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

鎖定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境內,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鎮,這裏有着保存較多的古建築羣。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有楊源大院、趙廷俊大院、張仕鋥大院、楊士雲家的“七尺書樓”、張若疇家等。其建築特點比明代建築有很大發展,房屋增高,重視外觀的裝飾,特別對門樓和堂屋門窗的裝飾,門窗雕刻精緻。“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增多。出現“大出廈,寬走廊”的造型。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羣既保留中國古代的民族特色,又有近現代的和外來的特色,對研究民居建築的科學性、藝術性、及民俗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1] 
2001年06月25日,喜洲白族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雲南省西部的大理市蒼山五台峯下
所處時代
明、清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404-3-21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距今3700年前,蒼山白雲峯麓就留存有新石器時期半穴居。到了漢代在大理設葉榆縣,就有漢官來到大理,從喜洲弘圭山墓地中出土的三國墓和喜洲鎮鳳陽村南和慶洞出土的晉墓,漢以後就有一部分漢官到此,喜洲歷史悠久。
隋代,史萬歲曾駐師於此,故名“史城”。
唐代南詔時,蒙歸義襲破咩邏皮,取大釐城,此時喜洲又命名大釐城。
南詔統一六詔後,把陽苴咩城、鄧川、大釐城視為同等重要,苦心經營。
明正統九年(1444年),曾在喜洲建有的城池已毀沒。從南詔、大理國直至元明清喜洲曾建有許多廟宇,“梵宇三千連碧海,招提八百向林青。”“茄藍殿閣三千堂,蘭若宮室八百穀。”喜洲一地寺廟較多,歷史上喜洲是大理地區的重要城鎮。喜洲白族民居遺留的多是明清以來保存下來的。
1919年,建嚴子珍大院。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建築格局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有楊源大院、趙廷俊大院、張仕鋥大院、楊士雲家的“七尺書樓”、張若疇家等。其建築比明代建築有很大發展,房屋增高,重視外觀的裝飾,特別對門樓和堂屋門窗的裝飾,門窗雕刻精緻。“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增多。出現“大出廈,寬走廊”的造型。石基用石條砌築,院落鋪設方形石板。整院寬敞明亮。還有一進四院的深宅大院。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有幾大特點:單檐硬山頂,兩層樓,石腳用青石壘砌,採用五柱落地,山牆、檐牆用夯土或土坯壘砌,椽子上覆蓋一層篾笆編制的“房衣”,在瓦上填上背泥,再上鋪板瓦、筒瓦。用石條砌台階,屋內用六角方磚鋪地,院落窄小。外觀古樸笨重。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趙廷俊大院

趙廷俊大院為“一進四院五重堂”的建築格局。這座住宅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大門飛檐斗拱氣派,已毀。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張仕鋥大院

張仕鋥大院是張仕鋥於清光緒年間所建。由三座大院組成,其中兩座是“四合五天井”,一院是“三方一照壁”。三院互不相通,各設門道,進大門後有一道門巷與各院門相連。大門曾建有牌坊形門,門上有“賜進士”匾額,門邊有一對石雕大印,顯示其權威。天井方形寬大,用青石鋪就,堂屋門刻有鱗毛花卉,工藝精緻美觀。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嚴子珍大院

嚴子珍大院是喜洲民族資本家嚴子珍所建。大院佔地約2478平方米,建築面積3066平方米。由四大院落組成,兩院為“三方一照壁”,另兩院為“四合五天井”。四個院落相通以“六合同春”和“走馬串角樓”連成一體。大門稱“大夫第”,二門稱“司馬第”,進二門的山牆上鑲“書香世美”的石屏,大門為磚石結構,飛檐鬥翹,均有泥塑、彩繪、石刻圖案,很有氣派。二門上砌拱圈,配幾扇黑漆木方門。天井,走廊地面用青石板鋪成,石板上線刻許多圖案。到了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引進現代建築風格,在院落羣的東南角建了一幢西式別墅,形成中西合璧的格局。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 相關歷史
近代,喜洲的資本經濟發展較快,清末出現“富甲三迤”的商幫。人們競爭意識增強,互相攀比的情況在喜洲民居建築中充分表現出來。早期房屋的建蓋受封建等級的影響,沒有功名的人家,房屋的規模均受限制,不能建飛檐鬥翹,牆壁不能粉白和塗抹紅色,房屋高矮受限制等。到了民國年間,喜洲出現幾家商業巨頭,房屋建築比闊氣、比財富。先後出現了嚴子珍大院、董澄龍大院、楊品相大院、尹樊官大院,這些建築既保留大理白族民居建築“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三院”“一進四院”等格局,並且從科學、實用、美觀、民俗等諸多方面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保護措施

2001年06月25日,喜洲白族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保護範圍:楊、董、嚴三家大院及圍牆外三尺滴水、七尺巷道。建築控制地帶,東以沙村的城北為界,南以城南大路為界,西以大理二中為界,北以惠濟河為界。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羣既保留中國古代的民族特色,又有近現代的和外來的特色。從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看大理的社會發展,看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對研究民居建築的科學性、藝術性、及民俗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1] 

喜洲白族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趙廷俊大院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大界巷21號
張仕鋥大院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辦事處市護街15號
嚴子珍大院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辦事處,四方街富春裏1號
楊士雲家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大界巷8號
張若疇家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市上街30號
  • 交通指引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沿214國道或大麗線往北約22千米到喜洲古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