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強縣

(陝西省漢中市轄縣)

鎖定
寧強縣,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位於漢中市西部 [2]  ,東鄰勉縣南鄭縣,西接甘肅省康縣武都區 [21]  ,南與四川省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接壤,北與略陽縣毗鄰,區域面積3260.34平方千米 [17]  。截至2022年10月,寧強縣轄2個街道、16個鎮。 [5]  截至2023年末,寧強縣常住人口249817人,自然增長率-4.59‰。 [24] 
寧強縣,素有“三千里漢江第一城”美譽。 [19]  夏,屬梁州。商及西周時代,為氐羌所據。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立寧羌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羌州為寧羌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四方面軍攻克寧羌,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改寧羌縣為寧強縣。 [3]  [12]  2015年11月,寧強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羌族儺文化之鄉”。 [18] 
2022年,寧強縣生產總值139.13億元,比上年增長7.4%。 [25]  2023年,初步核算,寧強縣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8%。 [24] 
中文名
寧強縣
外文名
Ningqiang County
別    名
寧強
行政區劃代碼
61072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漢中市
地理位置
漢中市西部
面    積
3260.34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16個鎮(截至2022年10月)
政府駐地
漢源街道
電話區號
0916
郵政編碼
7244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49817 人(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漢江源景區
天湖風景區
羌族文化博覽園
火車站
寧強南站、陽平關站
車牌代碼
陝F
地區生產總值
139.13 億元(2022年)

寧強縣歷史沿革

夏,屬梁州。
商及西周時代,為氐羌所據。
春秋戰國時期,白馬氐據其西境,蜀據其東境。
秦置蜀郡,全境歸轄。
兩漢,為葭萌縣地。
蜀漢,為漢壽縣。
晉,改漢壽為晉壽。
隋,屬綿谷縣。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綿谷縣,在通谷鎮(今大安鎮)置金牛縣,此為境內設縣治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又分綿谷置三泉縣和嘉牟縣,不久撤金牛、嘉牟,盡入三泉縣。唐天寶元年(742年),三泉縣治由故縣址移向東北120裏,即今唐渡擂鼓台。唐寶曆元年(825年),降金牛縣為鎮併入西縣。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三泉縣直隸京師。三泉縣直隸京師達137年,開中央直轄縣之先例。至道二年(996年)在三泉縣西1裏置大安軍,三年軍廢。
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復置。
元初,在金牛鎮(今大安鎮)設大安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為大安縣,屬沔州。
明初,併入沔縣。洪武三年(1370年),撤銷大安縣。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立寧羌州。
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羌州為寧羌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四方面軍攻克寧羌,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寧強縣成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紅軍北上,建置復舊。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改寧羌縣為寧強縣。
1949年12月11日,寧強解放。
1949年,屬陝南行署區。
1951年,屬南鄭專區。
1953年,屬漢中專區。
1958年,撤銷縣制,轄地劃歸鳳縣和漢中市。
1969年,屬漢中地區。
1996年,漢中撤地設市,寧強縣遂為漢中市屬縣。 [3]  [12] 
寧強縣 寧強縣

寧強縣行政區劃

寧強縣區劃沿革

1953年,將寧強縣的黎坪鄉、元壩子鄉、禪家巖鄉、五郎壩鄉、板蒼壩鄉、小褒城鄉、掛子山鄉、孫家嶺鄉、李家壩鄉、水田坪鄉、張家橋鄉、唐家壩鄉和鐵鎖關鄉的松坪子行政村劃歸黎坪中心區。將啓寧鄉劃歸沔縣。將鄭家壩鄉龍王堂、大石溝、蘇家山及其他若干户劃歸略陽縣。將龍崗鄉第四行政村、中壩子鄉、曾家河鄉桃園子村、鞏家河鄉二里壩村亦劃歸略陽縣。沔縣金堆鋪村、略陽縣廟壩鄉温家院子劃歸該縣。
1958年,將略陽縣廟壩鄉和黎坪區的禪家巖鄉、三道河鄉、水田坪鄉劃歸該縣。 [3] 

寧強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寧強縣轄2個街道、16個鎮:漢源街道高寨子街道大安鎮代家壩鎮陽平關鎮燕子砭鎮廣坪鎮青木川鎮毛壩河鎮鐵鎖關鎮胡家壩鎮巴山鎮巨亭鎮舒家壩鎮太陽嶺鎮安樂河鎮二郎壩鎮禪家巖鎮 [5]  寧強縣人民政府駐地漢源街道。 [6] 

寧強縣地理環境

寧強縣位置境域

寧強縣,位於漢中市西部 [2]  ,東鄰勉縣南鄭縣,西接甘肅省康縣武都區 [21]  ,南與四川省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接壤,北與略陽縣毗鄰,地理座標在東經105°20′10″~106°35′18″和北緯32°37′06″~33°12″42"之間,東西長101.65千米,南北寬65.32千米,區域面積3260.34平方千米 [17] 

寧強縣地形地貌

寧強縣地處秦嶺和巴山兩大山系的交匯地帶,地形多呈“V”形構造。境內東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分為谷壩、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個地貌類型。最高海拔毛壩河鎮三道河九埡子主峯2103.7米,最低海拔燕子砭鎮嘉陵江入川處520米。 [2] 

寧強縣氣候

寧強屬暖温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縣境內地形、地貌複雜,地勢高差懸殊,氣候複雜多樣、陰陽坡向差異明顯,濕潤温和,時空分佈不均,海拔高低不同,雨量充沛,光温不足。據縣氣象局多年觀測資料:年平均氣温12.9℃,極端最低氣温-10.3℃,極端最高氣温36.2℃。多年平均降雨量1178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95~127天。年平均日照1619.5小時。年均無霜期247天。

寧強縣水文

寧強屬長江流域,地處漢江源頭和嘉陵江上游,境內河流分屬嘉陵江、漢江兩大水系。河網密度1.4千米/平方千米。按流域面積統計,1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78條,10平方千米以下河流138條。按長度統計,5千米以上河流95條,5千米以下河流121條。漢江發源於縣南巴山箭竹嶺,主要支流有65條,較大支流有玉帶河、大林河、小河、坪溪河,主要分佈在縣域東北部,控制流域面積1023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31.5%;嘉陵江自甘肅經略陽流經縣境西部,大小支流151條,境內匯入較大支流有流溪溝、黑水河、南沙河、三道河、韓家河、清河、燕子河,境外匯入有安樂河、廣坪河、金溪河、西流河,主要分佈在縣域西部和南部,控制流域面積2223.8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68.5%。

寧強縣自然災害

寧強縣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暴雨洪澇、低温陰雨、秋封冷害、乾旱、大風、冰雹和霜凍等7種,屬全縣性的有暴雨洪澇、低温陰雨、秋封冷害、乾旱等4種,其危害最嚴重的是暴雨、洪澇、低温陰雨、秋封冷害,佔總成災面積65%。

寧強縣自然資源

寧強縣水資源

寧強縣多年平均地表自產水徑流量11.4億立方米,過境客水56.28億立方米,人均佔有徑流量為漢中市均量的1.29倍,陝西省均量的3.8倍,全國均量的2.05倍。水能理論藴藏量為45.44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2.95萬千瓦。在水能開發上,先後建成東方紅、關峽、石羊棧、元壩子、黑罈子、卧龍台電站(一期)等小水電51座,裝機59台11094千瓦,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小水電裝機萬千瓦縣。1999年,建成天生橋、二郎壩、卧龍台三個梯級電站,總裝機5萬千瓦,年發電2億度。在玉帶河干流上,利用其自產徑流和二郎壩工程引嘉入漢水量,建設了胡家壩、鐵鎖關兩級電站,胡家壩電站裝機7500千瓦時,鐵鎖關電站裝機7500千瓦時。2010年建成裝機1890千瓦的白果樹電站,2011年建成裝機8300千瓦的胡家壩電站和裝機容量1260千瓦的八海水電站。巨亭水電站裝機40000千瓦,保證出力5500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13150萬千瓦時,年利用小時3280h。2016年12月建成並運行發電。 [4] 

寧強縣土地資源

寧強縣土地總面積約3260.3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約471.34平方千米(水田面積約43.81平方千米,水澆地面積21400平方米,旱地面積約427.40平方千米),耕地佔14.46%;園地面積約10.17平方千米,佔0.31%;林地面積約2563.3平方千米,78.63%;牧草地面積約39.1方千米,佔1.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約52.54平方千米,佔1.61%;交通用地面積約19.33平方千米,佔0.6%;水域面積約38.93平方千米,佔1.19%;其它土地面積約65.61平方千米,佔2%。 [4] 

寧強縣礦產資源

寧強縣境內已探明有金屬、非金屬礦產8類31種200餘個礦點,已探明儲量6類18種,礦產地26處,總藴藏量達3.09億噸,名列漢中市第二位。主要分佈在五丁關以北的大安、代家壩、陽平關、燕子砭、廣坪一帶。其中金屬礦有等10種70餘個礦點;非金屬礦有重晶石蛇紋石花崗岩、鋁土、海泡石大理石等12種20餘個礦點、太陽嶺鎮大理石(漢白玉)儲量最大。 [4] 

寧強縣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寧強縣境內已查明的陸生野生動物有18目50科142屬,屬於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0種。鳥類11目30科107種;爬行類動物2目5科8種;哺乳動物類有3目16科17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金絲猴羚羊、黑鹿、金雕等。“寧強矮馬”屬國家珍稀的家畜原種。 [4] 
植物資源
寧強縣境內有木本植物586種,分屬85科202屬;牧草62科約500餘種;農作物有70多種。森林植被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樹種有連香杜仲銀杏鵝掌楸厚朴香果樹等8種;列為省級保護的有粗榧鐵堅杉白皮松杜仲鵝耳櫪黃楊山楂七葉樹樟木楠木紅豆杉等12種。 [4] 

寧強縣人口

截至2023年末,寧強縣户籍總人口317756人,其中:男性166393人,城鎮人口84220人。年末常住人口249817人,出生率6.46‰,死亡率11.05‰,自然增長率-4.59‰。 [24] 

寧強縣經濟

寧強縣綜述

2021年,寧強縣生產總值124.99億元,同比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52億元,同比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57.06億元,同比增長18.6%;第三產業增加值46.41億元,同比增長8.8%。人均生產總值49132元,同比增長19.9%。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8.91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為63.13%。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7.2%、45.7%和37.1%。與2020年相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提高6.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下降4個百分點。 [1] 
2022年,寧強縣生產總值139.13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71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66.52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49.9億元,增長3.7%。人均生產總值55225元,增長12.4%。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88.81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為63.83%。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6.3%、47.8%和35.9%。與2021年相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提高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下降1.2個百分點。 [25] 
2023年,初步核算,寧強縣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3.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8:40.4:42.8。與2022年相比,第一產業佔比提高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下降7.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提高6.9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為63.4%。 [24] 
2023年,寧強縣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完成10066萬元,增長9.7%。財政支出30.25億元,增長2.1%。 [24] 
人民生活
2023年,寧強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7元,增長7.4%;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070元,增長8.1%。
2023年,寧強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7元,增長8.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503元,增長10.5%。
2023年,寧強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63元,增長5.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98元,增長5.3%。 [24] 

寧強縣第一產業

2023年,寧強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1.61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26.47億元,增長4.7%;林業產值1.95億元,增長4.2%;畜牧業產值11.47億元,增長3.7%;漁業產值0.22億元,增長8.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億元,增長3.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
2023年,寧強縣糧食播種面積407354畝,比上年增加331畝;糧食總產量81348噸,增長1.9%,其中:夏糧31483噸,增長4%;秋糧49865噸,增長0.6%。油料播種面積104691畝,油料總產15681噸,增長3.4%。水產品產量1158噸,增長6.6%。全年生豬出欄26.12萬頭,下降1.1%,年末存欄15.31萬頭,下降4.3%,豬肉產量21037噸,增長0.6%;中藥材種植面積90700畝,中藥材產量22662噸,增長48.1%;茶園實有面積16.74萬畝,茶葉總產量9754噸,增長1.8%;煙葉種植面積5000畝,比上年增加312畝,煙葉產量1542噸,增長22.5%;蔬菜種植面積50774畝,比上年增加1246畝,蔬菜產量78738噸,增長7.9%,其中,食用菌產量15616噸,增長8.2%。 [24] 

寧強縣第二產業

2023年,寧強縣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輕工業增長4.5%,重工業增長17.3%。分行業,採礦業增長41.4%,製造業增長4.9%,其中,裝備製造業下降4.1%;材料製造業增長15.2%;綠色食藥工業增長2.5%,電力、燃氣、水生產及供應業增長18.6%。
2023年,寧強縣綜合能源消費量36.25萬噸標準煤。單位生產總值能耗0.25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下降8.01%。全社會用電量33468萬千瓦時,增長1.5%,其中工業用電量9583萬千瓦時,增長9.9%。 [24] 

寧強縣第三產業

貿易
2023年,寧強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73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含大個體户)消費品零售額13.36億元,增長18.2%;限額以下企業(含個體户)消費品零售額26.37億元,增長4.8%。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8.25億元,增長9.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48億元,增長9.7%。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7.64億元,增長15%;商品零售32.09億元,增長8.2%。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23.1%,煙酒類增長2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6.4%,化妝品類增長10.7%,金銀珠寶類增長23.3%,日用品類增長11.4%,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1.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2.2%,中西藥品類增長26.3%,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0.3%,傢俱類增長26.9%,通訊器材類增長15.8%,石油製品類增長22.8%,汽車類增長39.9%,其中新車增長45.7%。
2023年,寧強縣全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450萬美元。 [24] 
交通、郵電
2023年,寧強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1.7%。全年郵政業務總量9157萬元,增長14.3%。電信業務總量1.91億元,增長12.5%。 [24] 
金融
截至2023年末,寧強縣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84.53億元,增長12.5%;各項貸款餘額58.29億元,增長12.3%。 [24] 

寧強縣交通運輸

寧強縣交通便捷,西成客專、寶成、陽安鐵路縱橫縣境,京昆高速、108國道穿境而過。 [2] 
2023年,寧強縣公路客貨運週轉量5508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98%。其中,公路運輸貨運量380萬噸,增長11.3%;貨物週轉量54829萬噸公里,增長3.3%。公路運輸客運量41萬人,下降41.1%;旅客週轉量2605萬人公里,下降39.7%。全年鐵路運輸總週轉量增長38%。 [24] 

寧強縣社會事業

寧強縣教育事業

2023年,寧強縣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招生752人,在校生2176人,畢業678人,專任教師182人。全縣共有幼兒園67所,共有268個班,在園幼兒7345人,專任教師450人;小學51所,招生2986人,在校生15232人,畢業2518人,專任教師1248人;中學19所,招生2488人,在校生7414人,畢業2232人,專任教師717人;普通高中2所,招生1376人,在校生4384人,畢業1599人,專任教師435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93人,專任教師25人。 [24] 

寧強縣環保事業

2023年,寧強縣城區空氣優良天數350天,優良率95.9%,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21,PM10平均濃度45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濃度25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2023年,寧強縣無土壤污染事件和開發利用不當行為發生,土壤環境總體安全。全年無輻射安全事故,未發生較大以上環境污染事故。 [24] 

寧強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寧強縣共有影院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8個,年末縣公共圖書館共擁有藏書6.22萬冊。 [24] 

寧強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末,寧強縣共有醫院、衞生院24所,擁有牀位數1820張,衞生技術人員192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92人,註冊護士1077人。 [24] 

寧強縣社會保障

截至2023年末,寧強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2559人,其中職工醫保參保人數15439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5250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32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504人。 [24] 

寧強縣歷史文化

寧強縣寧強羌文化

羌人曾是古代東方大族,形成於青藏高原地區。古時,青藏高原上一羣古羌人牽着馬匹馱着輜重,一路跋山涉水來到寧強,從此便在這裏繁衍生息。羌族在寧強的活動歷史,據考證,自商朝時,寧強就是羌族的故地。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羌民田九成揭竿起義,朱元璋派兵鎮壓,大肆屠殺搜捕羌人,部分羌人被殺,部分被遣送出境或管制,一些不願離開故土的羌人,隱瞞身份隱居在南山一帶的深山老林裏,成為現今這一帶羌民的先祖。如今散居於寧強境內的羌人後裔,如巴山、毛壩河等居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勞動生產以及宗教信仰等習俗,他們的羌語、羌歌、羌舞、羌服、羌食、羌禮等等都與四川省北川縣等地羌族民俗大致相同。 [11]  羌族民俗遺痕在寧強處處可尋。 [22]  2008年9月,寧強縣被文化部列為“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9年,寧強縣組建了羌族文化研究學會。 [11]  2022年3月31日,寧強縣建成的羌族文化博覽園正式開園運營。 [22] 

寧強縣文物

青木川老街建築羣,位於寧強縣青木川鎮,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譽,古鎮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歷經百年滄桑,留有大量保存完好、風格迥異的古街古祠古建築羣等歷史遺蹟。 [7]  2013年3月5日,青木川老街建築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青木川老街建築羣 青木川老街建築羣
陳錦章烈士故居,位於寧強縣大安鎮烈金壩村,內設陳錦章烈士展室、陳文華烈士展室、陳真仁展室、長征一家人展室設4個專題展室,展現了陳錦章烈士及其家人一生的革命事蹟。2017年12月,陳錦章烈士故居被漢中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漢中市文物保護單位。 [20] 
陳錦章烈士故居 陳錦章烈士故居

寧強縣風景名勝

漢江源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寧強縣漢源街道108國道旁,以牢固關森林公園為核心,打造集森林、山峯、峽谷、水體、天象、人文等景觀資源於一體的山嶽型生態旅遊區。
漢江源景區 漢江源景區
天湖風景區,位於寧強縣二郎壩鎮,是集自然風光、水域風光於一體的原始生態自然風景區。 [9] 
天湖風景區 天湖風景區
羌族文化博覽園
羌族文化博覽園,位於寧強縣城東山觀,分為羌源廳、文物廳、釋比廳、羌繡廳和羌家小院5個展區,通過實物展示、仿古重建和光電技術,復原和展示寧強本地羌族先民的生活、勞作和祭祀場景。 [10] 
羌族文化博覽園 羌族文化博覽園

寧強縣著名人物

陳錦章,寧強烈金壩人,民國十四年(1925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民國十五年(1926年),他畢業回寧強後,以教書為掩護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同年10月,他秘密發展陳文華何蔚然為中共黨員。民國十六年(1927年)春,他在大安高等小學秘密組建了陝南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大安小組)。民國十九年(1930年)11月,他當選為中共陝南特委委員,在漢中積極開展革命活動。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在結束陝南戰役回師川北時,他攜全家11人拋家舍業參加紅軍。陳錦章及其父親、兄弟等5人犧牲於長征途中,僅有其妹陳真仁一人到達陝北。新中國成立後,陳錦章及其胞兄陳文華、陳文芳均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20] 

寧強縣榮譽稱號

獎項
授予單位
授予時間
中國羌族儺文化之鄉 [18]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18] 
2015年11月 [18] 
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1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14] 
2019年2月2日 [14] 
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15] 
小康雜誌 [15] 
2020年7月 [15] 
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 [13] 
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 [13] 
2020年7月29日 [13] 
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16] 
生態環境部 [16] 
2021年10月12日 [16] 
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3] 
生態環境部 [23] 
2022年11月18日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