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曉麗

(阜外心血管醫院主任醫師)

鎖定
張曉麗,1969年出生,主任醫師,碩士導師,阜外醫院核醫學影像中心副主任、核醫學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中青年委員。
中文名稱
張曉麗
出生日期
1969年
臨牀職稱
主任醫師
執業地點
阜外心血管病醫院

張曉麗教育經歷

1991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山西醫科大學醫療系,在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掌握核素顯像在全身各臟器的臨牀應用以及核素治療。1993考取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師從劉秀傑教授。1998年獲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博士學位。參加IAEA以及日本政府在東京舉辦的核醫學培訓班。2003.10-2007.9在美國加州大學(UCLA)David Geffen 醫學院,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Medical Pharmacology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國際著名核心髒病學專家、任美國核醫學雜誌主編8年的Dr. Schelbert HR教授和國際著名醫學工程學和數學模型專家,最早參與PET 發明的Dr. Huang SC教授。

張曉麗研究方向

回國後獲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學生回國啓動基金、院所基金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性等課題資助(44.5萬元)。
  署名論著及英文國際會議摘要近100篇。第一作者論著發表在美國核醫學、歐洲核醫學雜誌等核醫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刊物,最高IF 6.662,總IF 19.208,被3部英文專著(包括 Hurst’s Heart)及30餘篇SCI文章引用 (最高IF 12.755)。非第一作者SCI英文論著16篇(最高IF 11.054)。參與編寫專著10部。第一作者論文:入選美國核醫學年會highlight 3次;獲美國核醫學學會頒發的青年研究學者二等獎(04年)和一等獎(07年)以及中美核醫學學會的最佳優秀論文獎(07年);獲全國性(2次)、北京市(2次)和院校級的各種優秀論文獎(7次)。
  參加國家攀登計劃資助項目,涉及基礎和臨牀研究,在國內均屬開拓性工作:放射性藥物-陽性顯像劑的研究、有中國知識產權的心肌正性肌力藥物-附子一號鹼(獲國家專利,已完成三期臨牀試驗)、採用國產PET儀在國內最早開展心肌代謝顯像探測存活心肌以及SPECT心肌灌注顯像估測大病例組PCI術後患者預後的研究。在國際上最早開展探測左心室室壁瘤心肌存活性以及估測預後的研究。
  在UCLA,學習和掌握PET、PET/CT和小動物(micro)PET的理論知識和技術, 完成NIH資助的基礎和臨牀研究課題。PET心肌灌注顯像絕對定量測定心肌血流量(MBF)和18F-FDG PET代謝顯像探討心肌存活機制;在國際上最早報道13N-ammonia PET心肌灌注顯像在靜息態、藥物負荷及冷加壓試驗後測定MBF的重複性研究;早期探測冠心病危險因子所致的冠狀動脈血管內皮功能以及血流儲備功能的異常,並監測療效。指導青年人在國內首先開展SPECT動態心肌灌注顯像測定血流儲備的基礎和臨牀研究。完成micro PET的小鼠實驗研究- 輸入函數(input function),掌握高難度的小鼠股動脈插管技術,獲得“輸入函數”的“金標準”,為無創傷性絕對定量分析micro PET顯像結果奠定了重要基礎;探討不同飲食狀態對心肌葡萄糖代謝率的影響。指導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小鼠的micro PET的研究工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