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岱崮地貌

鎖定
岱崮地貌(Daigu landform)是中國山東沂蒙地區獨有的一種特異地貌景觀中國地理學會依據山東省臨沂蒙陰縣岱崮鎮全國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現象,將原稱“方山地貌”正式更名為“岱崮地貌”,成為中國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岱崮地貌是指以臨沂市岱崮為代表的山峯頂部平展開闊如平原,峯巔周圍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漸平緩山坡的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屬於地貌形態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稱為“方山地貌”。它們主要分佈在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域,宏觀層面包括沂水、蒙陰、沂南、沂源、平邑費縣棗莊市山亭區等7個縣、區境內。
岱崮地貌以獨特的地貌特徵、豐富的文化資源博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目光,2019年沂蒙山岱崮園區被授予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1-3] 
中文名
岱崮地貌
外文名
Daigu landform
別    名
方山地貌
成    因
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
分佈區域
山東省魯中南低山丘陵區

岱崮地貌發現研究

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3張)
2007年4月,著名旅行家和作家李存修到山東蒙陰縣岱崮鎮參加會議,被岱崮地貌奇特的地質現象所吸引,認為國內所知的四大地貌不能代表沂蒙山崮羣的地貌,他把這些發現和判斷寫成一篇《沂蒙望崮》的文章,在《中國旅遊文化》雜誌上發表,引起了地質地理學界的重視。 [5]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首都山區新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義豐帶領課題組,在進行北京山區與魯中南山區生態與新農村發展對比研究中,發現了“崮”這一獨特的造型地貌。隨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組成課題組,對全國崮型地貌進行了系統研究,並且深入岱崮山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一致認為,“崮”在中國北方個別地方雖有分佈,但比較分散,地貌特徵不明顯,而我縣岱崮鎮在方圓十公里內就聚集了30餘個崮,具有分佈集中、類型齊全、造型秀美的突出特點,是中國崮型地貌最典型的區域,在我國造型地貌中比較稀缺,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屬罕見。因此,以岱崮鎮名命名此類地貌為“岱崮地貌”。“
2007年8月21日,“中國岱崮地貌”論證會在蒙陰縣召開。會上,由北京大學教授崔之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楊逸疇青島大學教授孫文昌等7位全國權威地質地貌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命名“岱崮地貌”,並列為繼“張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巖地貌”、“丹霞地貌”之後的中國第五大造型地貌
2012年10月,有關岱崮地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蒙陰召開。經實地考察研究,三位國際知名的地質學家和旅行家再一次肯定了由李存修最先提出的這一理論。
至2013年底,李存修集中用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對岱崮地貌的的分佈範圍、高低大小、形狀特點、風情世俗進行了有選擇性的瞭解和摸底,東到日照濰坊,南到棗莊,西到濟寧,北到濟南淄博,獨自完成了對臨沂、濰坊、棗莊、日照、濟寧、淄博、萊蕪泰安八個地區內的蒙陰、沂水、沂源、沂南費縣平邑、蒙山、泗水莒縣青州臨朐新泰等十幾個縣、局的考察,登上了大、小75座崮的崮頂,對崮頂的自然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山寨文化宗教文化、土匪文化等留下了大量文字和圖片資料。
李存修《中國第五地貌——岱崮地貌發現記》 李存修《中國第五地貌——岱崮地貌發現記》
2014年,李存修的長篇紀實旅遊文學《中國第五地貌——山東岱崮地貌發現記》由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發行,為當代和未來的考察者、攝影者、科研者及建設者們提供了原始的第一手的具體資料與信息。

岱崮地貌地貌特徵

岱崮地貌典型特徵為崮頂四周陡峭,與崮體存在明顯斷層,崮頂較為封閉,受“島嶼”面積影響,崮羣外圍區植被髮育優於核心區,崮頂植被髮育優於崮坡。
岱崮地貌”崮羣植被多為麻櫟林和刺槐林,天然林和次生天然林較少,人工林和半人工林較多,植被髮育狀況一般,處於森林植被演替早期,若保持現狀,該區域崮羣植被都能朝向以麻櫟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羣落演替

岱崮地貌形成原因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石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這種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
據專家介紹,在距今5億-6億年寒武紀時代,沂蒙山區還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海底有一個個突起的山地。風吹雨打,河流擺動等外力作用無時不在侵蝕着山地,經過千萬年之後,逐漸降低成平原。當平原再遇地殼抬升時,再次被抬起,形成平頂的山地,從而進入新一輪侵蝕循環。崮就是新一輪侵蝕循環的殘留物,平坦崮頂就是平頂山地的遺存,崮頂高度可以代表古平原的抬升高度,隱含了地殼抬升運動的重要信息。

岱崮地貌地貌分佈

“崮”主要分佈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説,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羣。在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就分佈了30餘個“崮”,數量多,造型美,分佈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龍鬚崮、抱犢崮吳王崮孟良崮紀王崮、南 北岱崮、板崮卧龍崮和唐王崮等是典型崮羣。
岱崮最高峯—龍鬚崮 岱崮最高峯—龍鬚崮
岱崮轄區內有山崮三十餘座。其中下寒武系地層115.6平方公里,該地層分佈廣,出露全,厚度大,富水性好,為華北地區罕見。

岱崮地貌價值意義

岱崮地貌是我國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巖地貌之後為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的新的世界岩石地貌類型。岱崮地貌在國家地理地貌類型史上和世界地貌類型歷史上都異常罕見,具有十分豐富的原生態旅遊觀賞價值和十分重要的地質地貌標本研究價值。 [4] 
“岱崮地貌”是經億萬年地質演化而形成的地質構造和岩石,屬於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專家們指出,“岱崮地貌”不僅具有科學研究功能,還集風景旅遊、生態旅遊、農業旅遊文化旅遊於一體,具有多種功能的開發價值。迄今,蒙陰縣岱崮鎮已經制定了詳細的保護和開發規劃,把“岱崮地貌”風景羣作為特色旅遊目的地進行培育。

岱崮地貌景觀特色

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鍾靈毓秀、造化天工,一個個神奇的方山形態,造就了無數奇絕美景,彷彿上天賜給人類的一個個光芒驚目的神奇明珠。
秋、冬季節,“崮”也會忽然帶給人類一種大漠荒涼之美,丘陵上一個個美麗的“花骨朵”—崮、落葉、斜陽、山頭尖角,處處給人以雲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過後,更是讓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
岱崮地貌的美,處處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近幾年來,人類對大自然與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使得這種罕見的、未被現代人所挖掘的原生態之美逐漸的浮現出來。而追求返璞歸真、迴歸大自然永遠是藏在人類靈魂深處的美好情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