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冀中南地區

鎖定
冀中南地區是指河北省內位於京津以南的地區,包括保定市石家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鄲市六市全部及廊坊市一部分(除北三縣),面積9.04萬平方公里,人口5427.05萬,與北京、天津、唐山、北三縣、秦皇島同屬河北平原,分佈於河北省中部及東南部地帶,主要由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和濱海平原組成,海河流域貫穿全境 [1]  。冀中南是京津冀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天津港、黃驊港的經濟腹地。
中文名
冀中南地區
位    置
京津冀地區
城    市
石家莊、雄安新區、保定、邯鄲等
人口數量
5427.05 萬
所屬地區
河北省

冀中南地區地區簡介

冀中南地區 冀中南地區
本地區北鄰京津,西依太行山,東臨渤海,有黃驊港等重要港口;南面接魯西北、豫北。京廣、京滬、京九三大鐵路縱貫南北,擁有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等航空門户,京石城鎮發展走廊位於區內,地理位置相當優越。
城市
人口(萬)
面積(平方公里)
1042.5
22190
石家莊
1078.46
15848
755.49
14000
446.04
8815
789.92
12400
951.11
12073.8

冀中南地區自然地理

冀中南地區位於華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大部屬海河流域子牙河大清河水系,人均水資源較少,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採。大氣環境質量較好,大部分地區不存在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問題。水資源總量較少,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整體水污染情況較為嚴峻。自然災害危險性較低,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強。

冀中南地區歷史文化

冀中南地區春秋戰國時期

冀中南地區歷史悠久,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屬於趙國燕國,所以河北又被稱為燕趙之地, [2]  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 [2] 
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周朝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實行“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冀南平原有兩個重要的諸侯國邢國和燕國。邢國位於冀南,都城為現在的邢台市。1991年,邢台市南小汪遺址出土西周時期甲骨文,此後,又在該地區發現鼎、爵、觶等青銅器。1995年,邢台市葛家莊出土西周時期鼎、簋等青銅禮器。1978年元氏縣出土西周早期“臣諫簋”,記載了邢侯與戎人作戰的史實。燕國位於冀北,燕山腳下,是控扼北方民族南下,東西交通咽喉要衝之地,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史記·燕昭公世家》“昭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昭公於北燕。”北京竇店鎮琉璃河村西周早、中、晚期墓葬出土的一些器物上鑄有“匽侯”銘文。與此同時,在墓地的西側發現了西周早期的城址,應為西周早期燕國都城遺址,是為“上都”。其後,燕昭王時期,營建下都,即為易縣所在的“燕下都”。 [4] 
冀北山地燕山南麓,仍為商時期形成的方國無終、令支和孤竹等諸侯國;燕山以北承德地區則為遼西地區東胡族的勢力範圍。冀西北山地仍屬於蒙古高原的西岔文化,到西周中晚期,農業為主導的生業方式逐漸退居本地,遊牧人羣南下,遊牧文化登上了歷史舞台。 [4] 
東周時期諸侯國林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形成許多新諸侯國。在眾多的遊牧民族中,以戎、狄族最具影響力。狄分赤狄、白狄和長狄三個大的部落,每個部落又包括多個部族形成的小部落。冀南平原中部滹沱河流域,為白狄族的活動範圍,形成了肥、鼓﹑鮮虞、仇由四個小諸侯國。其後,仇由、肥和鼓被晉所滅,只剩下鮮虞一支,約在公元前506年前後,建立中山國。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趙國佔據晉國大部及冀南平原南部。從此,冀南平原形成燕、中山、趙三個國家,燕下都、平山中山古城、趙邯鄲故城為其代表性文物遺存。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前228年,秦滅趙國。前222年,秦滅燕國。 [4] 
東周時期,冀北山地燕山以北為東胡族文化區;燕山以南,燕國東擴,佔據冀東地區。冀西北山地則是山戎文化分佈區。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山戎族即演變為後來的匈奴族。 [4] 

冀中南地區秦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餘郡,其中在冀中南境內陸續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廣陽、邯鄲、鉅鹿、代、恆山等八郡。

冀中南地區漢唐時期

漢朝,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又稱十三州),冀中南北部主要屬幽州刺史部,中南部屬冀州刺史部。
漢代以後,幽州、冀州作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在冀中南境內,歷魏、晉、南北朝而不改。
隋朝統一中國以後,文帝廢郡置州,以州直接轄縣。到煬帝時,又更州為郡,以郡統縣。郡治在冀中南的有恆山等14郡。從隋朝始,冀州、幽州作為一級政區之名消失於史籍。
唐朝初年,以山河大勢將全國分為十道。今冀中南地區轄域主要為河北道
唐朝滅亡以後,形成“五代十國”。當時河北境內的中南部,先後為梁、唐、晉、漢、周之屬地,北部則主要為契丹遼政權。

冀中南地區宋元明清

宋朝初年,曾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今冀中南地區主要屬河北路,後來又分為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兩個行政區。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位於元朝大都(今北京市)附近的今冀中南全境為“腹裏”地區,歸中央中書省直轄
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市),改北平為京師,今冀中南地區歸京師管轄。
清朝繼續實行行省制度,冀中南隸屬於直隸省。

冀中南地區民國以後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直隸省改稱河北省(1928年),北京改稱北平,舊京兆地方20縣劃歸河北省,冀中南境域主要屬河北省。
1949年8月,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河北保定成立。
1949年8月,成立平原省,將河南省的武安涉縣臨漳三縣劃歸河北省邯鄲市,將河北省的南樂縣、清豐縣、濮陽縣、長垣縣、東明縣五縣劃歸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將原屬於河北省的南樂縣、清豐縣、濮陽縣、長垣縣、東明縣5縣劃歸河南省,冀中南地區仍屬於河北省。
河北曾以保定、北平、天津省會,1968年河北省會由保定遷至石家莊
區位優勢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莊為中心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和技術產業基地,區域性物流、旅遊、商貿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務中心。
――構建以京廣沿線為主軸,以石家莊、保定、邯鄲等城市為重要支撐點的空間開發格局。
――壯大京廣沿線產業帶,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能源、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等產業,改造提升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
――提升冀中南地區整體競爭實力,完善服務功能,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基地;增強石家莊、保定、邯鄲、邢台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能力,提高區域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網絡化水平。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引江干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濕地建設,構建由防護林、城市綠地、區域生態水網等構成的生態格局。

冀中南地區區域發展

冀中南地區地域範圍

冀中南 魯西北 豫北 冀中南 魯西北 豫北
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同處華北平原,包括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燕山之南、渤海之西的區域。
魯西北是指山東省內位於黃河以北的地區。包括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不包括鄒平縣和博興縣)3個地級市,以及濟南市商河縣、濟陽縣和東營市利津縣河口區
豫北是指河南省內位於黃河以北的安陽濮陽鶴壁焦作新鄉5個地級市及濟源1個省管縣級市。

冀中南地區地緣關係

冀中南、豫北、魯西北,人口以漢族為主,語言主要有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晉語邯新片。三區地勢中東部以平原為主,西部是太行山山脈,背山(太行山)面水(渤海),地勢平坦,自古就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冀中南、魯西北、豫北三區域緊密相連,三區域作為整體北靠燕山,西依太行山,南濱黃河,東臨渤海,元代同歸中書省直轄為腹裏,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

冀中南地區經濟發展

冀中南、魯西北、豫北三區位於華北平原。區內既有京廣、京滬、京九鐵路,京廣-廣深港高鐵、京滬高鐵、青太客運專線,又有京杭大運河、南水北調中線縱貫南北,還有黃驊港出海口,因此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區內大致分為沿海經濟帶和平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主要以黃驊港、黃河三角洲為中心,平原經濟帶以京廣鐵路為軸,以石家莊為中心,包括保定邯鄲、邢台、新鄉等城市。
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山東省提出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涵蓋魯西北地區;河北省為了振興經濟,特別擴建黃驊港,為冀中南、魯西北、豫北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冀中南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

冀中南地區是河北省的主體部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有着重要地位,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嶽,攜攬“三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3]  目前,京津冀地區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北京集聚過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問題突出,人口過度膨脹,交通日益擁堵,大氣污染嚴重,房價持續高漲,社會管理難度大,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 [3]  同時,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地下水嚴重超採,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人與自然關係最為緊張、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為嚴重、生態聯防聯治要求最為迫切的區域, [3]  加之區域功能佈局不夠合理,城鎮體系結構失衡,京津兩極過於“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於“瘦弱”,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特別是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公共服務水平落差明顯。 [3]  上述問題,迫切需要國家層面加強統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三省市整體協同發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