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維納斯

鎖定
東方維納斯,碑林博物館鎮館之寶。
中文名
東方維納斯
風    格
佛道並存等
代    表
斷臂菩薩等
級    別
國寶級
地    區
陝西
所屬機構
碑林博物館

東方維納斯簡介

陝西碑林博物館鎮館之寶“東方維納斯”亮相新石刻藝術館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在許多寺院的彌勒殿都會有這樣的對聯。然而原版的“彌勒佛”卻交腳而坐,表情肅穆。
昨日上午,西安碑林博物館正式對外發布,新石刻藝術館的精品陳列——“長安佛韻”已布展完畢,預計5月18日對外開放,其中首次展出的“原版彌勒佛”等珍貴佛造像,十分奇特。
此次集中展示的151件佛教石刻造像,從北魏至宋代,不少國寶級文物均為首次展出。

東方維納斯斷臂菩薩

東方維納斯 東方維納斯
在這些造像中,“斷臂菩薩像”可謂瑰寶級文物,素有“東方維納斯”之美譽。這尊唐代密宗菩薩像由一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腹部微微凸起,給人以美感。該造像雖然胳膊、頭均已不見,卻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思。
最讓人驚歎的是,這尊“菩薩像”呈“S”形,向左稍傾,其左膝蓋比右膝蓋稍微凸起一點。這是由於人在站立時着力點不一樣,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雕塑細膩到如此地步,讓人驚歎。據悉,該造像出土於大明宮內,應為皇宮裏拜祭的。

東方維納斯彌勒佛

在大型造像區,一尊2米高的大型佛像顯得十分特別。該佛像帶有淡綠色彩,據玉石專家介紹,這是當時用一整塊藍田玉雕刻而成。
讓人奇怪的是,該隋朝交腳彌勒像與人們熟知的大肚盤坐、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彌勒佛形象不同,該彌勒佛頭戴寶冠,身上的衣服十分厚重,面部表情十分凝重,交腳而坐。據專家介紹,這是典型的印度原版彌勒佛,具有印度特徵。

東方維納斯最美菩薩

在此次展出中,有一尊小小的“菩薩頭像”,被譽為唐代最美的菩薩臉。該造像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做工精細,面部稍胖,表情生動祥和。根根髮絲清晰可見,頭戴髮卡,戴有耳環,具有典型的唐代美女特徵。
該造像出土於安國寺,與其一起出土的還有10尊造像。安國寺是唐代著名的密教寺院,在今天的西安市東北角,唐長安城的長樂坊以東,是唐睿宗李旦時期的一家皇家寺院,後來在武宗滅佛時被毀。1958年,考古人員在安國寺舊址發掘了這11尊密教造像,此次是首次集中展出。
而國寶級文物“皇興造像”,其背後所雕刻的佛祖故事尤為難得。該造像正面為交腳而坐的彌勒佛形象,高87釐米,具有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徵。而其背面,則雕刻着佛祖降生、乘象入胎九龍浴太子等佛教畫面,畫面安排呈跳躍式,展示了佛祖的一生,在下部還殘存着大段的銘文。

東方維納斯佛道並存

在展出的北魏造像碑中,令人驚奇的是,不少造像碑竟然出現了既有“道教”又有“佛教”的造像。有的造像碑四面造像中,竟然兩個為道教造像、兩個為佛教造像。道教造像具有典型的道教特徵,個個十分消瘦,手持羽扇,帶有鬍鬚。而佛像模樣此時也十分清瘦。
據專家解釋説,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為了與中國本地相適應,也有了不小變化。在北魏時期,不少家庭裏有信仰佛教的,有信仰道教的,並不衝突,這也使得不少造像碑上出現“佛道並存”的局面。

東方維納斯戈壁奇石

阿拉善瑪瑙——東方的維納斯 阿拉善瑪瑙——東方的維納斯
戈壁奇石——東方的維納斯,是發現於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的戈壁石。其色澤古樸大氣,形酷似一個身體呈現“s形”動勢的婀娜多姿的少女,她渾然天成未經任何人為處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產物。維納斯是愛與美的化身,這塊戈壁奇石生動的再現了維納斯所具有的美麗特質,又因為她被發現於東方的戈壁灘,故被命名為“東方的維納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