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馬山

(福建省福安市天馬山)

鎖定
天馬山森林公園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104國道附近。天馬山山勢陡峭,山體脊線近東西方向,山形如一匹展翅欲飛的天馬。
中文名稱
天馬山
所屬地區
福建省
下轄地區
福安市天馬山
海    拔
107.8米

目錄

  1. 1 簡介

天馬山簡介

天馬山位於福安市區東南角,海拔107.8米,佔地約80公頃,由天馬山、蝦山等山峯組成,因山形似
天馬山
“天馬行空”而得名。這裏,光熱充足,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温16°C左右,最宜旅遊觀光。山麓路邊的“馬嶼香泉”名列“韓陽十景”之首,泉邊香泉寺,創建於元代。入山門左側即為媽祖廟,整個建築風格與湄洲灣媽祖廟相似。拾階而上,茂林修竹,茶花飄香;登高極目,韓陽風光盡收眼底。山上有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七層寶塔、建於清代的天堂寺等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明朝陳世理詩云:“天馬峯頭一抹窩,遊人欲上借藤蘿。星辰去我頭顱近,猿鶴依人格調和。高閣半空塵到少,青松六月庭涼多。煙霞境界非人世,為問回師老此何?”寫出了舊時雅士超凡脱俗的登山情趣。
曹家堡子村位於撫寧縣撫寧鎮田各莊管區,因天馬山南側刻有“天馬山堡”4字而得名。同時因此得名的還有李家堡子、白家堡子,在天馬山北麓尚有小山頭。這四個村落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天馬山周圍。
天馬山屬燕山餘脈,海拔295.5米,景區山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天馬山西麓為天馬湖,原名洋河水庫,1985年因緊鄰天馬山之故而改名。
到曹家堡子尋訪,不能不上天馬山,一則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這個村落背倚天馬山,二則是村域經濟發展緊緊圍繞天馬山景區。以天馬山景區為依託,近鄰的幾個村子經濟發展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春風送暖,萬物復甦,我們來到曹家堡子這一天,天公卻不作美。迎着霏霏細雨走近天馬山景區的大門,只見大紅柱子分立左右,上有聯語:“天馬行空載一代風流豪邁,玄真濟世扶萬般品類隆興”。正中橫額為“天馬山”三個大字。
進門左側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天馬山石刻”的石碑,右側是一座“天馬”造型的石像,以飛翔的姿勢立在一個基座上,基座上有“天馬行空”4個大字。關於“天馬”,《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訆。”
繼續前行,依次可以看到旱船、試刀石、猴子望海、戚公亭、晾甲台等諸多景觀,其中的自然景觀無不巧奪天工,各臻其妙。
穿過戚公亭,遙見一座戎裝武將的塑像威風凜凜,一猜便知,那一定是戚繼光的塑像。到了塑像之下仔細觀看,果然有戚繼光的文字介紹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之上:
民族英雄戚繼光(1528—1587),山東蓬萊人,世襲武職,因在東南沿海抗倭而聞名,公元1567年調任薊鎮總兵,鎮守長城,在此期間曾在天馬山玄真觀東耳房修養,著作兵書,所著《練兵紀實》《紀效新書》等為後世談兵者尊用。
清光緒五年的《永平府志》曾有如下記載:“天馬山,縣北二十里,高聳秀拔,如控馬首於雲際,舊名馬頭崖,明隆慶初,蒙古土蠻入犯,邑人多避兵於此,萬曆中改今名。”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自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底奉調北上,次年5月,為薊鎮總兵,鎮守薊鎮、永平、山海諸處,多次來到薊鎮東路的台頭營視察防務。天馬山在台頭營的南面,只與洋河一河之隔。戚繼光到台頭營,常來天馬山。
戚繼光曾在武夷山策勳鐫崖,其文曰:“大丈夫既南靖島蠻,便當北平胡虜,黃冠布袍,再期遊此。”舍此之外,更留下這樣的詩句:“一劍橫空星斗寒,甫隨平虜復徵蠻;他年覓取封候印,願向君王換此山。”(《題武夷》)可以看出戚繼光對大山名川以及寺廟觀宇都有一種別樣的情懷。恰巧在天馬山的西峯上也有一座道觀——玄真觀。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戚繼光因病到天馬山玄真觀東廂房休養,在這裏他撰寫出其軍事名著《練兵實紀》。“天馬山”3個石刻大字落款即為“定遠戚繼光題范陽張爵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