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伯格,P.

鎖定
伯格,P.,美國社會學家,現象學社會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師從K.邁耶,1954年獲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魯特傑斯大學、新澤西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他同德國社會學家T.盧克曼同是A.舒茨的學生,私交甚篤,並長期合作。主要著作有:《社會學入門》(1963)、《現實的社會建構》(與T.盧克曼合著,1967)、《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諸要素》(1969)、《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和超自然的再發現》(1970)和《異端的命令:宗教命題在當代的可能性》(1980)等。 [1] 
中文名
伯格,P.
國    籍
美國
職    業
社會學家
代表作品
《社會學入門》

伯格,P.人物生平

美國社會學家,現象學社會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師從K.邁耶,1954年獲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魯特傑斯大學、新澤西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他同德國社會學家T.盧克曼同是A.舒茨的學生,私交甚篤,並長期合作。
伯格的社會學思想具有人本主義和現象學的特徵。他認為,社會學的任務是發現人類的價值、研究人類自身的狀況。他視知識社會學為社會學理論的根本,把M.韋伯、K.曼海姆、É.迪爾凱姆、K.馬克思、G.H.米德和舒茨的學説融為一體。伯格認為,知識社會學的使命是對現實的社會建構進行分析,即對社會的雙重屬性進行分析。一方面,社會是迪爾凱姆表述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它也是韋伯所論證的理解的主觀意義。所以,知識社會學要對客觀的建構和主觀的建構作出理論説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們自己積極主動創造的社會的產物”的常識性道理。伯格還把現實的社會建構理論和現象學的方法運用於宗教社會學的研究,提出了“方法論的無神論”研究準則。他關於宗教對人類建構和維繫世界的作用的理論,以及用這一理論對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對宗教學和宗教社會學產生了影響。80年代以來,伯格還在發展社會學領域內進行學術探討,是新保守主義的代表。

伯格,P.主要著作

《社會學入門》(1963)、《現實的社會建構》(與T.盧克曼合著,1967)、《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諸要素》(1969)、《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和超自然的再發現》(1970)和《異端的命令:宗教命題在當代的可能性》(1980)等。
參考資料
  •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社會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社會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12,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