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泡桐

(中藥)

鎖定
台灣泡桐,中藥名。為桑科植物水桐木Ficusfis tulosa Reinw. ex Bl.的根皮、葉。分佈於華南及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濕熱小便不利,腹瀉,跌打腫痛。
中文名
台灣泡桐
拉丁學名
Ficusfis tulosa Reinw. ex B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蕁麻目
桑科
榕屬
水桐木
中藥名
台灣泡桐
採集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9-15g

台灣泡桐生長環境

生於濕潤雨林或山地、丘陵、溪邊。分佈於華南及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台灣泡桐入藥部位

根皮、葉。

台灣泡桐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台灣泡桐功效

清熱利濕,活血止痛。

台灣泡桐主治

用於濕熱小便不利,腹瀉,跌打腫痛。

台灣泡桐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台灣泡桐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台灣泡桐形態特性

台灣泡桐線稿圖 台灣泡桐線稿圖
水桐木又名:水同木,哈氏榕,尖刀樹。常綠小喬木,樹皮黑褐色,枝粗糙,葉互生,紙質,倒卵形至長圓形,長10-20釐米,寬4-7釐米,先端具短尖,基部斜楔形或圓形,全緣或微波狀,表面無毛,背面微被柔毛或黃色小突體;基生側脈短,側脈6-9對;葉柄長1.5-4釐米;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7釐米。榕果簇生於老幹發出的瘤狀枝上,近球形,直徑1.5-2釐米,光滑,成熟桔紅色,不開裂,總梗長8-24毫米,雄花和癭花生於同一榕果內壁;雄花,生於其近口部,少數,具短柄,花被片3-4,雄蕊1枚,花絲短;癭花,具柄,花被片極短或不存,子房光滑,倒卵形,花柱近側生,纖細,柱頭膨大;雌花,生於另一植株榕果內,花被管狀,圍繞果柄下部。瘦果近斜方形,表面有小瘤體,花柱長,棒狀。花期5-7月。 [4] 

台灣泡桐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補氣,潤肺,活血,滲濕利尿。治五癆七傷,跌打,小便不利,濕熱腹瀉。”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4.    台灣泡桐|Paulownia kawakamii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