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業會商制度

鎖定
學業會商制度,指的是北大相關院系先對十類學生進行排查,發現後及時上報,並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聯繫學校心理健康諮詢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學生資助中心等部門進行幫扶。學生因經濟貧困、罹患疾病等原因從校方得到關注無可厚非,但“思想偏激”一項,則引起輿論強烈質疑。由於定性模糊,這一標準很容易與北大賴以驕傲的“兼容幷包、思想自由”的傳統相沖突。
中文名
學業會商制度
學    校
北大
針對人羣
學生
時間
2010年11月

學業會商制度制度背景

北大自1912年正式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以後,便成為了中國的最高等學府,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北大依然在中國的高等學府中傲視羣雄。不過,如今的北大雖然在教學規模、師資力量上前無古人,但國際聲譽仍然難以和民國時期的北大同日而語。北大今天的魅力,可以説很大程度上源於其輝煌的歷史。
北大是上個世紀中國“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等運動的中心發祥地,也是多種政治思潮和社會理想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魯迅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將北大稱之為“常為新的改進運動的先鋒”。北大最為輝煌的時期當推蔡元培先生當校長的那段時間,雖然當時中國內憂外患交織,但是,北大在世界高校中卻擁有很高的聲譽。
北大的原始校園遠不如今天的北大這麼大,很多人把未名湖等景觀視為北大的名片,其實,這原本並不屬於北大,而是屬於當時美國開辦的教會學校燕京大學燕京大學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強行撤銷,所以,北大得以將燕大領土吞併。1949年以後,北大在學術水平和國際高校排名上可以説是每況愈下,如今的北大在世界高校中,只能算是三流大學。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諸如北大這樣的名校可以説是中國思想文化運動的先鋒。國民黨當時雖然獨裁專制,但高校當中依然具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學術思想相當自由,在“五四” 運動爆發時,即使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也毅然決然地對學生的行動表示支持,而他並未因此而遭到國民政府的秋後算賬。
歷史上的北大,不僅僅在招生上不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就連在招教授上也是不拘一格。一代國學大師梁漱溟僅有初中學歷,照樣可以進北大教書,而曾經撰文批評過蔡元培先生的陳獨秀,也能被蔡元培先生請進北大擔任教授。蔡元培也因為其高山仰止的人格以及海納百川的胸懷,成為北大歷史最偉大的校長。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稱為學術和文藝界的小陽春,當時的北大可以説也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包括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內,當時也積極地參加北大一些社團,和同學們暢談民主、自由。在一些歷史性的政治活動當中,北大都走在中國高校的前列。但是,從九十年代開始,北大就不再具備應有的活力,我們所能看到的大概只能是北大學生參加反美、反日遊行這些民族主義活動。

學業會商制度針對人羣

從2010年11月起,北大就開始在醫學部、元培學院開始試點學生學業會商制度。會商的“重點學生”包括:學業困難、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經濟貧困、學籍異動、生活獨立、網絡成癮、就業困難、罹患重大疾病、受到違紀處分等十類學生。
主持這項工作的北大學生工作部介紹,試點院系先對這十類學生進行排查,發現後及時上報,並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聯繫學校心理健康諮詢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學生資助中心等部門進行幫扶。目前元培學院和醫學部的試點已接近尾聲。預計5月份之後,會商制度將在北大全校推廣。

學業會商制度定義

權利義務觀念淡薄,不重大局觀,不包容,擴大主觀意志,偏愛不負責任的表達,不重調查真知,偏愛給生活中遇到的阻力、不理想機制、消極小事上綱上線,找外在的原因繼而推脱主觀責任或者表達所謂自由民主情節,表達方式簡單粗暴,具有反覆性,也可能具有潛在的煽動性。
北大學工部副部長稱,“思想偏激”的具體例子是,“主要是因為有一些學生經常誇大學校工作的一些細微漏洞,‘比如動不動因為食堂飯菜漲兩毛錢就批評學校’”。但這一舉例意義不大,代表比較淺的一類思想偏激,不能正確闡釋“思想偏激”的一般標準。要得出比較可靠的定義還需要根據制度實踐的情況進行討論斟酌,得出比較嚴謹公正的説法。

學業會商制度制度質疑

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長時,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幷包之義”,對北大進行了思想解放,北大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梁漱溟、李大釗以及魯迅、胡適、李四光、李書華葛利普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職或任教。
對“思想偏激”學生進行會商,引起不少北大學生的爭議。有北大學生表示支持會商“思想偏激”的學生,認為“有些學生太囂張,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詆譭北大,應該將他們送到瘋人院去。”
但更多學生認為不應將“思想偏激學生”納入會商範圍。一名元培學院的大三學生表示,元培學院的學生大多是以各省市前三名成績入校的“天之驕子”,許多學生的言談、思想都個性十足,因此很難界定誰屬於“思想偏激”。“錯誤的會商很容易埋沒這些學生的個性。”
來自法學院的研究生小楊則認為,北大以“兼容幷包、思想自由”聞名,會商“思想偏激”的學生很容易讓人產生“校方禁錮北大學生思想”的理解。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諍友,思想本無絕對的偏激,只有相對的偏激,當北大這樣的名校以會商制度來對付“思想偏激”的學生時,北大就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北大了,而是一個閹割自由思想的北大,將它簡稱為“閹大”。

學業會商制度北大回應

北大推出學業會商制度後備受社會關注,有人質疑學業會商制度有悖於北大兼容幷包的思想。北大宣傳部證實,4月16日上午,北大校長周其鳳在首屆嶽麓教育論壇上首次對此事作出迴應,認為會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被誤解。
家長信引發“會商”
周其鳳校長説,最近去紐約見校友,“100多名校友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會商,媒體也多次聯繫想談這個問題。”
周其鳳披露,其實會商制度的提出和自己有關。“剛到北大當校長不久,接到一位家長的信,信中説孩子曾非常優秀聰明,但在北大讀書時沒把握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功課一科一科地掛,遭遇勸退。”周其鳳説,“看了這封信,非常痛心。如果學校能早點發現問題,儘可能早關懷、早指導,通過學校、家長和專家的努力,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渡過難關,也許就能幫助這樣的孩子。這就是建立學業會商制度的出發點。”
認為社會存在誤解
“會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為什麼會被誤解。”北大校長周其鳳透露,在社會輿論下,相關學工老師也有着不少壓力,“曾有人給我寫信,認為這樣的學工老師,不符合北大的精神,應該開除。”
周其鳳認為,社會上有時看北大的年輕老師是雙重標準,認為其説的話不妥就批判,甚至恨不得要置其於死地。“但我做校長的做不出這樣的事情,我想還是得寬容,對學生要寬容,對年輕的老師也要寬容。”周其鳳説,“要允許年輕人犯一點錯誤,其實還不一定是錯誤。”

學業會商制度會商制度

班級會商制度由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2010級5班首創,是北大會商制度的合理化,縮小化運用。 [1]  會商人羣上,它不同於北大“對十類學生進行排查,發現後及時上報”,而是由班委委託部分同學組成會商小組,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積極主動發現學業欠佳心理波動經濟困難迷戀電腦的四類同學;會商方式上,也非“聯繫學校心理健康諮詢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學生資助中心等部門進行幫扶”,而是由會商小組成員及時與該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有必要時請導師和輔導員出面幫扶。
參考資料
  • 1.    西南政法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