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房姓

鎖定
房姓 [1]  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170位,在1980年代國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國姓氏統計中,房姓列第199位。但因房氏源自於五帝之一的堯,且其後代中彪炳史冊的大唐開國宰相房玄齡為“中國十大賢相”之一,故在史上向來為名門望族也。尤其在山東淄博形成以房玄齡公為首的郡望。
房[房,讀作fang
中文名
房姓
標準音
fáng
古秦音
páng
歷史名人
房玄齡

房姓姓氏起源

房姓房氏簡介

房姓 房姓
注音: fáng xìng
房(fáng)源出有:
1、"房"姓誕生於距今約4300-4700年前,起源於祁姓,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以國名為氏。堯的兒子開始被封于丹水,沒有把帝位交給丹朱繼承,而是禪讓給了立有大功的舜。這是禪讓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開始。繼位以後,改封丹朱於房(今河南省遂平縣),為房邑侯。其子陵,襲封后以封地為姓,史稱房陵,後代遂為房姓。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縣東),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併成為一個望族,後又因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並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之説。
2、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出國之邑房渚,屬於以地名為氏。房渚,西周以前為彭部落方國。春秋時期稱為“防渚”,屬麇、庸二國之地,後成為楚國的一個邑地,改稱“房渚”。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改房渚為房陵郡,在唐朝武德初年又改為房州。在歷史文獻《房縣誌·事紀》中記載:“周傾王四年春,楚子糜,成大心敗糜於房渚。”房渚,就是防渚、房陵,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古代居於房渚之邑者,有取地名為姓氏者,稱房渚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房氏、渚氏,世代相傳。
3、源於職業,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工匠房,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在古代製作“房”的工匠,稱作房人、房工,該房工不是建造房屋的。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房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房氏,其源繁複,不可一論,人數遠眾於姬姓房氏。
4、出自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後改為房氏。
舜繼位以後,房渚及丹朱所受封地點。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今邢台市清河縣東),清河房氏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 [3] 

房姓傳承與發展

  • 上古
源於陶唐氏,出自遠古堯帝之子丹朱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堯帝的兒子朱開始被封于丹水,史稱丹朱。堯帝認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為能有一個帶領大家克服天災的繼任者,堯帝沒有把帝位交給丹朱繼承,而是禪讓給了立有大功的舜,這就是禪讓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開始。舜繼位以後,改封丹朱於房(今河南遂平),為房邑侯。丹朱之子陵,襲封后以封地名稱為姓氏,史稱房陵,後代遂為房氏。其裔孫房雅為東漢桓帝劉志執政時期(公元146~167年在位)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一説為今山東武城,待考),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清河,並逐漸形成為一個望族,史稱房氏正宗。 [1]  後又因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也曾出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後來成為房氏人最重要的郡望,並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之説。
  • 夏商周(春秋)
夏(約前2100年~約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之時,朝廷亦不敢等閒視之。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時周王室與房氏曾屢通婚姻。《國語·周語》雲:“昔昭王娶於房,曰房後,實有爽德,協于丹朱。丹朱憑身以儀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説,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體,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較有名的君王之一,可見房氏因始於丹朱可上溯自帝堯,在周時受到了尊崇。丹朱第36代孫房鍾,周昭王(公元前995年左右的)時仍襲爵為"房邑侯“
出自春秋時期出國之邑房渚,屬於以地名為氏西周以前,房縣為彭部落方國。《房縣誌》卷六載“......(堯)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弗克,遂封於房,是為房子國。”。春秋時期稱為“防渚”,屬麇、庸二國之地,後成為楚國的一個邑地,改稱“房渚”。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改房渚為房陵郡,在唐朝武德初年又改為房州。在歷史文獻《房縣誌·事紀》中記載:“周傾王四年春,楚子糜,成大心敗糜於房渚。”房渚,就是防渚、房陵,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 [4] 
  • 兩漢
房鍾第12代孫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司空房植,第13代孫房雅於公元前32年任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成帝末年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縣東),【注:家族大了,經多輩繁衍,晚輩比長輩年紀大,實屬正常】,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並繁衍成為望族。 [1] 
  • 兩晉南北朝
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時期,清河房氏作為當地望門貴族,一直保持着與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勃海封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相互聯姻。到公元4世紀末,清河房氏與清河崔氏、平原劉氏等家族因戰亂部分遷移到山東半島,成為慕容氏南燕國的上層家族---青齊房氏。房氏家族沒有捲入北魏和劉宋在山東半島的爭奪,一直到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義上的貴族。在古代,房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清河。所以有“揖讓乾坤房姓始”、“天下房氏,無出清河”的説法和“七劉八張十二王,天下無二房”之説。源於鮮卑化漢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南北朝時期在漢化的標誌。 [2]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深化的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屋引氏皆用漢姓房氏人口遠多於其他支系,是為河南房氏一族。清河房氏的分支。南北朝後期,由於周、隋、唐三朝對傳統士(貴)族階層在政治上打壓,在用人上又以“開科取士”取代憑門第和族望選官任職的制度,象房姓這樣的士族、仕宦不得為清望官,婚姻不得結高門第,政治地位、社會等級即因之而降低淪落,名人名相從此就很少出現。
  • 唐宋
在唐朝,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房氏家族於此時獲得中興,備極榮光。房玄齡長子房遺襲父爵為梁國公, 高陽公主謀反事受牽連, 削官削爵。中唐(公元766年起)以後,在臨淄房氏房玄齡一支及河南房氏一支相繼衰落,房姓族人在整體上仍保持着傳統士族的清高和傲氣,較少通過應試出仕,也較少務工從商,而是大多選擇了隱居鄉野的消極避世態度,最終導致房姓在中唐以後大多為“農”業人口,在“士”、“工”、“商”等門類人才零落,成為散居各地的小姓,並因生計所迫流離失所,出走周邊省份(如山東、河北、陝西、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
  • 元明清
直到明初才出現了房寬(明代名將)和房勝兩位立了大功的將軍。但房姓族人雖流徙四方,清白持家的風格始終未變。

房姓得姓始祖

房陵
房姓 房姓

房姓傳統文化

房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
房 州: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
  •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為房氏家族的總堂號。傳江蘇蘇州、揚州、湖南瀏陽瀏東等房氏分支。
濟南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樂善堂:山東臨沂蒼山傳此一支。全縣20多個村以及棗莊江蘇蘇北地區羅莊等地近5000餘人。
房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十堰堂。
中書堂:唐朝房玄齡十八歲就中了進士。李世民舉兵,房玄齡跟隨他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十餘年。李世民當了大唐皇帝,封他為中書令,任宰相十五年,因而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官銜“中書令”為堂號。
國器堂:明思恩侯房寬之子房萬寶公,赴廣東梅州銀江鎮開派.其裔孫晚清光緒帝殿前侍衞房殿魁公奉旨修建“房氏家廟”,並將堂號定為“國器堂”,取房玄齡公年青時被喻為“國器”典故,現內供唐朝名賢相房玄齡金像。傳廣東省梅州、普寧、東莞、四川中江、江西萍鄉、湖南嶽陽等房氏分支。
繼錦堂:浙江嵊縣剡北房氏分支。
敦倫堂:湖南衡陽房氏分支。
親睦堂:湖南桂陽蓉城北鄉沙裏房氏分支。
孝友堂:浙江餘姚房氏分支。

房姓家譜文獻

湖南桂陽蓉城北鄉沙裏房氏宗譜九卷,首二卷,(清)房芳梅等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南瀏東房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清)房青雲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河堂、泉源堂梓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桂陽蓉城北鄉沙裏房氏宗譜九卷,首二卷,(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南瀏東房氏族譜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衡陽房氏續修族譜,(民國)房開甫主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瀏東房氏族譜,(民國)房維日等修編,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瀏陽清河堂湘鄂贛白茅衝支派房氏族譜,(現代)房蘭清等編修,1995年線裝豎排本。
廣東東莞篁村房氏族譜,(明)陳璉序,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廣東大埔冠山村房氏族譜,(現代)房敦林、房伴村等重修,1994年國器堂鉛印豎排紅塑面本。
廣東連南房氏年命書,房先清收於《八排瑤古籍彙編 》,內容類似族譜,但體例和意義與士大夫模式的族譜完全不同。它們雖然也是文字的記錄,但一般是在祭祀時由主祭人唸誦,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口述的傳統。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廣東梅州房氏族譜,(現代)房玉寬編印,1995年國器堂紙版橫排鉛印本。
廣東化州房氏族譜,2006年電子版。
浙江房氏宗譜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房東餘等纂修,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上一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嵊縣剡北房氏宗譜三卷,(清)房秋伊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繼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嵊縣剡北房氏宗譜四卷,(清)房聖務、房萬珊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四川中江雷神廟房氏族譜,(清)房映煃編於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民國時期房念宗、房固宗、房建修等續編,手抄線裝本六冊,1984年房昭文修補。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四川蓉城北鄉沙裏房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四川中江雷神廟支派房氏家譜,(現代)房明毓編,2004年簡體橫排電子版。
福建閩浦水南房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
福建閩北浦城房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福建泉州房氏族譜,(現代)房世明編,2004年中書堂紙版橫排膠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前亭村。
江蘇溧陽新倉(昌)房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雎寧房氏族譜,1992年清河堂三修,成於1994年,鉛印豎排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雎寧市黃河南雎寧村。
山東微山世善堂房氏族譜八卷,著者待考,成譜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續修,房台等人於1988年重修。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山東沾化房氏族譜,著者待考,2006年電子版。
山東菏澤鄆城房氏族譜、鉅野6房氏族譜,著者待考。現存於當地房氏宗族。
安徽和縣明禮堂房氏宗譜,(現代)房仕九、房淑煥等編,1993年宣紙線裝豎排八卷本。
河南內鄉房氏族譜,(現代)房立定等編,2004年簡體橫排複製本。
山西大寧房氏族譜,遷(支)祖:房錦芝 主編:房喜生,2005年簡裝本。現被收藏在山西省大寧縣道教村。
吉林長春房氏族譜,著者待考,2006年電子版。現被收藏在吉林省長春市李家屯。
房氏宗譜四卷,(清)房寶大主修,清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房氏家譜,(清)房浩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手寫本一卷。現被收藏在山西省交城縣覓淵齋。

房姓字輩排行

  • 安徽
安徽碭山房氏字輩:“金永紹化廣振興福祿長殿愛齡善謀本立慶瀛登文昭錫賢相開勳在圖凌官達增同章蕭朝為純臣平安顯義勇喜琴談嘉賓恭慎堪作師英主贊新令澤民存志體效魁三輔政繼述法壽道進修美謙彥書秀連山清從容裕先見規矩傳漢歌衣冠耀齊陽通經知教化慈親訓景良”。
安徽泗縣房氏字輩:“宏大獻廷維廣(玉)伯春加紹彥毅”。
安徽臨泉房氏字輩:“清先修運(志)玉(桂)國”。
安徽寧國房氏字輩:“聖國家廷裕登朝得衣龍”。
安徽懷遠房氏字輩:“萬如為(維、國)永(興)繼(修)
安徽定遠爐橋房氏字輩:家佔 學文化志富 民積德安邦
  • 河南
河南信陽房氏字輩:“承祖澤繼永昌忠孝敬寧安康”。
河南淮陽房氏字輩:“金林先修運玉國”。
河南夏邑、永城房氏字輩:“孝友傳聖訓詩書賀龍光”。
河南方城房氏字輩:“天金樹德(延)務(玉)自本”。
河南鄲城房氏字輩:“玉有仕金成,志福和龍光”。
河南內鄉房氏字輩:“冀豫宛鄧山明光照青天繪堅棟樑志興修祖尚德傳緒綱常風宏華震五州憲耀昌家輝文武教科書”。
河南花縣房氏字輩:“畔□永仕清成修(久)振”。
  • 江西
江西宜春房氏字輩:“管樂才雄偉蕭何治國軍奇文傳孔孟妙筆在餘勤虎踞龍吟嘯風翥耀鵬程雲開攀月桂俊傑鎮乾坤”。
江西新田房氏字輩:“枝茂召雲彩樹大根深顯地光”。
江西南昌房氏字輩:“源遠流長髮福無疆於今創始代薦馨香”。
  • 山東
山東菏澤鄆城輩分:“殿愛齡善謀,本立慶贏登;文昭錫賢相,開勳在圖凌”。
山東濟南長清北宋莊房氏字輩:“延慶照(兆)士澤玉立啓殿英”。
山東濟南商河房家屯房氏字輩:“毓維家延樂 心懷保有常 詩書執禮澤 立偉茂慶祥”。
山東濟寧鄒城房氏字輩:“興大德廷有清祥凡繼論”。
山東濟寧任城房氏字輩:“忠風建雲存文傳勝道燕清趙世澤”。
山東濟寧兗州房氏字輩:“成來芝裔佰德慶”。
山東濟南歷城房氏字輩:“永慶安寧德教先修”
山東德州齊河縣胡官屯鄉大劉莊和張房村房氏字輩:“延慶照(兆)士澤玉立啓殿英”。
山東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房集村:“文元延維慶廷士傳本廣紅人少榮宗振興全永明”。
山東微山房氏字輩:“繼寶貽蘭蔭藴建步修齡宏德永衍慶敏慎惟守真敦睦懷祖訓榮光萬世新”。
山東微山黃村、界牌、高莊房氏字輩:“天炳理…繼寶宜藍印藴建步修齡”。
山東壽光紀台、萊陽柏林房氏字輩:“明初來益崇德師賢孝友同守忠厚家傳長保太和福祿綿延光華盛世禎祥永年。
山東濰坊安丘大盛鎮房家官莊村字輩,躲避戰亂明末清初遷移至此:“殿守義明初來益崇德師賢孝友同守忠厚家傳長保太和福祿綿延光華盛世禎祥永年”。
山東臨淄、安徽和縣房氏字輩:“萬國崇正道仕淑尚忠良善繼人之慶明經學業長富貴惟恩厚榮華惠澤存”。
山東汶上崔村房氏字輩:“宗廷子念林照堂昌景紹先祖武桂樹培青象長脈久基業永興”。
山東汶上房氏一支字輩:“宗廷子念林照堂昌景紹先祖武相長脈久桂樹培青”。
山東汶上房氏一支字輩:“東玉緒(瑞)茂兆西思文”。
山東濰坊坊子區坊子工業發展區下房村、九龍街道上房村房氏24字輩:明初來益崇德師賢孝友同守忠厚家傳長保太和福祿綿延
山東濰坊房氏一支字輩:“學玉新洪”。
山東濱州鄒平一支字輩:“際雲興崇澤玉秀齊殿英”
山東聊城東阿房氏字輩:“家垂燕義 廣繼永傳 福延隆美 仁懷利安”
山東聊城茌平朱官屯村房氏字輩:“天道本公平,修德福自宏,禮義常學習,師友多親敬,忠孝傳百代,詩書萬事榮”
  • 廣東
廣東大坪房氏字輩:“振(晉)起尊崇伯仲濟美淑(叔)貴齊隆左昭右睦”。
廣東普寧房氏字輩:“維日一宗振啓尊崇伯仲濟美淑桂齊隆萬招千睦次第宜同仕廷達夏周伯仲俊本有紹堯祖舜德得昌見英猷”。
廣東惠來房氏字輩:“維日一宗振啓尊崇伯仲濟美淑桂齊隆千招萬睦次第宜同”。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房氏字輩:“開春柏進寶祥倫紀綱常六龍華富貴昌”。
廣東化州房氏字輩:“瑞昔友洪浩”。
廣東笪橋房氏字輩:“維山庭世日子嘉萬應成東光宗耀祖榮華富貴”。
廣東連南房氏字輩:“測進東修財永世興起來”。
  • 四川
四川中江房氏字輩:
德尚支派:“萬才騰鼎昌敦金祖萬君希仕德日文友興先志宗建毓清華秀靈鍾厚澤耀彩沛天家”;
德用支派:“德日文元成選開運鼎明光華昭盛景富貴耀朝廷”;
肇星支派:“惟於星俊麟正自榮升泰”;
東、北街支派:“麟正自榮升泰乾照福雲隆盛維孝貴守道有祥徵”。
四川羅江房氏字輩:“國政天興順官清民志安”。
四川自貢房氏字輩:“忠良世澤長,興田培本後,萬代慶榮昌
四川閬中房氏字輩:“天懷明德順文武保朝廷”。
四川廣安房氏字輩:“萬代昌天開景運肇”。
  • 遼寧
遼寧北票房氏字輩:“豔志松明”。
  • 福建
福建泉州房氏字輩:“積徽聖盛世伯侯公子男泰來昭繩武孟仲叔季昌”。
福建福州房氏字輩:“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
福建茂名房氏字輩:“光宗耀祖榮華富貴”。
  • 吉林
吉林綏化房氏字輩:“文學冀才名清國連景(文)成”。
吉林農安房氏字輩:“名卿國連景成文學繼”。
吉林長春房氏字輩:“奎學本立成先從啓樂天”。
  • 黑龍江
黑龍江呼嗎房氏字輩:“甲垂燕義廣吉永傳”。
黑龍江林甸房氏字輩:“文振顯德萬興”。
黑龍江望奎房氏字輩:“族恆錫本慶”。
黑龍江巴彥房氏字輩:‘正明光耀玉德來意士新’
黑龍江密山市房氏輩:子喜本振榮若
  • 湖北
湖北房縣房氏字輩:“有能伏添陽志德文洲人琠國立光學仕承先澤榮華啓秀賢德知福永世趙(照)興傳”。
湖北枝江房氏字輩:“正大光明”。
湖北京山房氏字輩:“久應興昌龍世良玉華洪培智維友德傳金本大中富貴自先揚宜致定家邦”。
  • 北京
北京房氏一支字輩:“瑞(德)玉志世繼承廣大”。
北京崇外房氏字輩:“毓永德玉志世繼承廣大”。
北京大興房氏字輩:“再景國炳宏”。
  • 天津
天津靜海、黑龍江大慶房氏字輩:“大啓永廷振世(士)獻宏”。
天津大港房氏字輩:“玉士恩開業”。
天津西青房氏字輩:“學金印萬國恩家慶”。
  • 河北
河北內丘房氏字輩:“鳴文慶建長”。
河北清河氏字輩:“選東奇德中心永殿守義化振明廣”。
  • 陝西
陝西法門寺房氏字輩:“啓秉生”。
陝西榆林房氏字輩:“成天地正自豐生洪興學漢建德長青萬世(代)永恆”。
  • 廣西
廣西桂平房氏字輩:“雲源永德廷星鴻”。
廣西全州房氏字輩:“維(惟)天耀祖必賜榮昌”。
  • 貴州
貴州安順房氏字輩:“人世百春秋有本斯成立能可必大之”。
貴州織金房氏字輩:“天正靈崇秀仁世伯春秋有本斯成立能可必大之學傳忠信厚修文德澤長”。
  • 湖南
湖南平江房氏字輩:“萬古江山舊千秋世系新陶唐流派遠漢代敍源清科甲班聯定書香啓後人經綸光德業規矩振家聲”。
湖南寧遠房氏字輩:“永德文啓玉四萬大興光明朝開泰運家可輝國邦先祖謀詒遠同宗瑞慶新瑤階星耀彩寶樹日生春詩禮培英俊才華起鳳麟登贏家盛業百代沛思綸”。
  • 浙江
浙江剡北房氏字輩:“登學書玉敬春忠厚傳家有道正大光明”。
  • 江蘇
江蘇邳州戴莊鎮房莊村:“學明繼文召”
江蘇高郵臨澤房氏字輩:“守先方獲福積德乃延長”。
江蘇句容房氏字輩:“思懷祖德 同慶義和常守安泰
江蘇房氏一支字輩:“繼保怡藍印藴見部修齡”。
江蘇興化房氏字輩:
興化西顧鎮房家舍字輩:“彩風元明”。
興化中堡鎮東字輩:“文慶定永”。
興化中堡鎮西二村字輩:“正福興永楚存宗溪熙應碧天宏學有加再兆從德廣(志)以金銀”。
徐州銅山縣茅山鎮北陳村字輩:“東啓文永樹(鳳)鵬(寶佩春)恆存興國安邦為祖爭光
徐州銅山縣鄭集石樓村字輩:“緒明長立文,守孝忠義全,傳家維存厚,建國永世昌”。
  • 山西
山西洪洞房氏字輩:“修青擇居進仁多安樂燕者有道志榮昌”。
房氏一支字輩:“登學書玉敬春忠厚傳家有道正大光明”。

房姓通用聯

  • 四言
清河世澤;凌閣家聲。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房氏望起於清河,世代相傳,綿延不絕。下聯典指唐開國宰相房玄齡與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由名畫師閻立本畫象,並掛於凌煙閣上世受唐皇室供奉的事。
能吏稱冠;畫師第一。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名官房彥謙,字孝衝,清河人。通涉五經,工草隸,累遷長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鄀州司馬,卒追贈徐州都督。下聯典指前蜀畫家房從真,成都人。為翰林待詔,畫甲馬人物鬼神,冠絕當時。
商山四皓;太和三奚。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畫篆房茂長,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下聯典指後魏司空參議房堅,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堅與幽州中正陽尼各舉其子,孝文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當聞來牒。”出為澲陽太守。官終司空參議。
廉惠為政;清白傳家。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北史晉州刺史房謨,字敬放,洛陽人。正光末歷昌平、代郡太守。所在善廉惠,除太寧太守。神武入洛,徵為丞相右長史,以清直甚被賞遇,官終晉州刺史,世稱清白,卒諡文惠。
天下規矩;學士謀猷。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説典指漢甘陵人房植,字伯武,桓帝時官河南尹,遵守禮法,有名當朝,當時人説:“天下規矩房伯武。”後官至司空。下聯説唐初大臣房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人。隋末進士,唐兵人關中,歸附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協助李世民籌謀統一,並取得帝位。貞觀年間,歷官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宰相),與杜如晦魏徵共掌朝政,當時人稱“房謀杜斷”,封梁國公。曾奉詔與長孫無忌等修訂法律,是以寬簡為特色的貞觀律的主要制定者,又受詔重撰《晉書》。
五經之庫;三輔之師。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房暉遠,世傳儒學,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易》,兼善圖緯,牛弘稱其為“五經庫”。下聯典指隋房恭懿,性深沉有局量,仕北齊歷平恩令、濟陰守,並有能名,入隋累官海州刺史,所至稱最。
天下房氏;無出清河。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房姓宗祠“清河堂”堂聯。
貞妻割耳;賢母授詩。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朝燕·魏溥妻房氏事典。下聯典指北魏·房景先母事典。
房謀杜斷;博及羣收。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開國宰相房玄齡“籌謀帷幄,匡定社稷”事典。
  • 五言
隔嶺開花發;凌空月殿新。
——唐·房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大臣、翻譯家房融《謫南海過始興廣勝寺果上人房》詩句聯。房融,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士。
  • 七言
七郡太守擢司馬;五經庫房有鴻儒。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建威府司馬房元慶,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威府司馬。下聯典指隋代國子博士房暉遠,字崇儒,真定人,幼有志行,世傳儒學,桓以教授為務。遠方負笈而從者,動以千計,被稱為“五經書庫”。
  • 十言
博及羣收,道選瀛州學士;精通三略,榮拜思恩武侯。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司空房玄齡,臨淄人。幼警敏,博綜典籍,善屬文。書兼草隸。年十八舉進士。後居相位十五年。在職時,夙夜勤強。不以已長望人,雖卑賤皆得盡所能。下聯典指明代名將房寬,洪武中,以濟寧左衞指揮練兵北平,移守大寧,熟悉邊情,殊域情偽,莫不畢知,以功封思恩侯。

房姓姓氏發音

《宋本廣韻》古音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符方
陽合
平聲
合口三等
bʰĭwaŋ
byang/bvang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步光
唐開
平聲
開口一等
bʰɑŋ
bang
廣韻目次:去四十五勁 [5-6]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息正
清開
去聲
開口三等
sĭɛŋ
siengh/sienq
方言集匯
粵語:fong2 seng3、fong4sing3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piong2 siang5[海陸豐腔]piong2[梅縣腔] piong2siang5 [沙頭角腔] fong2 siang5[客英字典] piong2 siang5[寶安腔] fong2 siang5[陸豐腔] piong3siang5[東莞腔] fong2 siang5[台灣四縣腔] piong2siang5 [5-6] 

房姓姓氏名望

房姓歷史名人

房 堅:後魏司空參議,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官終司空參議。
房 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唐玄宗、肅宗兩朝宰相。官至正議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房 融:唐代大臣、翻譯家,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人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土。
房 寬:陳州人。明洪武中,以濟寧左衞指揮從徐達練兵北平,遂為北平都指揮同知,移守大寧。寬在邊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偽,莫不畢知,然不能撫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縛寬以降。成祖釋之,俾領其眾。戰白溝河,將右軍,失利。從克廣昌、彰德,進都督僉事。以舊臣,略其過。封思恩侯,祿八百石,世指揮使。永樂七年卒。
房 勝:明代景陵人。初從陳友諒。來歸,累功至通州衞指揮僉事。燕兵起北平,勝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祿千石,世指揮使。永樂四年卒。
房彥謙:隋代名官,字孝衝,清河人。通涉五經,工草隸,累遷長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馬,卒追贈徐州都督。
房從真:前蜀畫家,成都人。為翰林待詔,畫甲馬人物鬼神,冠絕當時。
房元慶:南朝宋建微府司馬,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微府司馬。
房茂長:唐代畫家,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
唐代 河南道  人物 唐代 河南道 人物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唐代 河南道齊州臨淄(今山東 淄博東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房玄齡蓍有《晉書》。
房仁裕,中國唐朝官員,河南道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房玄齡的遠房族兄。
房守士,明代兵部尚書。 [13] 

房姓近現代名人

房興耀
房興耀(6張)
房興耀,男, 1953年6月生,山東臨沂人。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房維中:男,漢族,1928年3月生,遼寧海城人。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協政協常委。
房鳳友(1941.1-——),天津市武清區人。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7]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嶽,晚號陸園老人。桐城縣浮山(今屬樅陽)人,是清末秀才。因思想開明,而積極倡導新文化,為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浮山中學創始人。 [8] 
房建國:男,漢族 ,1955年出生,祖籍榮成市邱家鎮嶺西村。入伍後,曾在國防部任職。1985年6月後,房建國任濟南軍區政委遲浩田秘書。1987年11月調解放軍總參謀部,任遲浩田總參謀長秘書。2000年6月任空軍政治部副主任,2007年7月任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2012年7月任空軍副政委,空軍中將軍銜。 [9] 
房仕龍:即成龍。祖籍安徽 和縣。歌手,演員。
房愛卿:男,漢族, 1956年8月生,山東鄆城人,1978年1月入黨,黑龍江商學院商業經濟專業畢業,經濟師。2008年3月被任命為商務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房靈敏,男,漢族,1964年5月生,山東鄆城人,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加工作,管理學博士。2005年4月任西藏大學校長,2017.05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2018年1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房靈敏為自治區監察委員會主任。
房兵:漢族。國防大學軍事教官教授軍事學博士,大校軍銜。2010年初登上CCTV10《百家講壇》節目,主講《中國遠征軍》系列節目。

房姓軍烈

房謀(1908-1931),湖南省平江縣人。革命烈士。 [10] 
房修基(1915-1943),綽號房麻子,山東省乳山市午極鎮房家村人。革命烈士。
房姓 房姓
房斌(?一1941),字憲章,樅陽縣(今白湖鄉)人。革命烈士。
房雄(1916-1939),又名黃勇,浙江省寧波市人。革命烈士。 [11] 
房叔亭(1922-1946.7.27),學名房開萬,江蘇省邗江縣黃珏鎮衣家村衣家集人。革命烈士。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