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乳巖

鎖定
乳巖現代醫學稱為乳腺癌,是女性常見腫瘤之一。
中文名
乳巖
別    名
乳腺癌
性    質
疾病
有關資料
《衞濟寶書》

乳巖病名來源

該病早期被稱為“(乳)石癰”,指癰疽之至牢有根而硬如石者,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五。南宋·陳自明在其所著《婦人大全良方》中首次提出“乳巖”之名,自此,後世多沿用此説。間有稱“乳癌”、“奶巖”、“石奶”、“翻花石榴發”、“乳石”等。宋·東軒居士所著《衞濟寶書》(公元1171年),第一次使用了“癌”字。但從上下文看,與惡性腫瘤並不完全相符,很可能指癰疽的一種。真正用“癌”字稱惡性腫瘤見之文獻者,當首推公元1264年楊士瀛所著的《仁齋直指方論》。
今人稱惡性腫瘍為癌者,其名古已有之矣。如北宋·東軒居士《衞濟寶書·捲上》雲:“癰疽五發,一曰癌。”南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二》雲:“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裏,男子多發於腹,女子多發於乳……”,即其例也。然此所謂“上高下深,巖穴之狀”之“癌”者,其名本以“巖”為義,而其字出亦正作“巖”耳。
按:癌之名義本為巖,而癌之名字初作巖者,乃以癌字從喦,而喦即巖字也。
《説文·山部》:“喦,山岩也。從山、品”,徐鉉曰:“從品,象巖厓連屬之形”,《正字通·山部》雲:“喦,通巖”,是其義也。
蓋癌之為狀,“高突如喦頂”(腫物嶙峋之形)、“爛深如喦壑”(潰爛下陷之象),一似凹凸參差之山石狀,故癌之一名初即為巖(喦)也。如《格致餘論·乳硬論》雲:“若夫不得於夫,不得於舅姑,憂怒鬱悶,昕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方為瘡陷,名曰奶巖,以其瘡形嵌凹似巖穴也。”《瘍科心得集·卷下》雲:“夫腎巖翻花者……初起馬口之內,生肉一粒,如豎肉之狀,堅硬而癢,即有脂水……漸至龜頭破爛,凸出凹進,痛楚難勝,甚或鮮血流注……”,即沿用其本義本字而名為巖(喦)者。《本草綱目·主治·癰疽》雲:“穿山甲:乳癰、乳嵓,炮研酒服。”(按:嵓,即喦字)亦仍用其本義本字而名為巖(喦)者也。
(文章來源: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癌》,人民衞生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P567-572)

乳巖病因病機

多生於婦女。因鬱怒傷肝,思慮傷脾,以致氣滯痰凝而成。或衝任二經失 調,氣滯血凝而生。

乳巖臨牀症狀

初起乳中結成小核如豆大,漸漸大如棋子,不疼不癢,不紅不熱,經年累月,漸漸長大,始感疼痛,痛即不休,未潰時,腫如 堆粟,或如覆碗,色紫堅硬。漸漸潰爛,污水滲出,時出臭血。潰爛深如巖穴,瘡口邊緣不齊,或高凸如蓮蓬,疼痛連心。有的初起時乳房發生腫 塊,腫塊中央按之富有彈性,多在未潰前發現乳竅流血,後期潰爛無膿而出血,瘡口中央凹陷,邊緣堅硬。也有初起時乳暈部位發紅,出現丘疹, 表面腐爛而滲出血水,此後乳頭逐漸凹陷,四周堅硬,皮色紫褐,後期乳頭潰爛,乳房內則有堅硬的腫塊。以上三種,在病的過程中常可在患側頸 部和腋下部位發現腫大的硬塊,並與周圍組織粘連。類於乳腺癌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