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夫子山

(武漢市黃陂區夫子山)

鎖定
夫子山高300米,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連大城潭,南近木蘭山,東臨木蘭湖,西瀕灄水河,周邊有乾應山、小耳山、玉帶河、夫子潭等山水相峙環繞,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山上有青雲洞、倚天石、鷹嘴巖、鐵門坎等自然景觀。除此之外,更有意義的是這裏有着豐富的傳説故事和人文景觀。 [1] 
中文名
夫子山
地理位置
武漢市黃陂區

夫子山發展歷史

夫子山東扼紅安、北控大悟,且是黃陂區西去孝(感)雲(夢)安(陸)應(城)的重要通道,戰略位置重要,故早在元代,“大户就組織百姓築寨於其山”、“以防備紅巾軍和匪盜”。
在夫子山訪古探尋時,同行者還為我講述了歷史上在夫子山所發生的幾次戰事。
夫子山石寨建成後,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紅巾軍一部1000餘人自河南羅山南下黃陂北鄉籌措銀兩。隊伍到達夫子山時,當地一些富户拒不交銀,而在武裝的護衞下,邊抵抗撤退上了夫子山。紅巾軍尾隨追來,地主武裝依託石寨反擊。夫子山南坡一戰,紅巾軍被地主武裝發射的檑石、銃彈、箭等砸死射死數十人。紅巾軍不因受挫而畏懼,在仔細觀察了夫子山的地形後,改攻東寨門,經過半天幾個回合的激戰,東寨門終被紅巾軍攻破,寨內地主武裝有的被殺死,有的放下刀槍投降,但大多數由西、北兩寨門逃走。 [1] 
崇禎十五年(1642年)春,張獻忠農民軍一支人馬沿灄水南下,在攻破大城潭、張家大廠等富户城堡後,命從豫南逃至夫子山石寨內的30多名明軍和當地逃進夫子山石寨內的百餘名地主武裝投降。明軍和地主武裝人員置若罔聞,農民軍趁當日風大,在夫子山北點火,將夫子山石寨外圍的林木燒着。待大火過後,便很快地攻克了石寨,在鷹嘴崖將無路可逃的明軍一一斬殺後,又處死了來不及逃走的數十名地主武裝人員。
太平天國時期,這裏也發生過大戰,當地人為紀念洪秀全,把小山村取名為洪家衝,洪家衝還遺存着數間當年太平軍曾住宿過的老石牆瓦屋。 [1] 

夫子山地理環境

夫子山原名青石山,因山石是青色故名。隋唐後,更名為夫子山,傳説與“孔子之楚遇項橐”的故事有關。
春秋時,夫子山下有一條能走車馬的大道。一天,7歲的項橐與小夥伴們在大道上玩土石“築城”的遊戲。“城”築好後,不料孔子周遊列國至此,所乘車馬被項橐等築的“城”所阻,不能前行。孔子下車後,請孩子們拆毀攔路之“城”,讓車馬通過。孩子們雖覺得在大道上“築城”欠妥,但又不願意將剛築好的城拆去。但眼前大人叫拆,又不敢不拆。正當孩子們無計可施、準備動手拆城時,項橐從孩羣裏走出來,很有禮貌、但又是理直氣壯地對孔子説:“自古只有車讓城,哪有拆城讓車之理” [1] 
簡短的兩句話説得孔子瞠目結舌,無可回駁。孔子不但不生氣,反而十分喜愛地將項橐抱在懷裏聊天。不料項橐用手指着天上太陽問孔子:“日出如盤,是何道理”孔子再次無言對答。項橐的兩問難住了孔聖人,孔子以此為訓,決心不恥下問,並拜項橐為師。這就是傳頌千古的“昔仲尼,師項橐”典故之由來。
時隔千餘年後的隋唐,人們為紀念孔子不恥下問的感人故事,在青石山上修建了供奉孔子的夫子廟。鄧明安等人把我帶到早已毀垮、被枯茅草覆蓋的夫子廟遺址前。只見夫子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鄧明安介紹説:“隨着夫子廟在青石山上的修建,之後不久,人們也便把青石山改叫了夫子山。” [1] 

夫子山主要景點

隋唐時,西陵八賢常聚夫子廟暢論孔子思想、抨擊時政、談經論道、研究文學、吟詩作畫、切磋武藝。這八賢是:孝廉朱壽甫、陳榮袞、致仕邑侯楊廷臣、木蘭山鐵冠道長張良貞、觀音寺高僧醉月、仙姑寺尼師慧參、隱士葉同觀、漢皋諶于飛。清末,黃陂北鄉還有“西陵八賢常聚夫子山”和“夫子山上聚夫子”的傳説。
明遼東巡撫、都察院右御史張濤是夫子山西張家祠堂灣人,且張濤的張家大廠莊園就建在夫子山北下。萬曆十八年(1590年)前後,張濤在時為包家墩,後改稱為張家大廠的玉帶河北岸大興土木,興建莊園。動工之前,張濤請一高人看地。 [1] 
那人看了包家墩周邊的地理環境後,建議莊園的主門樓要對包家墩前3華里的小耳山,方發人、發財、事順。
不料張濤口出狂言:“我堂堂都察院右御史,莊園的主門樓怎麼能對一個小小的小耳山。要麼主門樓就對夫子山。那位高人勸告他:“夫子山與孔子有關聯,孔子是聖人,連歷代皇帝都尊重他,有‘非孔子無以法’、‘師表萬世’等稱譽,主門樓絕不能對夫子山。”
張濤一時意氣,沒有聽那位高人的勸告而堅持讓莊園的主門樓對夫子山。説來也巧,張濤莊園建起來後不到30年,張濤就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猝死遼東。當年,張家大廠莊園就遭到了豫西南土頑的襲擊。之後莊園於崇禎十年(1637年)、崇禎十五年(1642年)先後被張獻忠農民軍搶劫和摧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