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夫子山

(安徽省黃山市夫子山)

鎖定
據民間相傳和地方誌史料記載,明代思想家“ 新安理學”創始人朱熹朱大夫子曾到此遊覽並在此興學授徒傳播學問而得名。後人有詩云:“後海雲深不見山,天涯何處覓人間。 一峯如筍沖霄漢,夫子當年幾度攀”。
中文名
夫子山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黃山市 [1] 
名稱由來
朱熹朱大夫子曾到此遊覽
景區特點
蓄水量達604萬立方
氣    候
夫子山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面    積
40 公頃

夫子山景區特點

夫子山 夫子山
1978年修建而成的夫子湖,面積40公頃,蓄水量達604萬立方米,湖水碧波瑩瑩,四周青山環繞,峯巒疊翠,兩岸有青松、翠竹、綠柳、紅梅,茶園、花圃、水榭。水中一亭台,名曰“鳳兮”,六角形狀,新安書畫社副社長汪則之先生書寫“軒轅悟道乘龍去,赤子歸根駕鶴來”於兩側亭柱上。
位於風景湖北岸的中國黃山龍裔公墓是民革安徽省委和黃山市人民政府(現黃山區政府)於1987年春合作建設。主要殯葬對象為海外僑胞、港澳台胞及海外華人在中國的親屬,現歸三口鎮人民政府管理。公墓入口處用粉紅色花崗岩石料砌成的高大牌坊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題寫的“中國黃山龍裔公墓”8個金色大字,背面刻有“永饗馨香”4個楷書大字。著名華裔學者蘇光平及其祖父、父親和台灣著名小説家江南先生等海內外僑胞及多位著名人士安息於此。2007年設計興建的總圖幅165幅、總長1.8公里的黃帝文化牆在以該公墓為核心的夫子山旅遊景區正式亮相,文化牆以黃帝征戰一生的故事為背景,是打造軒轅黃帝旅遊文化品牌的精品之作。

夫子山環境氣候

夫子山美景欣賞
夫子山美景欣賞(19張)
夫子山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適中,年均氣温15.5℃,年日照時間1672小時,全年無霜期約220天,年均降水量1556毫米。光、熱、水條件適宜。境內生態環境完好,物產豐饒。所屬黃山區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區,空氣和水質常年達到國家一級一類標準。夫子峯與軒轅峯遙相呼應,發源於黃山的麻川河與蘆溪河蜿蜒穿行其間。鎮內林木蓊鬱,有林地5259公頃(其中公益林3745.4公頃),森林覆蓋率87.6%。盛產毛竹、茶葉,天然珍稀樹種有銀杏、天竺桂、南方紅豆杉、鵝掌楸等,可謂“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野生動物品種繁多,其中短尾猴、杜鵑、啄木鳥、岩羊等尤為珍貴。

夫子山文化底藴

深厚的文化積澱。唐天寶11年(公元752年)始建道泰鄉,迄今已逾千載。千百年來,這塊土地上名人輩出,遠有宋代四進士陳綬、陳士儒、陳移忠(原名陳士孝)、陳契孫和經商名士汪棣章、汪玉屏等諸多名人雅士,近有牛花子、葉桂枝等革命先烈和吳茂權、王天賜、喬水生、吳宗祥、陽水輪、丁秀蓮等英雄模範人物。悠悠歷史留下了唐宋年間修建的福固寺、仙皇殿、松山寺、西峯庵等佛教寺院遺址和明清時期修建的金墩橋、洞青橋、甘露亭、黃昏洞、汪氏宗祠、毓青堂、陳氏宗祠等人文古蹟。與福固寺一橋之隔的軒轅峯因軒轅黃帝遊感於此的傳説而得名,峯頂有石仙室、石油座,傳為軒轅黃帝受胎息於容成子之所。峯腰有神仙洞,峯麓更有傳説黃帝飛昇之遺址(即福固寺),稱為“仙境”,長年玄光籠罩,靈氣逼人,周圍景色更是幽邃迷人。峯下有紫芝源,《周書異記》載軒轅黃帝煉丹時常於源中所採的紫芝,至今仍有生長。還有紫雲溪、滴翠潭等諸多名勝。

夫子山民間傳説

卻説很早以前,杭州城內有個姓肖的富商,唯一的兒子得了個不燒不冷不吃不喝只是悶頭睡的怪病,遍請名醫,均皆無效。肖員外只得懸高賞求醫:“治癒小兒病者,願以家財一半為酬。”一日,來了個年屆七十、頭披白紗,身穿白衣的老媪,揭貼上門。員外開初不信,老媪笑道:“讓老身看看如何!不要分文。”員外見她通身整潔,就領到兒子房中。老媪坐下細細把了一會脈,説也奇怪,他兒子竟睜開眼坐了起來。老媪又輕輕對他説了些什麼,孩子竟然全好了,下牀吵着要飯吃。員外喜得什麼似的,連忙一改先前態度,待老媪如上賓,挽留多住幾日,以見兒子康復情況;同時要實現諾言,分一半財產。老媪微笑道:“你小兒病已經痊癒,永不再發。我和他有緣份,你只要多多積德行善、廣施善事,你的諾言我就心領了。”員外覺得應該一諾千金,豈可食言。老媪笑道:“如你真有這個誠意,以後可到西方黑多山找我。”説罷隱身而去。員外這才知道仙人搭救,連忙跪地叩拜。光陰似箭,一晃幾年,兒子漸漸長大知事,常常唸叨老媪醫術,要追隨她學醫濟世。員外見兒子存此大願,想起老媪説與他有緣份,自己也覺得廣有浮財沒大意思,於是把預定作醫酬的一半家財散開救了窮人,另一半折為盤費,陪兒子去找那老媪仙人去。於是,依照老媪的指點,往西方找黑多山。一路打聽黑多山,都無人知道,後經一個道人破解,原來就是後來改為黃山的黟山。父子二人到黃山後,曉行夜宿,訪問一位戴白紗穿白衣善治疑難雜症的七旬老母,都説不曾聽説。父子二人並不灰心。一日來到軒轅峯下,只見一座茅屋,門口掛一條白毛巾,父子二人肚餓力乏,正好買點飯食。進屋一看,只見桌上飯菜熱氣騰騰;靠牆一張寬牀,兩隻枕頭,卻不見主人。父子二人累餓已極,吃了睡了再説,然後算錢,也顧不得什麼禮節體面了。吃飽以後,有了精神,肖員外好象悟到了什麼,這飯菜、牀鋪好像是誰給特意安排的;山裏無風,那門口的白毛巾卻朝一個方向飄動,莫非就是老媪仙人在指點?叫兒子早早安歇,養好身體精神,明早起來趕路。第二天早上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桌上熱氣騰騰的飯菜。父子二人飽餐一頓,然後拜了四方,感謝管待的恩德。説也奇怪,父子二人開門走出來,見那掛着的白毛巾向前飄着走了,父子二人便緊緊跟着白毛巾,走着走着,前面有幾十丈高的懸崖石壁擋住去路,但見白毛巾悠悠向右飄去。這時,大石壁化成一隻特大烏龜,張開一張大紅嘴要咬他們,父子二人嚇得連滾帶爬。實在無法再跑了,就跪地大喊:“老媽媽,您在哪?救救我們吧!”喊聲剛停,烏龜沒了,高山變得十分秀麗。對面山頂出現了一個光環,光環中,現出頭戴白紗巾,身穿白布袍,手託白淨瓶的觀音老母,原來就是給兒子治病的老媪。富翁心想:“此行吃盡苦頭,總沒白來,我兒是觀音大士救了命,我們就隨觀音大士普渡眾生去吧。”此念一出,觀音菩薩手執柳枝灑淨水,念:“隨我來吧。” 父子二人立時變成朝軒轅峯微傾的一高一低兩座山峯 ,後人呼為“父子峯”。峯下曾建太白書院,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在此開壇講學,故又改叫“夫子峯”。對面軒轅峯上有神仙洞,供奉觀音菩薩。洞下在唐代天寶六年(747)建有“福固寺”,供奉觀音為主座,香火極盛,最多時一天之內有兩千香客,徽寧池三府的信士弟子都來敬香。現今已廢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