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儆

鎖定
孫儆(1866~1952),一作孫敬,字謹丞,一作謹臣,號滄叟。江南通州人,孫武第74世孫 [1]  。中國近代教育家 [2-3]  、書法家 [4]  。清末舉人,曾官通州知縣,任金沙首屆議會會長、南通縣教育會會長、江蘇省議會副議長等職 [2]  [5]  ,畢業於南菁書院 [5-6]  ,是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南通市通州區金沙小學通州實驗小學等校的創始人。 [2-3]  [7-9]  [14] 
全    名
孫儆
謹丞
滄叟
所處時代
近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江南通州金沙鎮(今屬江蘇南通 [13] 
出生日期
1866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主要成就
中國近代教育家、書法家
主要作品
《川行錄》 [6] 
《經畲樓印譜》(西泠印社輯) [4] 
《經畲樓收藏南通文獻目錄》 [10] 
《甲骨文集聯》(羅振玉作序,線裝木刻版) [4] 

孫儆生平簡介

孫儆,清同治六年 (1867年)農曆二月十四日生於通州直隸州金沙場(今南通市通州區金沙鎮)。他是春秋兵家孫武第74世後人;孫子一世孫居今山東惠民地;唐時其後人分支遷徽州;徽州分支於清乾隆時遷金沙;四祖孫翰亭經商致富始作宅碧霞山之西側(在今金沙北山);五祖始置田畝並以詩書傳家。孫儆之父孫汝霖,光緒十七年(1891年)中舉,因州試涉訟被累未致仕,次年閏6月因考場訟獄憂鬱而逝。其母曹氏是書香名門閨秀,嫺習“五經四書”,1889年病故,時朝廷旌表貞節坊彰示紀念。 [1] 
孫儆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曾官通州知縣。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省議會副議長,不久離職,歸鄉積極興辦教育,是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金沙中學、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通州實驗小學等校的創始人。喜藏書,在南通修建別墅滄園,內設藏書樓名“經畲樓”。鄭逸梅藝林散葉》記載,其所收藏南通地方文獻頗富。晚年寓居上海,又建有“斐廬”藏書處,前後所積藏書達幾十萬卷之多,收有元刊本《道園學古錄》,屬罕見之本。編撰有《經畲樓收藏南通文獻目錄》。藏書印有“經畲樓”、“二十年心血所得”。所藏書歷經戰亂,散佚不少。解放後,由其婿馮雄將藏書捐獻給南通市圖書館。精於書法,甲骨文書法多以集長聯形式出現。晚年在上海靠鬻字為生。平生研究貞卜文字,造詣極精。晚年居滬,以鬻字為生。 [10-11] 

孫儆刻苦求學

孫儆從小就受族訓“立德、立功、立言”的深刻薰陶。四歲時,其母即教他識字並認讀“四書五經”,並要求在就寢前選其中一種,背誦全冊或一半。
孫儆先生在《念護堂題詠集》之《先妣事略》中説:“儆三四歲時先妣即授以字,至六歲塾師課大學”。其父延請摯友、學者範肯堂(當代書畫家範曾之曾祖父,時為江左四大才子之一。在給孫儆數年傳授學業之後即被李鴻章聘為家庭授業者)專授學業。範氏實行因材培養,授業範圍甚寬。夏秋之際,孫儆入夜常把兩腿放在罈子裏以避蚊蟲(夏天,辮子系在竹竿上防瞌睡,雙腳塞進小口罈子裏防蚊蟲叮咬),勤讀不輟。他還閲讀了大量課外書籍。孫儆成績優異,到十歲時,羣經十三種“熟誦如流水”, “書法神童”聲名漸起。範氏感贊之餘,曾賦詩一首《贈孫童子》:
倦眼風塵下,英英見此人。  
清思得初理,文稚故天真。  
白日輝如此,黃花跡易陳。  
高軒才過汝,珍重短衣身。  
“130多年前,一個梳着長辮子的清國少年正倚靠在書房的窗台邊誦詩讀經,那‘之乎者也’的朗朗書聲抑揚頓挫,悠悠長長,宛如在清澈的河面上蕩起了一層層漣漪……”這就是孫儆小時讀書的情景。
孫儆十九歲時進州庫繼續學習。二十歲時考入江南著名學府南菁書院深造。在此處孫儆獲得良機,從著名經學家黃元同讀經,為黃氏之得意門生。他不間寒暑,半夜輒起專治毛詩(詩經別稱),努力精通《禮經》《公羊》。孫儆所撰聯語、所作詩詞及論文,體現了其在意境、説理、煉字乃至韻律等方面的水平,被書院的刊物《南菁文鈔》收錄。研臨三禮(《禮器碑》《醴泉銘》《勤禮碑》),楷宗上唐,隸法大漢,礪出功底。孫儆在書院數年所表現出來的刻苦學風和達到的造詣,師友嘆:“君肄業南菁書院為諸生之冠” 。(見顧似基《謹丞先生古稀大慶敬賦》注)。   
光緒十二年(1886年),20歲的孫儆成為庠生(明、清時考入府、州、縣學的秀才)。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閏5月16日(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37歲的孫儆經濟特科考試中舉,成為滿清最後一批舉人中的一員。 [1]  [5] 

孫儆與謇結友

孫儆與張謇的交往始於張謇“金榜題名”前的清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年),時孫儆僅24歲。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孫儆在金沙張載之宅相識並相交比他年長13歲的張謇先生。十二月初四,往伴張謇先生於金沙城隍廟作聯。”其間同遊歷時九天,兩位傳奇人物自此就結下深厚的友誼。
後孫儆在南菁書院學成返鄉,在金沙招生設館辦學,常至通城拜望張謇,並數次迎張謇來金沙北山春暉閣共議時政並求教張先生興教育之事(張謇日記中多有記載)。1893年,張謇約孫儆同去江西貴溪,其間共經六十八天之久,為張謇兄張詧(時任貴溪知縣)張羅了五百童生之考試。 [6] 

孫儆初入仕途

1900年,張謇保舉孫儆到江蘇省寶山縣(今上海市寶山區)任訓導(明清時協助地方學官工作的教育官員),這是孫儆步入仕途之始。
1907年孫儆被推仼通州直隸州教育會會長,未及述職值吏部放仼,遂奉召入川。他秉承家訓,勤政為民,廉潔奉公,極受周善培道台賞識,並被委以四川教育公所學政(清雍正年間始設,每省一人,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試童聲及生員,均由學界權威的進士擔任,任期內皆按欽差待遇,與督撫平行)職務。
1908年出任四川省青神縣知事並供職國史館,任上他盡心盡責,留有 “蜀道官聲今感誦”、“西川德政革流弊” (見楊詒、徐人千賀孫儆七十壽辰詩)的政聲。面對風起雲湧、動盪不安的時局,歷宦場四年之辛酸的孫儆,寫下《川行錄》一部,於1910年斷然引疾辭官,率妻兒跋涉數千裏返回故里金沙,積極追隨張謇參與推動君主立憲運動 [6] 

孫儆投身革命

孫儆比張謇小13歲,他們很早就開始交往並結下深厚的友誼。到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前夕,兩人審時度勢,從主張君主立憲轉變為積極擁護孫中山的取消帝制、實行共和的主張了。這是他們人生極其重要的轉變。
宣統三年(1911年)9月,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夕,張謇高喊“廢除清帝擁護共和”的時候,金沙的孫儆就與張謇情投意合、形影相隨。彼時在蘇州召開江蘇省臨時議會,時任清廷袁世凱內閣農工商大臣、東南宣慰使的張謇由上海轉蘇州參加會議,發表“廢除清帝擁護共和”的激情演説,受到與會者的高度嘉賞。而此時,陪伴張謇左右的就是金沙的孫儆。在這時期,孫儆與力挺共和的張謇形影相隨,至是年10月,孫儆伴謇回滬會晤章太炎黃克強等諸君籌建統一黨。11月爆發的辛亥革命最終推翻了帝制,第二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儆義無反顧地熱烈擁護其之成立,並順應時潮馬上回金沙,慷慨激昂地宣佈金沙自治,發起組織成立自治公所,出仼金沙首屆議會會長,併兼縣教育會會長。1912年1月,孫儆又當選為江蘇省臨時議會副議長。 [5-6] 

孫儆建設鄉梓

孫儆緊隨張謇積極尋求救國良方。在民國元年當選江蘇省議會副議長後,新入政界的他傾心於地方自治實業教育
1914年,他以尋求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的滿腔熱情來到南京的江蘇省議會會場,熱情激昂的演説驚動四座,“雄辯金陵孚物望,為醫國病下針砭”(見匯龢《壽孫滄叟先生謹次天年原韻呈教》)。“議場折衝四座空”(見徐人千詩)。“稜陵議席昔招延”(見楊詒《謹丞先生七十壽詩》)。被力推率隊出訪國外。 [6] 
1914年5月,孫儆以省副議長身份親率議員榮德生(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之父)等35名議會代表東渡日本考察。每至參觀現場,他見物必問,有答必記。當參觀機械館後禁不住怒火中燒地站在日本國土上發出:“明吾國不能專精於此,遂令實業不克發展” 等憤慨。
孫儆將改變金沙社會面貌的理想以《 東遊筆記》(南通翰墨林出版)的形式向當局大聲疾呼。其中有以下內容:
“我們的礦產,被帝國主義列強搶奪開採,而且被逼簽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看到這種情況,我簡直要痛哭一場……”
從日本歸來後,他就在金沙積極興辦社會事業。
在張謇、韓紫石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他在大張旗鼓興辦教育的同時,組織建造東洋橋、西洋橋,修建了約八十公里的公路,使得無論風雨雪落天氣,寒冬酷暑時節,四鄉廣大羣眾走路得到方便。創辦了“金星電氣公司”和“金沙鎮醫院”,由於商店、居民及交通照明的解決、新的醫療設施面世,使得社會面貌為之一新。還創辦了“遊民工廠”及油坊等企業,不僅充實了建設資金來源,還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也改善了社會治安。他還從當地情況出發,創辦了養老院和育嬰堂(有房26間),解決了孤苦無瞻養老人困苦以及社會棄嬰等問題。還曾創建“金南劇場”於南山古廟附近,方便羣眾參加公共娛樂活動。他還曾擬建“南通縣金沙市公園”(在今翠園路南北)。
孫儆建工廠,鋪公路,築洋橋,造劇場,開辦戒煙所、育嬰堂,老人院,創辦醫務院,各項自治實業均辦得有聲有色。當時名家賦詩讚他是:“運鹽河亙古金沙,自治成績冠邇遐”(見徐人千《滄叟世伯七十壽》)。 [5-6] 

孫儆興辦教育

晚清時期,中國教育普及程度在封建統治下十分落後,十個人中僅有一兩個識字,於是孫儆就在金沙大辦學校,他認為,教育是自治的根本,一點兒也不能耽擱。
孫儆嘗曰“國何以弱?識字者佔十之二、三;不識字者十之七八,是故學校不可不立”“鄉里自治為匹夫應有之責,教育為民治之本,自治先教育為當今不可緩之圖。”《張謇日記》於1905年1月23日記載了孫儆辦學的這段歷史:“晨至金沙,詣立卿、謹臣(即孫儆),同看北山,規高等小學校。” [2] 
孫儆最早在金沙辦起新學堂是在1906年2月,他力助其弟孫倬私費創建“金沙第一初等小學”,也就是“北市小學”,後孫儆又辦了“南市小學”。
經過許多困難和曲折,1907年,孫儆積極推動南市初小與北市初小合併成,遂成今之金沙小學,不久,金沙小學更名為“南通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校(簡稱“二高”)”。這是今南通市通州區範圍內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小學校。彼時,“高等小學”在通州大地上極其稀少。
1920年,孫儆獨資投入萬元,在今通州實驗小學校址處購地四十畝建造“孫氏高等小學”校園,除77間教室外,還有農場、花園、荷池、假山、延月亭、蕊春園、晚香閣、圖書儀器等。孫儆另外還撥出私田348畝、店房72間作為校產,以租金供學校正常開支。
張謇先生聽説孫儆創辦“孫氏私立高等小學”,興奮異常,特贈手書“以學愈愚”木匾一塊贈之,孫儆將此匾鄭重地懸掛於校內菊壽堂供大家瞻仰。
孫儆還是創辦金沙中學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是後來從金中分校衍化成公辦完全中學的)的主要發起者和推動人。
1922年孫儆在金沙小學東鄰建立金沙職業學校,購置鐵木紡織機和染色設備,以謀改進手工紡織的技術、他聘請紡織染色專業人材鬱君、黃君等為教師,言傳身教,學生邊學邊做,有意探索新的教學途徑。一年後,該校擴充為縣立初級中學,但仍保留職業科。1930年左右,縣教育局因該校校址無擴展餘地,擬遷至孫小附近。孫儆聞訊,又欣捐孫小校園後之良田16畝為縣立初中遷校地基(即今金沙中學搬遷前的校址)。 [2] 
孫儆一直奔走宣傳教育之重要,常説:留給後代黃金一筐,不如興學一方。他與社會賢達、殷實之户大興教育,從1914一1937年,在金沙四周四百二十方里之內先後興辦小學四十多所,創辦幼稚園多所,推動了家鄉的教育事業的發展。
孫氏小學聘請了許多優秀的教師來學校上課,彼時有一位張馨谷的美術老師,其畫作還得了巴黎萬國博覽會金獎,他培植的菊花舉行展覽,轟動了整個南通地區。
孫氏小學對貧困學生准予免費入學。只要是刻苦學習的,孫儆都樂於慨助並資助其繼續深造,他前後資助了幾十名學生,這其中許多後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民國十年(1921年),張謇到金沙視察,應孫儆之邀,在南通縣第二高等小學的東鄰——金沙市第十六國民學校(現市民廣場附近)的禮堂裏,為縣二高和金沙十六國民校的師生作演講。在演講中,張謇高度評價了金沙辦學的成就,他説:“金沙為二十一區中數一數二的區分。鄙人是南通國民分子之一。鄙人對於學校的觀念,非從今日為始,很願同志的人能發揮到不可思議的地步。聽説有幾位先生在金沙很熱心的做,所以一天一天地發達起來。現在的國民校,差不多超過原定的數目,在全縣之中,可算是獨一無二的”。這實際就是對孫儆為首的先賢們辦學成績的肯定。 [2]  [9] 

孫儆文化研究

孫儆還是一位文化名人。深圳《國際甲骨文書法家篆刻家大辭典》上所載世界上298位甲骨學者的作品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教育家、書法家、曾任南京臨時議會副議長的江蘇南通人孫儆”,這是他在國際甲骨文研究界地位的佐證。 [9] 
溯源孫儆的書法功力,得於從小的陶冶與磨練,以後又多經歷練。24歲就曾伴張謇先生在金沙城隍廟現場書聯,獲得僧徒與圍觀市民的嘉評,27歲再伴張謇先生在江西省貴溪縣為人作書和題畫,被譽為“篆籀隸楷皆奇珍”。1902年,在海門縣長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張謇居所和通州師範學堂等處,與甲骨研考巨擘羅振玉有過多次交往,還與通州師範學校(今南通高等師範學校)供職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有過面晤。總之,日積月累的磨礪,使孫儆漸成一代書家。  
據《南通縣誌》載,孫儆“五十歲始研究貞卜文字”,也就是説,在發現甲骨文之初的1916年,孫儆就成為了“甲骨文書法”研究者。1933年10月,已是67歲的孫儆不再滿足於在書齋中研究殷墟貞人文字,他慕名獨身來到巍峨險峻的太行山東側,悠遠古老的洹水河邊,尋訪這《周易》的誕生地、甲骨文之鄉和漢字之都。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甲骨文發掘現場,安陽殷墟考古發掘隊隊長郭寶鈞和河南省博物館館長關白益等人給他以熱情的接待。兩個多月的訪問交流活動中,他收集了大量資料,作了大量手記。在周訪村民的過程中不惜代價獲得“碎骨殘龜盈篋笥” 的收穫。面對第一手資料,他不知疲倦地投入卜辭研考與對書法研究。
抗戰開始後,由於日冦的摧殘,孫儆這近乎瘋狂的甲骨文字學術考研於1938年4月無奈地中止。此後,他為遠離日偽的糾纏,遠避到上海兒子處。在寓滬“斐廬”的十五年裏,他沉入書齋,以文房四寶為伴,有時他還鬻字為生。然而,藝術的魅力總是掩藏不住的,孫儆的卜辭書藝漸次在滬上鵲起,名聲直播江浙大地。1938年他精心創作數件十二言長聯,參加何香凝張大千等在九華堂厚記書畫店的書畫聯展,1940年九華堂厚記書畫商店預訂他的作品長年銷售。1946年,其在南洋辦學的弟子李善基襄助孫儆在成都路滄州書場舉辦八十壽辰書法展,報紙名家稱其書法“文詞俊秀,書印合一”,在“鍾、王、蘇、黃”之外另樹一幟,1947年,他的書法作品在這一年被《中國美術年鑑》影印收錄……
孫儆著有《經畲樓印譜》(西泠印社輯),《甲骨文集聯》(羅振玉作序,線裝木刻版),《甲骨文聯句》等書。 [4] 

孫儆愛國精神

1949年春,隨着淮海戰役的勝利結束,蘇北已是晴朗的天空,5月底,上海人民盼來了解放。6月初,孫儆居住的上海“斐廬”,忽然外面有人敲門求見,原來是從揚州過來的一位蘇北行政公署的幹部。只見那位幹部將一張蘇北行署收條交給孫儆老人,這位耄耋老人用顫抖的手接過收條,當看到上面蓋着的通紅的人民政府的大印時,他的眼眶濕潤了……
事情緣起於1949年春,寓居上海的孫儆時刻關注着江北解放區,他不顧個人及家庭面臨的白色恐怖的危險,毅然派了一名心腹,攜帶一個精心縫製的小包,包裏有他家所有房契田券股票,他將此鄭重交給蘇北人民政府,用實際行動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家鄉的土改工作。
而這次正是蘇北人民政府在上海解放後派專人送收條來給孫儆。
1950 年春節期間,新上任的工作極為繁忙的陳毅市長,親自來到孫宅“斐廬”看望時年84歲的孫儆先生,飽經滄桑、極重晚節的孫儆受到陳毅市長的嘉褒。
孫儆的愛國情懷是有史可查的。早在1914年訪日期間,見東瀛之博物館“羅列支那古玩甚多” ,他在筆記中寫下“憤甚”二字。當聽到東京市長阪谷芳郎在迎賓館致歡迎詞中講到“惟製造十寸以外口徑大炮若未能信今造成十四寸囗徑大炮一尊陳列會內此可慰者”時,他發出“令吾輩聞之踧踖不安”的強烈感受。至拓殖館見“羅列南滿洲產物並地圖模型”“愈令觀者生無窮之感”“弱肉強食世界公例,吾之礦產不自開採而外人且探悉無遺,多方要挾,一再互商而卒於訂約,計自去年以至今日失礦多矣.外人無礦而得礦,吾國有礦而一如無礦,可不為之太息痛哭哉”。  
“九·一八”事變後,孫儆雖已度花甲之年,在和友人交往中,他總是憂國憂民,並寄望於國民政府的抗日救亡。此種思想可見於其答和友人的一首情懷詩:  
戰禍風雲還洶洶,蟲災水旱復年年。  
荊榛充塞無干土,刀俎安排悉孽緣。  
果使燕巢能穩固,好教蟻磨得因延。  
從茲老友時聯詠,樂我餘生詩酒天。  
1936年2月,時值孫儆七十壽誕,心繫破碎山河的他特作《謝絕鄉父老為賤辰稱壽書》轉發親朋好友:“愴懷宗國,無限傷心,故不願有稱壽等舉動也”,毅然放棄了典慶七十大壽的舉動。
1937年8月17日,日寇飛機轟炸南通州基督醫院(今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他憂心如焚,寫下“果能為國而死死亦大幸”“不能執干戈衞社稷生滋愧矣”(見孫儆《謝絕鄉父老為賤辰稱壽書》)。向省軍政階層要員投書極力呼籲抗日驅侮。1938年3月17日,日軍鴒喙旅團佔領南通,面對時局突變,孫儆又專函致當時駐淮陰的江蘇省代主席韓德勤及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再次力主抗日。
1938年3月27日,日軍侵犯金沙,第二天日本小隊長竹林高橋由南通地方治安臨時辦事處主仼薛郢生、徐宇春等人引領上門“拜會”孫儆,用他曾有的省副議長身份訪日經歷進行利誘威逼,要挾他出面張羅維持會,孫儆即以民族大義嚴辭予以拒絕。惱怒成羞的日冦隨即強駐“經畲樓”,對他施行武裝軟禁,妄圖污化其清名逼其就範。4月25日上午,孫儆看準日寇回撤南通的空隙,他懷揣七十元盤纏及幾件換洗衣服,坐上獨輪推車匆匆棄家出逃。下午,孫儆先生考研金石、甲版和著書立説的主要活動場所“經畲樓” (今人民醫院南邊),被國軍及羣眾打砸劫燒,現場一片人喧火嘯,十幾裏外都能看見沖天而起的煙火,孫儆先生傾平生心血蒐集到的不乏國之精粹的珍貴藏品從此消失在萬劫不復之中。
孫儆到滬後不久,賣國賊汪精衞的干將褚民誼來訪。孫儆聞訊迅速轉移回避。使褚悻悻而回。
1941年,他親撰讚美台兒莊大捷楹聯請人轉呈賀慰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德鄰(宗仁)先生五十壽辰,以泄胸中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
日寇投降後,孫儆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行徑憤恨無比,積極參與民主人士黃炎培馬相伯等二十多人在上海《申報》上向南京蔣介石發出通電:要求停止內戰,國共合作。此通電在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人民反戰洪流中的強大浪濤。1946年,又以滿腔激情聲援馬敍倫雷潔瓊發起的“上海人民反內戰請願代表團”,強烈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內戰,實行國共合作。
孫儆經歷了晚清、民國政權半個世紀的統治。他的“立言、立德、為國立功”的家訓理念,經歷了不斷反覆的沙淘洗煉,到此時,他認識到共產黨是真正為人民為國家的,是民族復興的力量和希望,他確立了自己只有跟着共產黨走才有光明前途的信念。在當時的上海白色恐怖十分嚴重的時候,孫儆做了一個深明大義的決定,將全部房契田券及股票請專人悄悄送往蘇北家鄉的解放區人民政府……
1952年10月30日,孫儆先生以86高齡逝於上海寓所“裴廬”,生前好友及門生約120多人集資襄助在上海萬國殯儀館棺殮。陳毅市長驚聞噩耗,特送來輓聯致以哀思。1953年10月先生逝世一週年,六十餘友發起隆重的追思公祭,公議諡號愨文先生( 諡法雲,“愨”者,忠厚,正直,謹慎意也)。 [6]  [8]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