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山摩崖造象

鎖定
北山摩崖造象,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北兩千米處,開鑿於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歷經五代、兩宋,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巖等處造像近萬軀。
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共編290號龕窟。
在長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銘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疾圖”一幅,石刻造像264龕窟,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中文名
北山摩崖造象
地理位置
重慶市大足區
景點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韋君靖碑”
“蔡京碑”
“古文孝經碑”

北山摩崖造象歷史沿革

北山摩崖造象晚唐時期

136號轉輪經藏窟 136號轉輪經藏窟
佛灣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多為晚唐、五代時期的作品;北段則多為兩宋時期的作品。晚唐時期的造像作品,端莊豐滿,氣質渾厚,線條簡樸、流暢;五代的作品,精巧玲瓏,多姿多彩;兩宋的石窟作品,人物個性鮮明,衣着華麗,民族形式已日臻成熟。
136號轉輪經藏窟,造像體態端莊優美,比例勻稱,人物各具性格。高坐在威猛的青獅背上的文殊菩薩,顯得精力充沛而又略帶有自負的神情;具有東方女性美特徵的普賢菩薩,趺坐在大象的背上,温柔慈祥、典雅嫺靜。125號窟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數珠手觀音”,表情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韋君靖碑在北山的佛灣,碑文記載有晚唐社會的情況、韋君靖建寨和雕像的原因等內容,是考證北山石刻的重要資料。古文孝經碑,在北山的佛灣,共有六幅。《孝經》分為古文和今文兩種。因為今文經容易見到,古文經已經失傳,故而佛灣的古文孝經碑上的文字資料就顯得更加珍貴。

北山摩崖造象宋代雕刻

多寶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於南宋的紹興年間(1131~1162年),明清時期都曾對塔進行過修葺。塔是磚砌的八角十三級空心密檐式,高30多米,內有七層,通道置於塔心,拾級而登至塔頂,大足城鄉的景色盡收眼底。塔的內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
北塔與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關係。

北山摩崖造象造像構成

北山摩崖造象 北山摩崖造象
北山古名“龍崗山”,海拔約560米。此
處的石刻造像始於唐景福元年(892年),經過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共歷時250多年。
北山石刻的首建者是唐末的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的都指揮韋君靖。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六千軀,保存至今的還有二三千軀,分佈在佛灣、白塔寺、營盤坡、觀音坡、佛耳巖等處,以佛灣最為集中。
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3張)
佛灣形若新月,巖高4至7米,長約500米,龕窟相連,共編了290個窟號。其中有記載北山造像由來的“韋君靖碑”,宋刻的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蔡京書寫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等碑碣六通;題記和造像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病圖”一幅;石刻造像共254龕窟。

北山摩崖造象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3張)
佛灣佛像雕刻精細,體態俊逸,風格獨特。“心神車窟”中的“普賢菩薩”造像精美,被譽為“東方維納斯”;“轉輪藏經洞”被稱為“石雕宮闕”;“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為世所獨存,既是書法珍品,又可補史料之遺缺,價值極高。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
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樸、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着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脱了外來文化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徵,充分的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1] 
1961年,北山摩崖造像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北山摩崖造象文物保護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