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四經脈

鎖定
12經脈和任、督2脈合稱14經,是針灸、刮痧選穴配區的主要依據。
十四經絡是由古人對人體經絡穴位進行分類並分別命名的。雖然現代西醫科學無法確定其科學性,但是在現代醫學確定其科學性之前,為了方便深入研究,並且在治療上取穴,所以就必須先使用古人所取的名稱。但是依照宋代的銅人腧穴圖經分部取穴命名,可能比較難於記憶,暫時不採用。常用的命名法 [1]  的十四經命名法。
中文名
十四經脈
依    據
針灸、刮痧選穴配區
命名法
滑伯仁的十四經
來    自
古人對人體經絡穴位進行分類

十四經脈12經脈的命名

12經脈對稱地分佈在人體左右,每側都有12條,所以全身實際是24條經脈。
12經脈分為陰陽兩大類,陰經有6、陽經也有6。通過手的經脈叫手經,通過足的經脈叫足經。每經都有
固定的聯屬內臟。這樣經脈的名稱就綜合了手足、陰陽、臟腑的內容而確立下來,如“手太陰肺經”,即足
通過手、聯屬肺的陰經。
12經絡,其中分佈於胸腹、上肢手掌一面、下肢內側一面的叫陰經;分佈於背部、頭面部、上肢背面、下肢外側一面的叫陽經。
位於胸腹中央線的叫任脈;位於背部中央線的叫督脈
在手臂上有三條陽經,統稱手三陽經,都是從手走向頭部;在腿上有三條陽經,統稱足三陽經,都是從頭部走向腳。
在手臂上有三條陰經,統稱手三陰經,都是從胸部走向手;在腿上有三條陰經,統稱足三陰經,都是從腳走向胸部。
任脈由會陰部起,由腹部上行,直到下唇。
督脈由尾閭部起,由脊背上行,直到上唇。
手三陰經,為手太陰肺經(11穴);手少陰心經(9穴);手厥陰心包絡經(9穴)。分別簡稱為肺經、心經、心包經。
足三陰經,為足太陰脾經(21穴);足少陰腎經(27穴);足厥陰肝經(14穴)。分別簡稱為脾經、腎經、肝經。
手三陽經,為手太陽小腸經(19穴);手少陽三焦經(23穴);手陽明大腸經(20穴)。分別簡稱為小腸經、三焦經、大腸經。
足三陽經,為足太陽膀胱經(67穴);足少陽膽經(44穴);足陽明胃經(45穴)。分別簡稱為膀胱經、膽經、胃經。
任脈共24穴,督脈共28穴。

十四經脈12經脈分佈規律

12經脈分佈規律:如一人雙手觸地取爬行姿勢,並仰頭面向前方,那麼太陽照得着的部位大體是陽
經的循行部位,太陽照不着的部位,大體是陰經的循行部位。在頭部,足太陽經行頭項,足少陽經行頭側,
足陽明經行面額。在軀幹,足太陽經行後背,足少陽經行兩側,足陽明經及足三陰經行胸腹。在上肢,陽經
行伸側(外側)、陰經行屈側(內側)。在下肢,陽經行於外側、後側,陰經行於內側。 而且陽明、太陰
經在前緣,少陽、厥陰經在中間,太陽、少陰經在後緣,形成陰陽表裏兩經兩兩相對的分佈。

十四經脈走向交接

12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
腹胸。手之陰陽經交接於手,足之陰陽經交接於足,手足陽經交於頭,手足陰經交於胸腹。

十四經脈表至關係

手足三陰三陽經,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合成6對錶裏相合的關係(見12經脈表甲配合表)。凡相
表裏的兩經,則在四肢木端交接,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兩個側面的相對應位置,分別屬於相表裏的兩個髒
腑,經絡相表裏和臟腑相表裏是一致的。刮痧法中的陰陽對刮原則,就是指對刮相表裏的兩經。

十四經脈流注次序

12經脈氣血的運行是首尾相貫,如環無端的。這一流注次序。

十四經脈任、督2脈

(1)督脈 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行於人體後正中線。頭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及上唇,終於
上唇繫帶處。有總統率全身陽經的功能。多次和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可以調節全身陽經的經氣,所以
也叫“陽脈之海”。它的分支入腦、屬腎,主幹行於脊 裏,因此和腦、髓、腎的功能關係密切(見本書附圖5、6)。
(2)任脈 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行於人體前正中線,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眼
眶下。有總任全身陰經的功能,多次和手足三陰經及陰維脈交會,可以調節全身陰經經氣,所以也叫“陰脈
之海”,而且和女子妊娠有關,因此又有“任主胞胎”的説法(見本書附圖5、6)。
任督二脈 任督二脈

十四經脈12皮部

12皮部是12經脈功能活動在體表的反映部位,或説是12經脈在體表的勢力範圍。這是前面已經談到的概念。由於刮痧法是直接在12經脈的皮部刮拭,所以這裏再説明一下皮部的範圍,生理功能和它在診斷、治療上的意義。
(1)關於12皮部在體表的部位,尚未見到古代文獻的明確記載,一般認為,每條經脈的皮部,應以該經脈循行線為中心,向兩側對稱拓寬至相鄰經脈的皮部為止。(見本書附圖1、2、3)
(2)12皮部的生理功能。一是充養皮毛,臟腑精氣通過經脈而布達到皮部,從而起到營養皮毛的作用,所以皮毛的潤澤與枯槁,可反映皮部氣血的盈虧,並間接反映臟腑精氣的盛哀。二是防禦外邪,外邪侵犯人體,首先侵及皮毛,進而是絡脈,經脈,直至臟腑。所以12經皮表之部,也就是12皮部,顯然是防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如果皮部氣血失和、功能衰弱,邪氣就易於由皮部人侵而逐漸深入。
(3)12皮部在診斷及治療方面的意義。因臟腑通過經脈、絡脈、皮部和體表建立了聯繫,所以臟腑的功能活動和氣血盛哀,可以在皮部反映出來。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説的“有諸內,必形諸外”的意思。於是在診斷上就可以從人體外表的變化,如面色、舌象、體表的寒熱等,測知內在臟腑的功能狀況。如《靈樞·經脈篇》説:足陽明胃經“’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及其皮
部循行分佈在身前的緣故又如《索問·刺熱篇》説:“脾熱病者鼻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等等,也屬通過皮部診知內臟情況的舉例。特別是刮痧療法中,在某經皮部刮出痧後,可以依據痧色的深淺、痧粒的疏密、痧位的深淺來診斷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病性的寒熱、病程的久暫。這在第三章還會詳細談到,在治療方面,有許多外治法就是通過皮部來起作用的。如用藥物薰、洗、浴、敷、貼,用梅花針叩擊、艾條灸
烤、激光照射、電流刺激、推拿手法等,首先作用於皮部,然後通過皮部將藥物或其它刺激或治療信息傳入經脈、通過經脈而入內臟,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特別是刮痧療法,是通過刮拭或點壓的方式,直接作用於12皮部的經絡,使細小的絡脈充血或出血,使皮部的汗孔開張,從而達到排泄邪氣、調整經絡和臟腑功能的目的,使機體恢復健康。可見12皮部在刮痧療法中的意義是不可輕忽的。

十四經脈臟腑功能

手足陰經,皆分別和髒相連屬;手足陽經,皆分別和腑相連屬。髒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的功能,屬陰,其為病多虛證;腑具有傳送和消化飲食物、排泄糟粕的功能,屬陽,其為病多實證。中醫對臟腑的認識,除了和古代的人體解剖知識有關外,主要是從人體內臟的功能角度來進行論述的。由於本書受篇幅所限,僅簡要的將12經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它們和體竅情感的關係作一介紹,如欲進一步學習,請閲讀中醫的專門書籍。
(1)肺 肺屬五臟之一,在胸腔,手太陰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金,和大腸相表裏。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而主治節,以輔佐心臟調節氣血的運行。肺上通喉嚨,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在液為涕,在志為憂(可詳見第三章第九節五行歸類配屬表;下同)。
(2)心 心屬五臟之一,在胸腔,膈膜之上,手少陰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火,和小腸相表裏,起着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液為汗,在志為喜。 [2] 
(3)心包 心包也叫心包絡,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外邪侵襲於心,首先由心包受病,手厥陰經和它相連屬,沒有五行配屬和表裏配合的説法。
(4)脾 脾屬五臟之一,在中焦膈下,足太陰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土,和胃相表裏,脾胃同屬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是氣血化生之源,人體“後天之本”。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水谷精微和水液,主升清,主統攝血液。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在體主肌肉,主四肢,在志為思。
(5)肝 肝為五臟之一,在橫膈之下,右脅之內,足厥陰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木,和膽相表裏。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主疏泄的功能,對全身氣機的暢達、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情志的調暢皆有重大影響肝開竅於目,在液為淚,在體主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
(6)腎 腎為五臟之一,在腰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足少陰腎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水,和膀胱相表裏。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長髮育和生殖,主水液代謝。由於腎藏有先天之精,為生命之源,乃臟腑陰陽之根本,故稱其為“先天之本”。腎主骨生髓,外榮於發,開竅於耳和二陰,在液為唾,在志為恐和驚。
(7)膽 膽為六腑之一,與肝相連,足少陽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木,和肝相表裏。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膽汁,膽汁進入小腸,直接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膽又有主決斷的功能。
(8)胃 胃為六腑之一,在上腹部,足陽明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土,和脾相表裏。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容納並腐熟飲食物,其氣以降為主,主通降。和脾共稱“後天之本”。
(9)小腸 小腸為六腑之一,上接胃,下通大腸,為一個相當長的管道器官,手太陽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火,和心相表裏。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盛容飲食物和消化飲食物,這叫主受盛和化物。還可以分別出水谷精微、水液和食物殘渣,這叫泌別清濁。
(10)大腸 大腸為六腑之一,上接小腸、下通肛門,手陽明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金,和肺相表裏。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也就是將小腸泌別清濁後所剩餘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多餘水分,變化為糞便,排出體外。
(11)膀胱 膀胱為六腑之一,在小腹中央,足太陽經和它相連屬,在五行屬水,和腎相表裏並直接和腎相通。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
(l2)三焦 三焦為六腑之一,手少陽經和它相連屬,但沒有五行配屬和相表裏的臟器。三焦是氣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氣化的場所,故其功能之一是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三焦還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在中醫學裏還有上焦、中焦、下焦的劃分。橫膈以上,心肺頭面為上焦,主氣的升發和宣散。膈下臍上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為升降的樞紐,氣血化生之源。臍以下的部位和臟器,包括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為下焦,主泌別清濁、排泄糟粕和脲液。後世醫家,將肝腎精血、命門原氣等也都歸屬於下焦。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