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佛寺

(山西稷山縣大佛寺)

鎖定
大佛寺,又名稷山佛閣寺,位於稷山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距今已逾800年曆史。
中文名
大佛寺
外文名
Temple of the Great Buddha
別    名
清涼院
地    址
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
創建時間
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
文保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射鵰村,大雄寶殿等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景區
佔地面積
25 km²

大佛寺寺名由來

稷山佛閣寺,位於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涼院",因寺內有一巨佛,故俗稱"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年代

大佛寺
大佛寺(1張)
大佛寺,始建於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原寺規模較大,拾級而上,坡道兩旁殿宇棋佈有序,塑像極多,因戰亂大部分建築遭毀,現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正殿,系樓閣式建築,殿內有一尊高20餘米,寬6.7米,保存完好的釋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閣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頂層,不僅可瞻仰佛之整體,整個縣城全景均歷歷在目,在華夏大佛的範疇裏,儘管有馳名的樂山和強巴大佛,可它們分別為石質和銅質,而稷山大佛獨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謂出類拔萃。
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為基,更顯其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稷山大佛,實堪稱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大佛寺文物保護

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晉政發(1996)7號]文件公佈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同治《稷山縣誌》及寺內所存在碑碣記載,該寺自興建後,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4000佘平方米.原寺規模較大.拾級而上下班,坡道兩旁殿宇棋佈有序.塑像極多.因兵 大部分建築遭毀。現僅存下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

大佛寺佈局結構

正殿,系樓閣式建築,依崖建成造。前的抱廈三間。面闊三部,進深三部懸山頂。其一樓斗拱系典型的金代構件。單昂五鋪作。該殿原為重樓三層,道光三十年(1850年)樓閣傾圯,至咸豐九年(1859年)建翅牆,“自下而上砌以磚,上建大廈三間”。現二層為咸豐九年所建。正殿左右各的垛殿一間,為元時所建。
殿內存有釋加牟尼坐佛一尊.該佛像依崖 雕塑,高20米,寬6.7米,氣魄雄偉,保存完好.佛身串通閣之上下,攀木梯登至樓頂,不僅可瞻爺佛之全身,稷城全景歷歷在目。

大佛寺保存完好

正殿兩側,尚存有十王洞和十六羅漢洞。該洞系人工鑿成,深9米,寬3米,正面塑地藏王坐像,高1。55米,兩側侍童高1.23米,十王雕像分立洞之左右兩側,高0.69米,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為元代雕塑之精品。
十六羅漢洞,保存有十六尊塑像,亦為土元時所塑。

大佛寺土雕佛像

大佛寺處高崖之上,氣勢雄偉,其土雕大佛及眾多佛像,在華北地區極為罕見。在我國雕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