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搖計算機

鎖定
手搖計算機是1878年由一位在俄國工作的瑞典發明家奧涅爾製造的,這是一種齒數可變的齒輪計算機
中文名
手搖計算機
發明時間
1878年
發明國家
俄國
發明人
奧涅爾

手搖計算機研發歷程

瑞典人奧涅爾從1874年開始整整花費了15年的時間,發明了齒數可變的齒輪,從而設計成功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這種計算機的結構和外觀更接近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式樣。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奧涅爾機都是一種主要的計算機器。但是,包括奧涅爾在內的計算機發明設計者,他們的設計的根本缺陷是隻能做簡單的四則運算。其中根本沒有稱得上程序控制的機構。一直到1938年,德國工程師朱斯他設計的第一台計算機z―1號完成。這是一台純機械結構的機器,運算速度慢,可靠性也差。朱斯決心採用電磁繼電器來改進z-1,但不久由於應徵入伍而中斷。1941年,他的z―3計算機開始運轉,這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計算機。 [1] 

手搖計算機歷史資料

奧涅爾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它利用齒數可變的齒輪,代替了萊布尼茲的階梯形軸。其中,字輪與基數齒輪之間沒有中間齒輪,數字直接刻在齒數可變齒輪上,置好的數在外殼窗口中顯示出來。它是後來流行幾十年的台式手搖計算機的前身。
奧涅爾後來在俄國批量生產他研製的計算機。國外的許多公司也在紛紛按照類似的結構原理生產計算機,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國的布龍斯維加公司,他們從1892年起投產,到1912年,年產量已高達2萬台。
在20世紀最初的二三十年間,手搖計算機已成為人類主要的一種計算裝置。
德國Facit手搖計算器 德國Facit手搖計算器
在19世紀80年代,各種機械計算機都採用鍵盤置數的辦法。鍵盤式計算機在進行除法運算時,要注意聽信號鈴聲,當減去除數的次數過頭時,就會響鈴,提醒操作都將多減的次數補回來。1905年,德國人加門開始在鍵盤置數的計算機中,採用“比例槓桿原理”,計算機操作時噪聲小,而且在作除法時不用去注意鈴響了。這種計算機逐漸成為流傳很廣的一種機械計算機。
1936年荷蘭飛利浦公司製造的一種二進制手搖機械式計算機。手搖式機械計算機由於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曾經普遍使用,並延續了較長的時間
用手搖作為動力的機械計算機。自從計算器出現以後,手搖計算機就自然而然的退出了歷史舞台。

手搖計算機產品特點

手搖計算機一般只能做四則運算平方數立方數開平方開立方,如果需要輸入三角函數和對數,都需要查表。如果計算中有括號,麻煩極了。使用中的正搖幾圈,反搖幾圈,還要用紙筆記錄。曾被用於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
手搖計算機的價格按照時價計算,價格不菲。有了價廉物美的計算器,沒有人再用手搖計算機了,更不用説電腦的普及了。過去只有單位才有,一般人還買不起,如果誰手頭有手搖計算機,可以當作收藏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