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台縣

(安徽省淮南市轄縣)

鎖定
鳳台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古稱州來,又謂下蔡,位於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温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總面積891.4平方千米 [1-2]  [31]  [35]  。截至2023年6月,鳳台縣下轄15個鎮、4個鄉 [40]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常住人口53.4萬人。 [50] 
清雍正十年(1732年),於壽州北分設一縣,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鳳台縣以煤電為支柱產業,是中國深井採煤第一大縣,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水利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花鼓燈之鄉、中國民族民間歌舞之鄉、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縣、全國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城等榮譽稱號,被譽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3] 
2023年,鳳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5532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 [50] 
中文名
鳳台縣
外文名
Fengtai County
別    名
州來
下蔡
行政區劃代碼
34042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淮南市
地理位置
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
面    積
891.4 km²
下轄地區
15個鎮、4個鄉
政府駐地
城關鎮鳳城大道
電話區號
0554
郵政編碼
2321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3.4 萬(2023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茅仙古洞,焦崗湖濕地公園
火車站
鳳台南站
車牌代碼
皖D
地區生產總值
3555320 萬元(2023年)

鳳台縣歷史沿革

上古
鳳台早期屬徐、揚二州(淮北為徐,淮南為揚)之境。
屬青揚二州(青、揚以淮為界)之境。
時為州來國,後被楚國所滅,為楚之州來城。
周簡王二年(前584年)秋8月,吳入州來。
周景王七年(前538年),楚冉丹城州來。
鳳台縣行政大樓 鳳台縣行政大樓
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吳滅州來,季札封延陵後轄州來城,故名延州來。
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冬十一月,吳把蔡昭侯由河南新蔡遷都於州來,遂改名為下蔡。歷經昭侯、成侯、元侯、侯齊五代,歷時47年。
蔡世家侯齊四年(前446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下蔡仍屬楚地。
秦代
秦滅楚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置下蔡縣,屬泗水郡,九江郡。
西楚時項羽立英布為九江國王,下蔡屬九江國。
漢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立淮南國,下蔡淮南國。
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廢,為九江郡,下蔡縣屬沛郡。
俱屬九江郡。
屬魏國的淮南郡。
西晉
初下蔡屬淮南郡。
晉末南北分裂,戰事頗繁,縣境來去無常,又在縣境內設置了很多屯兵的城戍。
南北朝
屬北魏。
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下蔡郡。
隋代
開皇初下蔡郡廢,仍置下蔡縣,屬淮南道。
武德四年(621年),於縣置渦州,為州治。
武德八年(625年),州廢,仍為下蔡縣,屬潁州(今阜陽)。
下蔡屬潁州(今阜陽),南唐、後周因之。
周世宗顯德四年(957年)三月,攻克壽州(今壽縣),世宗以其難以攻克,逐將壽州移治於下蔡,降為防禦州並恢復其軍為忠正軍,原壽州為壽春縣(今壽縣)。
北宋
下蔡為壽州,屬淮南西路。
政和六年(1116年)壽州升為府,名為壽春府,下蔡為府治
南宋
乾道三年(1167年)府廢。南宋與金劃淮為界,下蔡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之壽州,故有“南北壽州”。
元代
下蔡縣隸屬安豐路。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併入壽州。在下蔡鎮設巡檢司。
清代
鳳台城區 鳳台城區
壽州屬鳳陽府。
雍正十年(1732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延批准,於壽州北分設一縣,添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分疆而理,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分置,與壽州同城治理(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
同治四年(1865年)冬移縣治於下蔡,隸屬鳳陽府管轄。
民國初,廢州府,縣直隸安徽省。
民國三年(1914年)6月,屬淮泗道(道尹駐鳳陽)。
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廢道,直隸安徽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隸屬壽縣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隸屬阜陽專員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屬淮南專員公署。
1949年1月12日,鳳台縣解放,劃屬阜陽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7年1月20日,劃屬淮南市管轄。 [4] 

鳳台縣行政區劃

鳳台縣區劃沿革

1999年11月,毛集設立正縣級建制“淮南市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成為淮南直管。
2006年,撤銷夏集鄉,設立夏集鎮。 [5] 
2010年,撤銷焦崗鄉,設立焦崗湖鎮。 [6] 
鳳台縣行政區劃 鳳台縣行政區劃
2013年10月1日,將鳳台縣的李衝回族鄉整建制和城關鎮淮河以南的蘆塘、西魏、淮豐、勝利、拐集、燈塔、山趙、夏灣、淮濱、黑龍潭10個社區(即鳳台經濟開發區)正式劃歸淮南市八公山區管轄(2013年12月31日省政府批准同意上述調整)。
2013年末,鳳台縣面積894平方千米,人口64.2萬人,轄8個鎮、8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36個社區,213個行政村(含經濟開發區、李衝回族鄉數據)。毛集實驗區面積201平方千米,人口12.93萬人,轄毛集鎮、夏集鎮、焦崗湖鎮,5個社區、38個行政村
2014年12月26日,正式撤銷丁集鄉,設立丁集鎮。2015年7月1日,將八公山區的李衝回族鄉、鳳台經濟開發區及管理的社區正式劃歸鳳台縣管轄(淮[2015]66號)。
2015年10月9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鳳台縣劉集鄉設立劉集鎮,鎮政府仍駐劉集村。 [7] 

鳳台縣區劃現狀

截至2023年6月,鳳台縣下轄15個鎮、4個鄉 [40]  。鳳台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鳳城大道。 [8]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40421100000
城關鎮
340421102000
新集鎮
340421103000
朱馬店鎮
340421104000
嶽張集鎮
340421105000
顧橋鎮
340421106000
毛集鎮
340421107000
夏集鎮
340421108000
桂集鎮
340421109000
焦崗湖鎮
340421110000
鳳凰鎮
340421111000
楊村鎮
340421112000
丁集鎮
340421113000
劉集鎮
340421114000
大興鎮
340421115000
尚塘鎮
340421204000
古店鄉
340421205000
錢廟鄉
340421209000
關店鄉
340421212000
李衝回族鄉

鳳台縣地理環境

鳳台縣位置境域

鳳台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東臨淮南市區,北依亳州市利辛縣、蒙城縣,西接潁上縣,南隔淮河與壽縣相望。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介於北緯32°33′—33°、東經116°21′—116°56′之間,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約42公里,總面積891.4平方千米 [31]  [35]  。縣城距首都北京直線為810千米,距省會合肥111千米,距淮南市區30千米。 [1] 

鳳台縣地形地貌

鳳台縣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40至19.45米不等,地面自然比降為1/7000至1/10000。由於河流變遷,交互沉積,以及歷次黃、淮泛的侵蝕和堆積,加之人為活動的影響,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點。淮河以北,地面平闊;沿淮河和西淝河兩岸,由於歷次汛期漲水而沉積泥沙,形成了0.5至2千米的“河漫灘塗”(即低窪灣地)。西淝河與淮河接口處,因汛期受淮水洪峯頂託倒灌向西南氾濫,並反覆沖刷,使河面擴展增寬淤淺,形成董峯湖河口灣地。因淮河氾濫土地化積物的包圍阻隔,形成了典型的焦崗湖“牛軛潮”窪地。焦崗湖以南為自然堤,系經常氾濫的淮水攜帶泥沙沉積而形成的緩崗。淮河南岸與江淮丘陵銜接,局部為石灰岩殘丘,山脊自東向西,為剝蝕構造的低山丘類型。 [9] 

鳳台縣氣候

鳳台縣地處淮河中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地區,氣候温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夏冬長,春秋短,光照充足,受季風影響明顯。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季節分配不均,釀成局部洪澇乾旱。無霜期較長,4至9月份東南風和西南風較多。
温度根據1949年至1985年氣象資料記載,全縣年平均温度為15.1℃。1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為1.1℃;7月份最熱,月平均温度為28℃。温差年均較差為26.9℃。極端最高氣温為1959年8月24日的41.1℃;極端最低氣温為1969年1月31日的-21.7℃。 [10] 

鳳台縣水文

河流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的固廟,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幹流長1000千米。淮河由陸家溝向東入縣境,經喬口孜、方家坎孜向北,經壽塘關向西,經硤山口、西淝河入淮口而折北後向東,經姚澗湖、黑龍潭北行,經九里灣折向東出境入淮南市潘集區境。境內流程33.32千米。
永幸新河:人工河流。界於茨淮新河與西淝河之間,西北自尚塘鄉的王橋向東南入淮,全長42.63千米。
西淝河:發源於河南省鹿邑縣安平集西温渡口,向東南流經亳縣、渦陽、太和、阜陽、利辛至邵樓村入縣境,由硤山口入淮。境內流程45.2千米,流域面積410平方千米。
茨淮新河:人工河流。由阜陽縣茨河淮鋪改道向東,經阜陽、利辛、蒙城、鳳台、淮南、懷遠入淮河。全長134.2千米,流域面積7127平方千米。
港河:自徐莊與永幸新河交匯處起,向東南經顧橋折南至港河閘入西淝河。境內全長28千米,流域面積110平方千米。
架河:自關店鄉小周莊,向東南流經丁集鄉東部和清明孤堆西部,再經劉巴集東部入城北湖後入淮河。全長29.4千米,流域面積278平方千米。
黑河:原名黑濠溝,或稱黑泥河。是西淝河、茨淮新河之間的一條支流。它發源於蒙城縣郭集南部,向東進入縣境內的大興集,即一分為二,南流為泥河,北流為黑河。黑河東流古路崗入懷遠縣境,全長54千米。縣境內黑河段,上自關店,下至焦莊,過境長23.8千米。
泥河:又稱東泥河或黑泥河。源自鳳台縣米家集西部,與黑河相交,向東南流經武集折南,經淮南市潘集區境內入淮,全長50千米。 [11] 
湖泊
焦崗湖:舊稱椒水,為沙河故道。位於縣城西南15千米,南濱淮河,北近西淝河。水域東西長10千米,南北寬5千米,湖底高度海拔16.5米。流域面積569平方千米。
金溝湖:位於縣城西北38千米處,原為西淝河右側的河曲帶,金溝自北穿湖流入西淝河。民國初年,金溝湖屢遭黃泛淤澱,到1949年已成為沼澤地。
姬溝湖:古稱雞水,位於縣城西北20千米處,為港河入西淝河處下游的河口段,南北長7千米,東西寬度南首1千米,北首0.6千米,面積為18400畝。建國初期,湖水面積為400平方千米。1956年築淝左堤,將湖一分為二,建有港河閘,上游水面7000餘畝,下游部分已作耕地。
花家湖:位於縣城西北10千米處,為西淝河下游的一個河灣帶。東西長7千米,南北寬1.5至3千米,水域面積23000畝。
城北湖:舊稱十一家湖,位於縣城北3千米處。湖域南北長5千米,東西平均寬度0.5千米,水域面積3800畝。 [11] 

鳳台縣土壤

鳳台縣耕作土壤19個土屬,以黃土、坡黃土、白黃土、淤土、黑土、青白土田、淤坡黃土等為主,共佔全縣耕作土壤的89.9%;其中黃土面積最大,為610945畝,佔42.8%。較好的土種有坡黃土田、老城坡黃土、油黑土、青白土、白黃土田、兩合土、淤坡黃土、淤心兩合土、容淤白黃土、砂礓黃土田、淤土等,佔全縣耕作土壤的25%。多分佈在城郊、桂集、顧橋、朱馬店、丁集、張集、毛集等鄉。較差的土種有飛沙土、蒙沙兩合土、壤心淤礓黃土、沙心淤底兩合土、沙土、沙身淤、新積黃土、淤身兩合土等,面積為69864畝,佔全縣耕作土壤面積的4.9%。 [12] 

鳳台縣自然災害

鳳台縣主要自然災害是旱、澇,其次是蟲、霜。災害次數,旱大於澇,災害程度,澇大於旱。 [13] 
永幸河 永幸河

鳳台縣自然資源

鳳台縣水資源

鳳台縣地表水總量239.2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4.36億立方米。降水及徑流量自北向南遞增,隨降水量多少而產生豐水年或枯水年。據縣水文資料統計,年平均降水量905.2毫米,年平均徑流量深296毫米,徑流總量為3.22億立方米。儲於河、溝、塘、渠之中約1億立方米,可供利用。
鳳台縣屬淮河水系。流徑縣境的有淮河、茨淮新河、西淝河三大河流,另有港河、架河、泥河、黑河、永幸新河5條小河。有焦崗湖、姬溝湖、城北湖、花家湖4個湖泊,面積為46.33平方千米。有大溝25條,總長207.99千米;中溝363條,總長773.6千米;乾渠750條,支渠10000條,總長723千米。全縣總計水面16.76萬畝,佔總面積的10.8%。境內小型河、塘、湖、溝、渠縱橫交錯,形成水利排灌網絡。 [14] 

鳳台縣植物資源

喬木:主要有槐樹、刺槐白楊、臭椿、梧桐苦楝川楝、香椿、水杉、柳、榆、檀、桐、棗、、梨、蘋果、黃連木、梓、烏桕、橡、李、梅、柿、櫻桃、廣玉蘭、白玉蘭等。
灌木:主要有千頭柏、匐地柏、雪松、紫玉蘭、狹葉山胡椒、木瓜野山楂紫穗槐、野薔薇、紫荊、牛奶子、野花椒、夾竹桃、枸杞子、扶桑、石榴、葡萄、繡球、枸骨、冬青、一葉秋、連翹、金絲桃、九里香等。
花卉:主要有白玉蘭、萬年青、茉莉、桂花、玫瑰、海棠、菊花、山海棠、野菊、梅花、水仙、迎春、仙人掌、美人蕉、牡丹、吊蘭、蘭草、含笑、山茶、繡球花、瑞香、月季、櫻花、木芙蓉等。
藥材:主要有苦蔘紅參、紅花、柴胡、丹蔘、百部遠志、紫花地丁、生地、貝母、白芍、白朮、白頭翁、蘆根、白茅根車前草、過冬青、菖蒲、土枸杞、白花菜子、紫蘇、牽牛花、川楝子、水紅花子、冬瓜子、小茴香、杏仁、火麻子、銀杏、槐米、赤豆、芡實、白扁豆、石榴皮、無花果、木瓜、掛金燈、鳳眼草、陳皮、小薊、大薊、茵陳、蒲公英、仙鶴草、馬鞭草、浮萍、魚腥草、蘿蔔地丁、馬齒莧、半枝蓮、蘇梗、夏枯草、蒼耳草、含羞草、野蕎麥、豬秧秧、燕麥草等。 [15] 

鳳台縣動物資源

禽:境內常見鳥類共20餘科60餘種。主要有:喜鵲、黃鸝、灰喜鵲、棕背斑鳩、燕、大雁、鷹、鵪鶉、畫眉、杜鵑、啄木鳥、麻雀、寒號鳥、貓頭鷹、鶴、雁門鴿、山麻雀、八哥、相思鳥、呱呱鳧、喳呼狼、叫天子、黃雀、打狗雕、蒼鷺、銀喉、長尾山雀、紅眉水鴝、大嘴烏鴉、秧雞、野鴨白頭翁、赤肚長嘴雀、竹桔子、百舌子、鐵頭兔等。
獸:主要有狐狸、刺猥、蝙蝠、野兔、松鼠黃鼠狼、田鼠、家鼠等。
魚:常見的有鰱魚、草魚、鯽魚、鯰魚黃鱔、泥鰍、刀鰍、條魚、黑魚、赤眼鱒、銀魚、肥王魚、鱖魚、顎針魚、鰻鱺魚、蝦虎魚、鯿魚、非洲鯽魚、刀鱭魚、麥穗魚等。
昆蟲:有瓢蟲、蝗蟲、金龜子、地老虎、蚜蟲、天牛、食心蟲、金針蟲、松毛蟲、天蛾、卷葉蟲、蜻蜓、蟋蟀、蚊蠅、蚱蜢、狗蠅子、豆天蛾、螟蟲、放屁蟲、青蟲、黑殼蟲、臭蟲屎殼螂牛虻、螞蟻、螳螂、蛆蛀、蚰子、金殼螂、老水牛、豌豆象、黃螢、吸漿蟲、馬蜂、草蜂、蝴蝶、撲燈蛾、螢火蟲、蟬、舟蛾、螟蛾、蜈蚣、粉蝶、蜘蛛、蠍、蠶、螻蛄、甲蟲等。
此外,還有水產類動物等,兩棲類動物青蛙、蟾蜍等,爬行類動物晰蜴壁虎、土鱉子等。 [16] 

鳳台縣礦產資源

鳳台縣礦產資源豐富,已列入安徽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查明礦種6種(含亞種),主要以煤炭、磷礦、水泥用灰巖、高嶺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礦等非金屬礦產為主。查明固體礦產地12處,其中大型8處,小型及以下4處,大中型礦產地佔比66.7%。全縣行政區域面積891.4平方千米。林地面積2753.9公頃。

鳳台縣政治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熊壽宏
縣長
李大慶
人大常委會主任
蘇國宇
政協主席
馬士平
僅列四大班子主要領導,不列副職,截至2024年5月 [41-42]  [49] 

鳳台縣人口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户籍人口為685760人,比上年減少了316人,總人口中男性人口363656人,佔總人口的比重53.0%;女性人口322104人,佔總人口的比重47.0%;出生人口4653人;死亡人口1845人。常住人口53.4萬人(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50] 

鳳台縣經濟

鳳台縣綜述

2023年,鳳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5532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0401萬元,同比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794462萬元,同比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1350457萬元,同比增長6.6%。三次產業結構為11.5:50.5:38.0,第三產業較上年提升了1.5個百分點。常住人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6454元。
2023年,鳳台縣實現固定資產投同比增長1.2%。從在庫項目數看。12月底,全部投資在庫項目157個,其中500萬元以上在庫項目140個(億元以上34個)房地產項目17個。從完成情況。完成項目投資同比增長9.0%;完成房地產投資146545萬元,同比下降31.8%,房地產銷售面積17.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9.9%;完成工業投資同比增長49.5%;完成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13.9%;完成技改投資同比下降15.2%;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7.9%;完成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2.7%;建安工程投資同比下降21.7%。
2023年,鳳台縣完成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308890萬元,同比增長7.1%。完成税收收入262253萬元,同比增長10.9%,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4.9%。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69280萬元,同比增長7.8%,十三項民生支出407273萬元,同比增長9.0%,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6.8%。其中,教育支出增長9.2%;衞生健康支出下降27.6%;科學技術支出增長7.7%;節能環保支出增長5.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7.2%;住房保障支出下降31.5%。 [50] 

鳳台縣第一產業

2023年,鳳台縣糧食種植面積142.7萬畝,糧食產量61.7萬噸。其中,小麥種植面積67.4萬畝,產量28.9萬噸;稻穀種植面積65.1萬畝,產量30.7萬噸;玉米種植面積3.3萬畝,產量1.3萬噸;豆類種植面積6.7萬畝,產量0.7萬噸;薯類種植面積0.2萬畝,產量0.05萬噸。
2023年,鳳台縣經濟作物13.3萬畝,較上年增加0.2萬畝,同比增長1.2%。其中,油料種植面積2.9萬畝,產量0.6萬噸,同比增長0.1%;蔬菜及食用菌9.0萬畝,產量20.9萬噸,同比增長3.2%。
2023年,鳳台縣肉類總產量4.1萬噸,同比增長5.7%;其中,豬肉產量2.9萬噸,同比增長5.1%;牛肉產量0.2萬噸,同比增長2.1%;羊肉產量0.15萬噸,同比增長10.7%;禽肉產量0.8萬噸,同比增長8.1%。年末生豬存欄15.1萬頭,同比下降18.4%;生豬出欄32.0萬頭,同比增長11.7%。全年水產品產量達3.1萬噸,同比增長3.3%。 [50] 

鳳台縣第二產業

2023年,鳳台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719615萬元,同比增長 1.8%。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135家(經濟開發區規上工業企業68户),與上年末相比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規下工業增加值增長3.6%。工業用電量217094萬千萬時,同比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從控股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27.5%。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3.4%,製造業增長8.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4.2%。分產品看,原煤3315萬噸,同比下降1.4%;發電量1704662萬千瓦時,同比下降3.2%;小麥粉12.9萬噸,同下降17.2%;大米21.8萬噸,同比下降29.0%;水泥263.9萬噸,同比增長2.4%。飼料34.2萬噸,同比增長4.8%。主要工業行業,煤炭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3.4%;完成電力行業增加值同比下降4.0%;非煤電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7.3%;縣屬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8.5%(含縣直)。高技術產業11家,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57.1%。
2023年,鳳台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4937萬元,較上年下降5.8%,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8家,比上年末增加5家,淨增2家。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3萬平方米,較上年減少7.7萬平方米,新開工面積15.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20.4萬平方米,較上年增加1.6萬平方米。 [50] 
鳥瞰顧橋礦 鳥瞰顧橋礦

鳳台縣第三產業

2023年,鳳台縣服務業增加值1350457萬元,同比增長6.6%。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46799萬元,同比增長5.4%;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312366萬元,同比增長7.5%;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84984萬元,同比增長9.2%;營業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82505萬元,同比增長10.1%;非營利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19389萬元,同比下降0.5%。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29108萬元,同比增長15.3%。其他營業性服務業收入同比增長11.2%。
2023年,鳳台縣社會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292645萬元,比上年增長3.3%。166家限上商貿企業(含大個體),完成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0.7%。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8.8%,鄉村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7.9%。從消費形態看,限上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1.2%;限上餐飲收入同比下降6.3%。從限上商品零售類型看,糧油食品類零售額下降12.2%、煙酒類下降3.9%、日用品類增長24.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2.4%、傢俱類下降15.1%、限上汽車類零售額下降8.3%。從四個行業看,批發銷售額增長8.6%、零售銷售額8.3%、住宿營業額15.8%、餐飲營業額14.2%。
2023年,鳳台縣實際利用外資直接投資(FDI)4182萬美元,同比增長69.8%,完成年度目標576.8%,完成進度居全市首位。外貿進出口額23824萬美元,同比增長25.3%。引進省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887000 萬元,完成市下達目標任務的104.4%。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金融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9.7%。本外幣存款餘額達5362861萬元,同比增長10.9%。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5362238萬元,比年初增加528790萬元,同比增長10.9%,其中,住户存款餘額4197079萬元,比年初增加561849萬元,同比增長15.5%。各項貸款餘額為4854162萬元,比年初增加1105884萬元,同比增長29.5%。其中,住户貸款1678584萬元,比年初增加285126萬元,增長20.5%;非金融企業存款592356萬元,比年初減少95271萬元。 [50] 

鳳台縣交通運輸

鳳台縣交通

鳳台縣境內地表徑流密佈,焦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溝湖等分佈其間,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過,可通長江達江浙。除淮河水上交通較為發達外,淮阜鐵路橫貫境內東西,鳳台、桂集、張集三站鑲嵌其間,京九重站阜陽站僅距百千米。有濟祁高速、合徐高速、界阜蚌高速和合淮阜高速可利用,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百餘千米。 [39] 

鳳台縣運輸

截至2023年末,出租汽車304輛。全縣完成貨物運輸量1554萬噸,同比增長25.5%,其中公路運輸1263萬噸,同比增長23.5%。貨運週轉量179395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9.6%,其中公路運輸62788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3.0%。完成客運量393萬人次,同比下降52.5%,旅客週轉量15630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1.1%。 [50] 
鳳台淮河二橋 鳳台淮河二橋

鳳台縣社會事業

鳳台縣科學技術

2023年,鳳台縣科技經費投入7083萬元,同比增長7.7%;年末有高新技術企業35家;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項;專利授權數245件,其中發明專利 26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73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6.96件,同比增長8.1%;高技術企業11家,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57.1%。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有縣以上質監繫統內產品質量檢驗機構 1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 1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292台(件)。 [50] 

鳳台縣教育事業

2023年,鳳台縣教育經費投入92583萬元,同比增長9.2%。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小學畢業升學率100%。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學校數248所,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普通中學34所,小學83所,幼兒園129所。在校學生數115192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447人,普通中學39784人,小學54077人,幼兒園16776人。專任教師6846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17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552人,小學專任教師2774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394人。 [50] 

鳳台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擁有藝術表演團2個(國有)、文化館(站)17所、劇場、影劇院1個、體育館1個、圖書館1個、農家書屋213家、村(社區)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45個。全縣擁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其中國家級2項。已建成15分鐘閲讀圈2個。完成送戲進萬村任務213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2556次。 [50] 

鳳台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共有醫療衞生服務機構368家,其中縣級醫院8家,鄉鎮衞生院15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家,社區衞生站27家,村衞生室223家,個體診所104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各類醫療衞生技術人員3471人,其中:執業醫生935人、執業助理醫生466人、註冊護士1615人。全縣醫療機構擁有病牀數2289張,縣人民醫院380張、縣中醫院300張、鄉鎮衞生院530張、其他醫療機構 1079張,每千人病牀數為4.27 張。適齡兒童第一類疫苗接種率90%以上,完成接種劑次7.43萬劑次。傳染病、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報告率100%。 [50] 

鳳台縣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98平方米;全年縣國民體質監測900人次、省國民體質抽檢150人、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80人、體育鍛煉達標測驗1500人次。各單項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和體育項目培訓機構共培訓人員達到9100人次。參加賽事活動人員達4.7萬人次。 [50] 

鳳台縣社會保障

2023年,鳳台縣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16909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7172人;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057個, 較上年減少727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8470人,較上年增加305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08412人,參保率97.6%。
截至2023年末,鳳台縣已建成運營的老年助餐點109個,全縣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1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牀位數30牀,年末有3188人蔘加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14744人蔘加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不包括民辦);農村五保供養人數3339人。 [50] 

鳳台縣歷史文化

孤堆寺古村落遺址
“鳳凰台”傳説鳳凰落於此,因而得名 “鳳凰台”傳説鳳凰落於此,因而得名
位於朱馬店鎮利民村孤堆寺,南距港河85米,北距運糧溝9米。屬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遺址為1高台,面積38平方米,高4米,破壞嚴重。出土有大量鹿角、鬲足等。
趙家孤堆
位於夏集鎮立新村,南距夏集2裏。為唐代遺址。孤堆高出地面7米,東西長70米,南北長55米,早年已被盜。曾出土有青石牀,牀面刻有周文王與八駿馬圖案。
陳集孤堆
位於夏集鎮陳集村。時代不詳。東西長70米,南北長60米,高約6米,地表遍佈磚瓦片和蚌殼。
李圩孤堆
位於楊村鄉李圩村,西距港河100米。時代不詳。南北長98米,東西長32米,高3米,部分墓磚已外露,相傳解放前曾被盜。
孫叔敖墓
位於毛集鎮梁庵村,北距鳳潁公路120米。時代戰國(楚)。1952年,被當地羣眾掘毀,出土有石墓門、陶器等,現已夷為平地。在地表採集有墓磚、陶片等。
謝郢墓
位於劉集鄉謝郢村,南距淮河40米。時代西漢。1982年12月,由省文物研究所清理,出土繩紋陶罐2件。
孤山墓
位於劉集鄉東南3裏,孤山山腰間朝陽處,東距淝河大堤35米。時代東漢。1984年農民開山發現,由省文物所發掘,出土文物40餘件。 [18] 

鳳台縣風景名勝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淮南市八公山區內。206國道可達。距淮南市區約15千米。是集遊覽、觀光、休閒、人文歷史和地質地貌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遊區。1998年8月開發建設景區,2001年9月15日對外開放。景區整體規劃面積120餘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為18.85平方千米。大小40餘座山峯起伏疊障,蒼松迭翠,雄奇靈秀,淮河流經羣山之北,曲折環繞而東下。淝河沿山南麓注入淮河。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便發生於此,留下了八公山下“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典故。
壽唐關
位於縣城南3千米,三峯山東1千米處,又叫過街樓、梳妝枱。現為鳳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唐關始建於五代。當時南唐兵被後周困於壽州,南唐元帥石景達來援,據八公山與後周對峙。後周為對付南唐援兵,建壽唐關。此關青磚砌成,長20米,寬3.6米,高4.5米,上覆磚石。關口呈拱形,可通車馬,為古代鳳台通往壽縣要塞的關口,兩側是懸崖峭壁。壽唐關還曾依山勢建有城牆、重樓、重屋、釧鼓樓等樓台亭閣,今均廢,尚有遺址可見。 [19] 
在縣城東0.5千米處,位於淮河東岸的紫金山下。山勢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萬狀。壁下十幾米有大洞,可容百餘人。壁前水極深,為黑龍潭,潭有泉,深數十丈。每遇淮水漲落,潭壁水花四濺,潭中不停發出“咣咚、咣咚”的迴響,景色甚為壯觀。那響聲一直被傳為是棲息在洞中的龍嘯聲。黑龍潭的夜景更為迷人,空中點點繁星和地上的萬家燈火匯於潭水中,畫面層次深遠相交,山林建築的倒影時動時靜,時而傳來三兩聲水譁,更襯托出夜幕下黑龍潭的靜謐、神秘。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兩次路經此地,面對黑龍潭美景,遂吟七絕一首:“紫金山下水長流,嘗記當年此共遊。今夜東風吹客夢,清淮明月照孤舟。”大文豪蘇軾,來到黑龍潭,寫成傳世之作《壽春李定卿餞城東龍潭上》。 [19] 
硤山口
位於縣城西南約5千米處。為長淮第一硤。被稱作長淮津要的東、西兩硤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對峙,相距500多米,扼制着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硤山口因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在此爭戰。南北朝時,東晉與秦軍大戰,這裏是重要的軍事津要。硤石山古有4城,一在東硤石,一在西硤石迤西微平處,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遺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長山北麓,連同四城,相距不及5裏。4座古城堡久廢,今西硤石頂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涼亭,名為慰農亭。涼亭古樸典雅,亭額上有“慰農亭”三字,亭兩旁的石柱上刻着一幅清光緒年間鳳台知縣顏海手書對聯:“選勝值公餘,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繫懷在民隱,願春耕恆足,秋稼豐登。”亭前行數步即為硤石陡壁,陡壁西側懸崖上有摩崖石刻《築城記》。 [19] 
位於縣城南3.5千米處的三峯山南坡半山腰中。洞門高約5尺,進深達10餘丈。漢成帝年間,茅盈雲遊朝仙,路經此地,見景色絕佳又有深洞修煉,便留下隱身修道。不久,他的兩個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辭官來到這裏學道。兄弟3人一邊學道,一邊闢路伐木,建造宮觀,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民國24年(1935年),道教門徒蘇理純、蘇宗善廣為化緣,集資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觀。現存茅仙洞,清天觀坐落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門的拱門頂上刻着清代書法家汪以道手書的“清天觀”3個大字。 [19-20] 
硤山口位於鳳台縣城西南7華里處,東、西硤石各高60米,兩岸相距500多米,臨淮處壁如斧削,十分險峻,淮水由東南緩緩而來,在此急轉向北,復而東去,形成一道獨特景觀。在西硤石頂上有一座清光緒年間建造的“慰農亭”,亭西側的古皂角樹是淮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省考古專家考證,這棵皂角樹距今已有1000餘年樹齡,樹幹三人合圍,老幹虯枝,羣眾稱之為“神樹”,與慰農亭合併成為“州來八景”之一。 [21] 

鳳台縣著名人物

甘茂,下蔡(今安徽鳳台)人。戰國中期秦國名將。 [25]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武將。
呂夷簡,字坦夫,今安徽鳳台人。宋仁宗時任宰相,是宋代名相之一,也是宋代著名政治家。
呂公著,字晦叔,今安徽鳳台人,呂夷簡之子,元祐初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心輔政。
呂祖謙,字伯恭,呂夷簡七世孫,南宋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原籍安徽鳳台。人稱東萊先生。與朱熹、張栻齊名,同被尊為“東南三賢”,“鼎立為世師”,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理學大家。他所創立的“婺學”,也是當時最具影響的學派。
廖運澤,字彙川,鳳台縣廖家灣(現屬淮南市田家庵區)人,父廖鴻文,別字子賓,為同盟會會員,1908年參加過熊成基領導的新軍起義。歷任民革第三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四至六屆中央委員,民革江蘇省委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江蘇省參事,江蘇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 [26] 
廖運周,鳳台縣廖家灣人(現屬淮南市田家庵區)。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1927曾加入過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後做兵運工作,任壽縣學兵團教育副官。參加阜陽和正陽關武裝暴動,任鮑剛師的連長、參謀,參加發動蕪湖兵變,任抗日同盟軍第二師九團團長,國民黨軍獨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一一○師六五六團團長、三三○旅旅長、一一○師副師長、師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吉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 [27] 
李猛 李猛
李猛,男,漢族,1967年2月生,安徽鳳台人 [28]  。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山東省德州市委書記 [38]  、市委黨校校長 [29]  、德州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 [30]  、山東省副省長 [36]  、省政府黨組成員 [37]  、山東省委常委 [43]  、政法委書記 [34]  [45]  。現任 [47]  遼寧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44]  [46]  、省監察委員會副主任、代理主任 [48] 

鳳台縣榮譽稱號

2020年1月2日,鳳台縣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17] 
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稱號。 [22]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3]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4] 
2021年11月15日,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確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 [32] 
2022年5月,入選安徽省“大託管”示範縣。 [3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