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宮廷普洱茶膏

鎖定
宮廷普洱茶膏指的是清朝宮廷御製的普洱茶膏,工藝上是借鑑宋朝的(高温壓榨),但是卻是在常温下進行的(常温壓榨),低温萃取更能保持普洱茶本身酶的活性,而且茶膏的安全程度更高,營養物質保留的也更充分,所以宮廷普洱茶膏品質很好,而且可以像普洱茶一樣可以長期保存。
中文名
宮廷普洱茶膏
起始年代

宮廷普洱茶膏由來

茶膏製作始於唐代,據吳任臣《十國春秋》所記,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生產,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

宮廷普洱茶膏發展

茶膏的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具體説有如下過程:
茶膏的雛形始於唐代
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期間茶膏作為貢品悄然出現,但不同的是,只以民貢的方式出現。
茶膏的真正形成在宋代
宋代是中國茶業發展史上一個有較大改革和建設的時代,很多學者都認為,茶業興於唐、盛於宋。
宮廷御用普洱茶膏
宮廷御用普洱茶膏(15張)
與唐代不同,宋代的製茶者對茶葉中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他們認為茶葉中出現的“膏”,是茶中的珍品,並且將其用於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獨立的茶品納入宋代的茶品名錄;二是在餅茶製作過程中,有意識地用膏塗抹於餅茶的表面。到了宋徽宗時,對“珍膏油其面”則顯得尤為重視,甚至以膏的質量好壞作為鑑茶的標準。
普洱茶膏的形成在清代
清朝乾隆年間,由於大鍋熬製茶膏存在品質上的問題,加上皇室從飲用安全性的角度考慮,因此把茶膏的製作,直接遷入到清朝皇宮內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宮東),並且在製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
我們現在所説的宮廷普洱茶膏,主要意義上是指清朝宮廷普洱茶膏。

宮廷普洱茶膏製作工藝

清宮御茶房的製茶工匠們在考查大鍋熬製茶膏的過程中發現,這種高温提取的方式對茶葉所含的諸多有效成份破壞嚴重,使其後續陳化產生障礙。他們借鑑宋代製作茶膏的工藝,又吸收了中國傳統釀酒工藝的精華,形成一套工藝考究、工序繁雜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體歸納,有如下幾個環節:
1、 輕蒸、解塊、淋洗。將雲南上貢來的頂級團茶和餅茶進行蒸
濕,然後解塊,再進行淋洗,去除茶葉表面的灰塵及雜物;
2. 採用傳統釀酒工藝中的厭氧發酵方法,對茶葉進行發酵,促
使茶葉內含物質的轉化與分解;
3.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採用壓榨技術,先將水份擠出不用,然後再全力將茶葉內存的茶汁壓出,並反覆壓榨,收汁;
4. 將壓榨出的茶汁放在開口的容器內,使其自然沉澱,並分層
析出,其分層不同,品級也不同;
5. 收膏、壓模。將分層析出的茶汁經低温乾燥,獲得稠密度高的軟膏,再入模乾燥後成形,但絕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塊,放入高檔瓷瓶中。

宮廷普洱茶膏理解誤區

當下,一提到宮廷普洱茶膏,很多人都把它和傳統大鍋熬製的茶膏聯繫起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大鍋熬製的茶膏,在反覆高温熬製中,其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後續的轉化缺乏“動能 ”,只能向黴變轉化,不可能長期存放;二是茶葉在高温的狀態下,大量營養物質會隨水蒸氣一併揮發,必然造成產品的某種缺失。
而宮廷普洱茶膏採用的則是“小榨去水、大榨出膏”、低温乾燥的工藝,二者根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製作方法,由於宮廷普洱茶膏的這種特殊的製作工藝,使得它的品質要遠遠優於大鍋熬製的茶膏,也使得它可以長久的保存。故宮博物院裏面至今還保留着清光緒年間的普洱茶膏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宮廷普洱茶膏沖泡方法

普洱茶膏建議用飄逸杯沖泡,一個飄逸杯分為外杯、內杯和杯蓋組成。外杯是玻璃的,內杯是一個帶閥門的高温塑料小杯,內杯帶有濾網和閥門開關,只有打開閥門時,內杯中的茶湯才會通過濾網從內杯下方流到外杯中。
1.取茶:取適量普洱茶膏(5-10克)
2.投茶:將茶葉投入內杯中;
3.準備沖泡:將裝有茶葉的內杯放入外杯中;
4:第一泡:將沸水衝入杯中,由於閥門是關閉的,茶湯只能在內杯中浸泡茶葉,這第一泡也叫洗茶,和功夫泡法原理相同;
5:打開閥門:迅速按動開關打開內杯閥門,讓茶湯流到外杯中;
6:洗杯:用第一泡茶湯涮洗外杯然後倒掉,有助於提高普洱茶的醇厚味道;
7:第二泡:再次衝入沸水泡茶,這一泡開始是用來喝的了;
8:出湯:按動開關打開內杯閥門,讓茶湯流到外杯中,若湯量不夠還可再次沖泡,多次出湯;
9:品茗:這時一杯地道醇厚的普洱茶便出現在桌前嘍!任君品茗回味當然,普洱茶的沖泡並非一定要按照上述方法,您可根據自己條件、喜好,隨意“發明”各種泡法,普洱茶是用來喝的,只要口感良好,醇厚韻長,就是一杯好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