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妙耳山

鎖定
妙耳山,佔地面積近三萬平米,坐落在回龍橋社區“3503”廠居民生活區內,在居民區內有這樣一座“山”在南京來説屬非常罕見的資源優勢,妙耳山與社區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深受社區居民的厚愛,大家都暱稱其為“小黃山”。“小黃山”是社區居民羣眾特別是老年人們的一個主要休閒場所,有養鳥的、打羽毛球的,還有許多老人喜歡在山上早鍛鍊晚散步,同時這也是社區文藝團隊的活動場所。
中文名
妙耳山
佔地面積
近三萬平米
國    別
中國
地    址
回龍橋社區

目錄

妙耳山簡介

妙耳山位於南京回龍橋社區3503廠宿舍區――校門口1號小區內,
妙耳山 妙耳山
中國第一個雷達研究所也曾在妙耳山“定居”。這就是今天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的前身。“這裏是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國防部第六廳籌建了一個電訊器材修理所,最初是修理二戰中遺留在中國的日軍與美軍的廢舊雷達。十四所建設的新研究樓也就是十四所著名的小紅樓就建在一個坡上,可能那就是妙耳山的山坡,直到2000年才拆除。”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國民黨想把雷達研究所搬到台灣去,但是當時南京的地下黨動員技術人員留下來建設新中國。許多思想上進步的技術人員本身就是江浙人,大家就先退到杭州一帶,想先耗着。後來,國民黨看情勢危急獨自撤退。杭州解放後,雷達研究所就被譚震林接管了。不久,器材又從杭州搬回到南京,最初是在中山東路一帶,後來又回到妙耳山的雷達研究所。十四所修復的第一批雷達不僅裝備了新中國第一個雷達營――雷達101營,而且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了豐功偉績。

妙耳山發展

從前的妙耳山還真是不小,大致西到回龍橋,東到中山北路,南到模範中路,北到校門口。但現在只留下了最東邊的坐落在校門口1號小區內的一小塊。那麼,妙耳山究竟是怎樣一點點變小的呢?
原來這和3503廠的擴大息息相關。1953年,3503廠遷到了妙耳山附近,為了興建廠房,給職工們提供住宿用房,大家開始動手挖山。最初可能只是將最外圍的一圈挖平。後來,因為發展需要,原來的宿舍已經不夠住了,需要的地越來越多,大家就圍着山,從外圍一點點挖,直到最後宿舍將妙耳山整個環繞。於是,妙耳山就變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模樣。
但是,3503廠最初搬來時,妙耳山究竟有多大,這一點也説不準。“因為1953年3503廠就搬來了,而我是1956年才來的,來的時候,廠房等很多都蓋起來了,妙耳山已經變小了。隨着我們3503廠的擴大,妙耳山越來越小,最後就成了我們小區中的美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