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寨卜昌村

鎖定
寨卜昌村,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蘇家作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背靠太行山,南瀕沁河,由藥王卜昌、油卜昌、喬卜昌等8個自然村共同構成,村域面積約2.3平方千米。 [1] 
寨卜昌村為武王伐紂時占卜得“昌”之地,是一座具有軍事防禦體系、功能齊全、佈局完整的村寨,四周立寨牆、寨河,村落由西北向東南呈龜背形。寨卜昌村古建築羣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古民居建築130座400餘間,大部分為清代中後期所建,該建築羣在造型上將北京四合院和南方樓閣式建築融為一體,具有明顯的豫西北地方特色。寨卜昌村內流傳有懷慶皮黃、蘇家作龍鳳燈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1-4] 
2019年6月6日,寨卜昌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公佈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5] 
中文名
寨卜昌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蘇家作鄉
村域面積
約2.3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農業、旅遊服務業
主要景點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
保護級別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
批准時間
2019年6月6日

寨卜昌村村落歷史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駐軍於今寨卜昌村,築壇占卜,獸骨隱現“昌”字,士氣大振。滅商後,武王搬師重駐此地,命名“卜昌”。
明初,外來人口移居“卜昌”一帶,都要沾武王的光,各將家族姓氏加上,形成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侯卜昌等八個卜昌村,其中王氏先祖由山西洪洞遷至卜昌村,因以醫道傳家,遂名為“藥王卜昌”。 [6] 
明代,卜昌村屬河內縣清下鄉。
清代,卜昌村屬河內縣清上鄉三圖。
清初,王氏家族發展鐵貨生意,創立“泰順號”,至清嘉慶中葉,大量興建宅院。
清同治年間,經泰順家族的王大温、王大有、王大倫等人倡議,由鄰近的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三村百姓捐款修築寨牆,於同治七年(1868年)竣工,從此三村合一,稱為寨卜昌。 [6] 
民國十六年(1927年)至2010年1月,寨卜昌村屬博愛縣
抗日戰爭期間,寨卜昌古建築羣遭到日本侵略軍的極大破壞。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8月15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在寨卜昌村成立,秦基偉任司令員,並舉行南征誓師大會。
1950年,寨卜昌村四個城門及部分寨牆被拆除。破四舊過程中,木雕磚雕損毀嚴重,因保護不力,宅院進一步遭到破壞,僅剩100餘座,不足400間。
2004年,羣眾集資修繕王氏宗祠饗堂。
2012年4月,寨卜昌村劃歸焦作市山陽區,由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理。 [7] 
寨卜昌村古民居 寨卜昌村古民居

寨卜昌村地理環境

寨卜昌村位置境域

寨卜昌村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蘇家作鄉,地處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西部平原地區,由藥王卜昌、油卜昌、喬卜昌等8個自然村共同構成,村域總面積約2.3平方千米。 [1] 
寨卜昌村

寨卜昌村水土地貌

寨卜昌村位於焦作市平原地帶,整個地勢向東、南傾斜,絕對高度大部分在105~107米,坡度為5%~1‰,是大石河、柏山溝、月山溝、丹河與沁河等河溝搬運的洪積物和衝擊堆積形成的山前傾斜平原。境內農業地貌條件較好,地面開闊,地勢有利排水、引水和自流灌溉,地下水源較豐富,土地肥沃,是焦作市耕作的基地之一。 [1] 

寨卜昌村氣候特徵

寨卜昌村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日平均氣温14.1℃,年平均降水量597.1毫米。 [1] 

寨卜昌村村落特色

寨卜昌村空間佈局

寨卜昌村民居
寨卜昌村民居(4張)
寨卜昌村自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寨牆、寨河後,將當時的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三村圍合,形成較為封閉、具有防禦功能的村寨。寨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有“納春融”、“挹秋漿”、“覽榮光”、“迎疊翠”四個寨門,寨門上有高約18米的寨樓。寨牆外觀呈龜形,四個寨門前的四條道路,相當於龜的四條腿,寨牆西北角的最高處彷彿高昂的龜首。
清朝中後期,寨牆內陸陸續續修建大量房屋,形成了東西向六條主要街道,其平面佈局繼承了中國城市建設的格局,村內為棋盤大道、十字縱橫,院落排列整齊,功能齊全。 [8] 
寨卜昌民居整體是封閉型一進二式四合宅院,為中國北方傳統的建築佈局,功能分區合理完備,主次分明,西側為主院,東側為跨院,院落獨立且相互聯通。同時,院落又具有豫北地區的空間緊湊、窄四合院式的佈局形態,其中大門位置嚴格按陰陽八卦方位佈置;坐北朝南的院落大門位於巽位,即院落的東南方位;坐南朝北的院落位於乾位,即院落的西北方位。 [2] 

寨卜昌村建築特色

寨卜昌民居建築用料講究,造型華麗美觀,保留有大量的石雕、磚雕和木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尤其石刻花鳥耕讀紡織圖,雕刻精美,故事寓意深刻,運用具象圖形,通過諧音、隱喻、象徵來傳遞吉祥的觀念,寄寓了明清時期這一地區的社會、經濟形態和文化意識形態,在建築環境中彰顯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內涵。 [8] 

寨卜昌村建村智慧

寨卜昌村寨牆與寨河在全國同類村鎮中較為罕見,它的建設體現了寨卜昌村古代人民對“城郭禦寇,廳廨敷治,堤防捍患,橋樑通阻”營城意識的運用和重視,具有較強的軍事防禦功能。 [8] 
鳥瞰寨卜昌村 鳥瞰寨卜昌村

寨卜昌村經濟社會

寨卜昌村人口

截至2019年11月,寨卜昌村居住3700口人,53名黨員,19個生產組。 [9]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寨卜昌村以漢族為主,有户籍人口3600人,常住人口3700人。 [1] 

寨卜昌村經濟

寨卜昌村主要產業為農業、旅遊服務業。該村依託當地資源優勢發展旅遊業,將傳統古建築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將4號、5號院打造成黨性教育基地,祠堂打造成王家家史館,祠堂東院打造成村史館等。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前11個月,寨卜昌村累計接待各類遊客近5萬人次。 [10]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寨卜昌村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0元。 [1] 
寨卜昌村 寨卜昌村

寨卜昌村主要景點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遺存主要可分為兩類:
一是古寨牆、寨河、石橋。為了防止捻軍、流寇及土匪入侵,在泰順家族十九世傳人王大温、王大有、王大倫的倡議下,號召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三村的父老鄉親自願捐款修築寨牆、寨河,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寨牆高9米,長2500米,現存2000米,原有4座寨門,均已毀,古橋共3座。
二是清代民居建築羣,主要包括12個院落和1座祠堂,均建於清代,其中1號院為二進四合院,現存4座20間;2號院、3號院為主跨平行式二進四合院,現存2座16間;4號院現存5座22間;5號院現存5座19間;6號院現存7座27間;7號院現存4座16間;8號院現存5座19間,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部佔用,西廂房為秦基偉辦公室;9號院10號院現存5座19間;11號12號院現存3座11間;王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現存4座12間,另存有聖旨碑8通及大量碑刻墓誌和古槐。 [8] 
2013年5月,寨卜昌村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文保碑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文保碑

寨卜昌村古民居

寨卜昌村民居包括20餘處民居院落和觀音堂1處,均建於清代,位於村莊一街至四街中心區域,多數為王氏家族發展過程中興建的住宅,現狀保存較為一般。建築形式包括傳統四合院、兩進四合宅院和多進四合宅院,多數建築大門前檐置磚雕墀頭、木柱和柱頂石,大門為板門,置抱鼓石門墩。 [8] 
2000年9月,寨卜昌村民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7] 

寨卜昌村古樹名木

寨卜昌村現存古樹名木10棵,其中黑槐樹4棵、皂角樹2棵、梅花樹1棵、洋槐樹1棵、榆樹1棵、棗樹1棵,主要分佈在二街、三街、四街、五街。樹齡最長的有500年,樹齡最短的120年,均掛牌保護,是寨卜昌村歷史的見證。 [8] 
2006年6月,王氏宗祠門口的一株500多年古槐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定為“名樹名木”。 [12] 
寨卜昌村古民居 寨卜昌村古民居

寨卜昌村歷史文化

寨卜昌村歷史人物

據《王氏宗譜》載,寨卜昌村王氏家族祖先“自山西洪洞遷來”,然前七世祖只設虛位,後四世只載姓名,生卒年月無考。《王氏宗譜》中最早標明生卒年月的家族成員乃是十二世王來貢,而泰順商號的奠基與創立亦從其開始。
王大温,泰順家庭鼎盛時期的核心人物,官至通奉大夫,鹽運使銜候補道,賞戴花翎。曾主持修築寨牆、修繕擴建老祠堂等。
王惟馨,字香谷,生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卒於民國五年(1916年),是皇宮三品御醫。
十九世:王大謨,字訐臣,傍名廷模,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卒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清光緒年間鄉試中武舉,獲朝廷立“武魁”大匾,懸掛在祠堂街房東側。王大謨自幼習武,武藝出眾,在鄉試考場上一舉奪魁,曾在皇宮擔任宮廷侍衞,為御前五品帶刀侍衞。
二十一世:王應堂,字次皋,號鳳育,生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卒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於辛卯科鄉試第五名中式,歷任農部主政、湖廣司稿、主稿、本司井田科科長、兼調查處處長、會計司省計科科長、權副司長、度支部主事、兵部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河南等處地方統轄全省軍務糧餉兼理河道節制各鎮並駐防滿營官兵,為正二品官。
二十一世:王星堂,字聯五,生於清同治但年(1864年),卒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葵巳恩科以第十三名入副榜,朝廷為其立“副魁”大匾,官至兵部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河南等處地方統轄全省軍務糧餉兼理河道節制各鎮並駐防滿營官兵,為正二品官。 [7] 

寨卜昌村文物古蹟

  • 碑刻
文物古蹟
文物古蹟(5張)
寨卜昌村現存較為完整的碑刻十六通,均保存在王氏祠堂前院內,其中聖旨碑八通,建廟碑兩通,建祠堂碑兩通,建寨牆碑一通,販災碑一通,墓誌碑十二塊,年代有道光、嘉慶、光緒、宣統,部分碑頭刻有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吉祥寓意圖案。 [8] 
  • 牌匾、楹聯
寨卜昌村現存一定數量的牌匾、楹聯,主要包括木牌匾6塊、石匾2塊,主要保存於王氏宗祠和3號院內,是寨卜昌村重要的歷史見證。 [8] 
民居一號院大門口有兩副鑲嵌在牆體裏的石對聯。主聯是“麟史標八業書香黼黻纘纓榮祿第,龍門衍六經教澤文章禮樂聖賢家”,副聯是“溯天寶輞川圖春榮大雅,垂永和蘭亭序冠冕儒宗”。這副主聯高4米,寬38釐米,厚32釐米,為通體石刻,刻工精細,氣勢宏偉。 [6]  [13] 

寨卜昌村非遺項目

  • 懷慶皮黃
懷慶皮黃是寨卜昌村的戲種,形成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陳先生(真名不祥)在徽調漢調的基礎上結合梆子腔而創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當地屬懷系方言區),行腔走韻類似徽調,念字發聲仍襲懷音。其特點是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服裝道具全為自制,演出劇本多為該村歷代傳承人心傳口授。主要道具有自制的衣、5蠎、5靠、劍衣、馬褂、對披等;刀槍劍戟齊全;硬樂器硬鼓、堂鼓、手板、鼓條、鼓健、鑼、大鑼、大鑔、二鑼和軟樂器京胡、京二胡、月琴、嗩吶、三絃。現存民國時製作的戲箱6個、新制戲箱4個,可演出劇目30餘部。
2013年,懷慶皮黃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4] 
  • 蘇家作龍鳳燈舞
蘇家作龍鳳燈舞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它以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間故事為表現內容,主要流行於河南省博愛地區。龍鳳燈製作精巧,以竹篾製作龍鳳骨架,用彩繪紗布裝飾龍身,白紗布彩繪鳳衣圖案。龍燈由9節組成,每節以一根木棍支撐。蘇家作龍鳳燈舞以龍游場、龍戲鳳、龍脱皮、百鳥朝鳳等表演最為精彩,傳統節目有《十二美女拉縴》《文王拉縴》《姜子牙釣魚》等,近代又編創出《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龍鳳回頭看牡丹》《龍鳳對戲》等節目。蘇家作龍鳳燈舞表演體現出陰陽和諧的傳統文化內涵,具有歷史文化、民俗學、神話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3]  [15] 
2008年6月,蘇家作龍鳳燈舞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6] 
蘇家作龍鳳燈舞 蘇家作龍鳳燈舞

寨卜昌村節慶祭祀

正月十二燈會:寨卜昌村自古有習俗,每年燈會時,凡家有6歲前的孩子,其舅舅給買一盞公雞燈,俗稱“外甥打燈籠照舅”,一直延續至今。寨卜昌每年燈會主要活動內容為賣燈、賞燈、猜燈謎等。
三月十三廟會:以京劇、豫劇、耍大鞭等傳統民俗為主,另會在街頭巷尾展賣一些小商品。
冬至廟會:寨卜昌村各街頭巷尾小型文藝表演,主要有腰鼓、舞蹈、蚌舞、老虎棒、擔花籃等傳統民間文藝活動。
祭拜老槐爺:據記載,寨卜昌村人祖籍大多是山西洪洞大槐樹,因此房前屋後常栽種槐樹,並於老槐樹前供奉老槐樹爺之神,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故鄉寄託的追思之情。 [3] 

寨卜昌村物產美食

寨卜昌村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附着農作物有油菜、大豆、穀子、紅薯、芝麻等,主要特產有柿子、核桃、杏、桃、棗等。 [1] 
灌腸:將肉切成片,拌上作料,灌在腸皮內,水煮熟後食用,隨做隨吃。
水席園:寨卜昌村西側有“老喬水席園”一處。水席顧名思義,全部熱菜都有湯,菜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寨卜昌水席分十小碗,有三鮮湯、肉片湯、肚絲湯、白丸湯、木耳豆腐湯、山藥湯、雞蛋湯、雪花湯、酸湯、山楂酪等。 [17] 

寨卜昌村榮譽稱號

2011年,寨卜昌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9] 
2018年,寨卜昌村被河南省委組織部命名為河南省紅色教育基地。 [18] 
2019年6月6日,寨卜昌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公佈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