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現實的社會建構

鎖定
《現實的社會建構》是201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彼得·L.伯格、[美]托馬斯·盧克曼。
中文名
現實的社會建構
作    者
[美]彼得·L.伯格
[美]托馬斯·盧克曼
類    別
社會學
譯    者
吳肅然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9年3月
頁    數
284 頁
定    價
38 元
裝    幀
精裝 [1] 
ISBN
9787301302071
副標題
知識社會學論綱
叢書系列
未名社科·大學經典

現實的社會建構內容簡介

《現實的社會建構》是知識社會學的經典之作,也是社會建構論的扛鼎之作,更是社會學領域影響較大的著作之一。該書不僅將知識社會學的考察範圍,從少數人關心的科學和理論知識,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導行動的知識,而且以生動的筆法,揭示了作為“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的社會,到底是如何構成的,又具有怎樣的特性。
本書融匯了現象學的洞察與人文主義的關懷。對於矯治社會學理論的退縮,該書至今仍有警示和啓迪作用。
本書出版於1967年,是社會學領域的一本經典,是一本與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涂爾幹的《自殺論》齊名的社會學經典。本書的問世,開啓了社會科學領域一個跨學科的學派——社會建構主義。 [1] 

現實的社會建構作者簡介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2017),奧裔美國社會學家,現象社會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義的代言人之一。與盧克曼同為舒茨的學生,兩人私交甚篤並長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宗教社會學和關於經濟發展的社會學理論。其社會學思想具有人本主義和現象學的特徵。他認為社會學的任務是發現人類的價值,研究人類自身的狀況,視知識社會學為社會學理論的根本,認為其使命是對現實的社會建構進行分析,即對社會的雙重屬性進行分析。一方面,社會是涂爾幹所説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它也是韋伯論證的理解的主觀意義,所以知識社會學要對客觀的建構和主觀的建構作出理論説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們自己積極主動創造的社會的產物”這一常識性道理。他還把現實的建構理論與現象學方法用於宗教社會學研究,提出“方法論的無神論”研究準則,其宗教對人類建構和維繫世界的作用理論及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對宗教學和社會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主要著作有《社會學的邀請》(1963)、《現實的社會建構》(1967)、《神聖的帷幕》(1969)、《異端的使命》(1980)等。 [1] 

現實的社會建構目錄

前言/ 001
緒論:知識社會學問題/ 001
第一章日常知識的根基/ 025
第一節日常生活現實/ 027
第二節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互動/ 038
第三節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與知識/ 045
第二章作為客觀現實的社會/ 061
第一節制度化/ 063
第二節正當化/ 115
第三章作為主觀現實的社會/ 159
第一節現實的內化/ 161
第二節內化與社會結構/ 202
第三節關於認同的理論/ 214
第四節有機體與認同/ 222
結語:知識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 229
註釋/ 237
主題索引/ 261
人名索引/ 271
譯後記/ 279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