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山遺址

鎖定
土山遺址(塗山遺址)位於山東省曹縣閻店樓鎮土山集村北。遺址南北70米,東西50米,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
從採集的標本看,龍山文化的有夾砂灰陶繩紋甗,泥質、夾砂灰陶藍紋、方格紋罐;商代有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繩紋罐。由此可見,土山遺址包含龍山、商、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保存狀況基本完好。
中文名
土山遺址
所屬年代
龍山、商代、漢代
出土地點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

土山遺址土山歷史

土山,古稱塗山、塗山,今稱土山,在今曹縣閻店樓鎮土山集村北,山南有商湯陵廟。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比周圍尚高五米以上,由於居民取土,雨水沖刷,如今僅高於平地約一兩米。 [1] 
塗山歷史悠久,是塗山氏族的發源地。
相傳大禹治水時,往來於塗山一帶,在路上遇到塗山氏女,兩人一見鍾情,禹想到自己三十歲還沒成婚,治水回來一定要娶此女子為妻。禹治水回來又見到在此等待的塗山氏女,於是與其在桑台成婚。婚後四日,禹即受命外出繼續治水。
《呂氏春秋·音初》記曰:“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又:“禹三十未娶也,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曰;‘吾娶也,必有應矣。’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又:“禹娶塗山,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屈原《天問》有:“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塗山女,通之於台桑。”禹治水成功後,受舜禪讓為王,在塗山大會天下諸侯,《左傳·哀公七年》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1] 
夏末,商湯率部落遷於塗山之陽的薄地,建城名亳。商王朝建立後,塗山西南一帶作為商初之都,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商湯王死後,葬在塗山之陽,時有陵墓殿宇桐宮,威嚴壯觀。周代,穆王東巡, 在塗山會盟諸侯,《左傳·昭公四年》記:“穆有塗山之會。” [1] 

土山遺址土山湯陵

湯王陵位於曹縣閻店樓鎮土山集行政村土山集村西南1.5公里,該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145米,東西寬58米,面積8410平方米。土山集村西南夏商時稱亳,又名景亳、蒙亳,成湯都此,因村後有著名的塗山,後又成為集市,故村名塗山集,後衍變為土山集,宋、元、明、清曾重修廟宇,抗日戰爭時期被拆除,遺址上曾建有土山集小學,已遷出。
1995年,曹縣商都文化研討會召開期間,進行過試掘,出土大量商、周時期的陶片,又出土許多戰國時期的磚瓦, 至深4.5米處,發現了商代的夯土層,陵前有宋、元、明、清幾十通“重修湯陵碑”,東部有一古皂角樹,虯枝盤曲。清代,湯陵旁長有一種植物,每年生長的地方變化無常,人們不認識是什麼樹,只好稱其為異木,“湯陵異木”為清代曹縣八景之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