,《元和郡縣誌》認為在縣西北五里;《太平寰宇記》認為在縣西三里;民國二十二年本《邯鄲縣誌·地理志》古蹟條稱:“洪波台在縣東南。《元和郡縣誌》説在縣西北五里。《寰宇記》説在縣西三里。《韓詩外傳》雲周舍死後,簡子與諸大夫飲於洪波台。(中略)舊志雲在縣東南三十里洪波城村, [13]  屬肥鄉縣界。”由此可見,《元和郡縣誌》和《太平寰宇記》的認定大同小異。這樣看來,文獻記載洪波台的方位只有兩説:即位於縣西北説和縣東南説。 [14] 
2006年5月,市文物部門在配合趙苑工程建設中,共發掘了5座隋唐時期的墓葬,在其中一座墓葬出土了一盒隋開皇十八年(598)的墓誌,載明本墓“北距洪波台百步,東距温明殿二里”。 [15]  該墓處在插箭嶺遺址東部,其正北直線百步就是今梳妝樓遺址所在。再據1964年於邯鄲市新生磚廠出土的唐代《張修義墓誌》所記,其墓地“綠水前流,溉濯洪波之殿” [16]  。其墓地位於邯鄲市西北方向的新生磚廠,因此推知,洪波台確如《元和郡縣誌》所載,是在縣城西北方向。出土墓誌證實了《元和郡縣誌》所載洪波台方位的正確。唐代墓誌所稱是“洪波殿”,《元和郡縣誌》所稱是“洪波台”。所以推測墓誌所云洪波殿除指洪波台上所建的宮殿之外,還有兼指洪波台和温明殿二者而言。墓誌將洪波台與温明殿並稱,説明這裏的台、殿相距不遠。李白可以登上洪波台觀看發兵,又説明洪波台臨近當時的官驛道。根據邯鄲縣城的位置及縣城以西地形,當時的官驛道只能在今北關街(南北方向)和浴新街(南北方向)之間(温明殿遺址恰在之間)。那麼,位於邯鄲縣城西北方向而臨近温明殿遺址,並且其高度足以使李白能置酒觀兵的處所,只有梳妝樓遺址最高,且距離温明殿遺址最近。在“鑄箭爐”和“皇姑廟”遺址夯土台表層發現有戰國時代的繩紋筒瓦及細把豆等遺物,這些遺物緊挨城垣互相連接,地表下有夯土基址,地面有戰國及漢代的大量遺物,説明這是戰漢時代的一組高大建築羣,日文本《邯鄲》一書的作者原田淑人以及侯仁之先生都推測這一帶是趙王的離宮, [17]  而“梳妝樓”則是其中一座重要的建築羣。 [11] 

插箭嶺遺址小城遺址

小城遺址,在西垣北段“插箭嶺”內側,還發現了一座“日”字形小城,東北接近“梳妝樓”,西北與“插箭嶺”相連。根據考古勘探資料,小城遺址平面略呈梯形,北邊寬290米,南邊寬約400米,南北長約700米,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城中部偏北有一道東西隔牆,將這座小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小城的西垣北段即是插箭嶺的東側一段,南段部分與大北城西垣平行(有的地方間距不足一米),長約570米,寬20——30米不等。南垣和北垣在考古中只鑽探出西段100米左右。東垣鑽探出北段320米,北端在梳妝樓南, 與北垣相接。在小城遺址內出土物多為戰國至漢代遺物,有灰陶繩紋板瓦、筒瓦、盆、罐等殘片。在小城的西北隅還出土有與趙王城相同的灰陶排水槽、板瓦等建築構件。另外,小城西垣地段發現有漢墓,可知小城應是戰國時代建築,漢代並修補續用。從小城緊鄰的一組高大建築羣看,這裏不是一般居民的居住區,應是官屬區或貴族住宅區的可能性較大。戰國時期的邯鄲城是由寒氏城(午汲)遷來,而午汲古城內西北角也有一座小城,可見這兩座城的修築格局很相似。所以大北城西北隅的這座小城,很可能就是為了與居民區形。 [14]  [11] 

插箭嶺遺址鑄箭爐遺址

鑄箭爐遺址,位於大北城西北隅,在西垣的東側,北鄰靈山,與西垣相接,是一處大型的夯土台建築基址。南北長74米,東西寬60米,殘高9米,平面略呈方形。考古調查發現地表上散佈着灰陶繩紋板瓦、筒瓦、盆和素面豆等殘片。傳説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專門鑄箭的地方。在上世紀90年代末修建“邯鄲成語典故苑”工程中確實發現了戰國鑄箭爐遺址,也是國內首次發現戰國鑄箭爐遺址。 [18]  非常遺憾是,這麼重要的一處戰國時期冶銅遺址也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歷史見證,在文物部門沒能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情況下,就遭到了建設工程的毀滅性破壞。 [11]  [10] 

插箭嶺遺址王郎城遺址

王郎城遺址,位於大北城西垣中段,實際上是大北城西垣的一段地面殘垣,呈東北至西南走向,長約805米,城垣牆基寬16—34米不等,殘高3——8.5米。出土有灰陶繩紋板瓦、筒瓦、甕、罐、盆等殘片。這段城垣是大北城西垣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地面城垣。1973年市文物部門曾對這段城垣的西南端,即地下與地面城垣相連接的地方進行了考古解剖,發現此段的地面城垣夯築的質量較差。但在地面城垣的外側(西側)發現了城垣基下為另一種不同結構的地下城垣基址,與趙王城的夯土結構相同,屬於戰國時期的城垣基址,而其上的地面城垣應是漢代利用前代修補的城垣,所以城垣的夯土質量較戰國時期要差很多。另外,在地面城的西側,還發現了8座打破城垣基部夯土的西漢晚期的小型墓葬,出土了五銖、貨泉銅錢和星雲紋銅鏡等遺物。 [19] 

插箭嶺遺址旅遊信息

現已發展為趙苑公園的一個重要景點。
參考資料
  • 1.    孫繼民、郝良真、楊倩描.《邯鄲古代城市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17年:98頁
  • 2.    插箭嶺遺址  .邯鄲市人民政府.2011-08-31[引用日期2021-01-01]
  • 3.    趙苑,可能是邯鄲最被低估的公園  .騰訊網.2020-04-17[引用日期2021-01-01]
  • 4.    邯鄲古十景,歷史長河中的遺珠  .騰訊網.2020-04-20[引用日期2021-01-01]
  • 5.    邯鄲趙苑公園景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北部,是國家AAAA級景區|趙苑|景區|邯鄲  .新浪網.2019-10-13[引用日期2021-01-03]
  • 6.    趙苑旅遊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1-03]
  • 7.    趙苑旅遊區  .中國網.2008-08-28[引用日期2021-01-03]
  • 8.    趙邯鄲故城王城將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北新聞網.2010-12-30[引用日期2021-01-03]
  • 9.    孫繼民、郝良真、楊倩描.《邯鄲古代城市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17年:99頁
  • 10.    孫繼民、郝良真、楊倩描.《邯鄲古代城市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17年:102頁
  • 11.    孫繼民、郝良真、楊倩描.《邯鄲古代城市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17年:101頁
  • 12.    參見《全唐詩》卷180,1960年版,第六冊,第1834頁。
  • 13.    注:今屬成安縣的何橫城村,當地人稱“洪城”。作者為此還專門到何橫城村一帶考察遺址情況。參見:孫繼民、郝良真、楊倩描.《邯鄲古代城市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17年:99頁
  • 14.    孫繼民、郝良真、楊倩描.《邯鄲古代城市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17年:100頁
  • 15.    尹建兵,《邯鄲城區隋唐考古獲重要發現》,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編《邯鄲文物簡訊》第四十五期。
  • 16.    參見《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河北卷》墓誌圖版,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頁。
  • 17.    侯仁之《邯鄲城址的演變和城市興衰的地理背景》,見《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4頁。
  • 18.    注:據市文保所馬忠理先生説,有一天下午他聽説在鑄箭爐遺址發現了大量銅箭鏃等文物,於是他趕到邯鄲成語典故苑的施工現場,發現了三座成排的鑄箭爐遺址,可惜沒有帶照相機,他給施工方説他第二天上午就帶考古人員來進行搶救性發掘。當第二大上午8點鐘他帶人趕到現場時,這處趙國鑄箭爐遺址被晝夜工程施工全部挖掉。在晝儀之間,這一帶就由一個大土丘變成了大土坑。後來,有民工到市博物館出售成捆鏽蝕一起的戰國銅箭簇,説是從成語典故苑挖土挖出來的,此事也為證。參見:孫繼民、郝良真、楊倩描.《邯鄲古代城市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17年:102頁
  • 19.    邯鄲市文保所《河北邯鄲市區古遺址調查簡報》,見《考古》1980年第二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