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

鎖定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蘇家作鄉寨卜昌村。現存古民居建築達130座400餘間。除少量屬明末清初者外,大部分建築為清乾隆、嘉慶和道光時期所建。 [1-2]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清代民居建築羣,二是古寨牆、寨河、石橋。 [4]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功能齊全,佈局完整,規模宏大,且多數建築保存較完整,具有明顯的豫西北地區的地方特色,對研究中國古代民居建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  [4] 
2013年3月5日,寨卜昌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焦作市新區蘇家作鄉
所處時代
明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98-3-49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除少量屬明末清初者外,大部分建築為清乾隆、嘉慶和道光時期所建。 [2]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日軍燒燬了四個寨門和一座祠堂以及三分之二的民宅。 [6] 
1947年8月15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在此村誕生,軍區領導谷景生、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黃鎮帶領九縱全體指戰員在此舉行了南征宣誓大會。佔用部分房間做辦公室。
2016年,焦作市文物局發出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消防工程設計方案。 [5] 
寨卜昌村古建築 寨卜昌村古建築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建築格局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清代民居建築羣,二是古寨牆、寨河、石橋。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民居建築形式基本相同,大門前檐置磚雕墀頭,大門為板門,置抱鼓石門墩。房屋建築的基礎為條石,牆體為條磚砌就,樑架斗栱上刻龍鳳花鳥人物並加以彩繪,屋頂為灰布筒板瓦覆蓋。民居中保留有大量的石雕、磚雕和木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4]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清代民居建築,主要包括12個院落和1座祠堂。
1號院為二進四合院,現存4座20間。2號院3號院為主挎平行式二進四合院,現存2座16間。4號院現存5座22間。5號院現存5座19間。6號院現存7座27間。7號院現存4座16間。8號院現存5座19間,曾被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部佔用,西廂房為秦基偉辦公室。9號院10號院現存5座19間。11號12號院現存3座11間。
王氏宗祠始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現存4座12間。另存有聖旨碑8通及大量碑刻墓誌和古槐。 [4]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村寨由來
相傳,武王伐紂,姜太公在此占卜前程,卜曰“昌”,便有了“卜昌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寨牆後,後人稱之為“寨卜昌”。寨卜昌村背靠太行,南瀕沁河,依山傍水,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是明代遷至此地的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共同修築而成的封建地主村寨。 [6]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功能齊全,佈局完整,規模宏大,且多數建築保存較完整,具有明顯的豫西北地區的地方特色,而且在造型上還將北京的四合院和南方的樓格式建築融為一體,具有明顯的豫西北地方特色,是河南省民居中保存量大、建築形式獨特且質量上乘之作,對考證明末清初,特別是清代中晚期的民居建築、民俗文化等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依據,對研究中國古代民居建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  [4]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文物保護

2000年9月,寨卜昌村古建築羣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寨卜昌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9年,焦作市文物局委託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相繼編制完成了《寨卜昌村古建築羣保護規劃》《寨卜昌村古建築羣(一期)保護修繕方案》和《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消防工程設計方案》,爭取文物保護資金3800萬元,開展寨卜昌村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和消防工程,對一號院、二號院、三號院、四號院等10多座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新建了消防控制室和供水站、室外消防管網及消防報警、國保單位消防管網及消防報警等,極大改善寨卜昌村古民居消防設施條件和水平,改善和提升該村落人居環境,為開展有效保護利用創造了條件。 [6]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寨卜昌村古建築羣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蘇家作鄉寨卜昌村。
  • 交通指引
博愛縣人民政府距離寨卜昌村古建築羣8千米,駕車約15分鐘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