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薄荷

(唇形科薄荷屬植物)

鎖定
薄荷(Mentha canadensis L.)又名南薄荷、土薄荷,是唇形科薄荷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30-60釐米;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牙齒狀鋸齒;輪傘花序腋生,花萼管狀鐘形,花冠淡紫;雄蕊4,花絲無毛,花葯卵圓形,花柱略超出雄蕊,花盤平頂;小堅果卵珠形,黃褐色。花期7-9月,果期10月 [1] 
薄荷喜陽,略耐陰, 對土壤要求不高,主要生長在温帶生物羣落中,多分佈於山野濕地河旁,最高可在海拔3500米的地方生長 [1]  [4]  。薄荷分佈較廣,世界範圍內分佈於熱帶亞洲,蘇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及北美洲地區。在中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 [1]  [4] 
薄荷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幼嫩莖尖可作菜食,全草又可入藥,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作用,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風温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等病症 [1]  [7]  。薄荷也是一種具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薄荷植株常用作景觀綠化植物,亦是食品添加劑、化妝品、香料等工業的重要原材料 [5] 
中文名
薄荷
拉丁學名
Mentha canadensis L. [1] 
別    名
野薄荷 [3] 
南薄荷 [3] 
土薄荷 [3] 
植物界(Plantae) [3] 
維管植物門(Tracheophyta) [3] 
木蘭綱(Magnoliopsida) [3] 
唇形目(Lamiales) [3] 
唇形科(Lamiales) [3] 
薄荷屬(Mentha [3] 
薄荷(Mentha canadensis [3] 
分佈區域
主要分佈在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及北美等地區,在中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 [1]  [6] 
棲息環境
生於水旁潮濕地,最高可在海拔3500米的地方生長 [1] 

薄荷植物學史

薄荷栽培歷史

薄荷的原產於西伯利亞中部及東部地區至中國、日本、北美洲地區。在中國,薄荷栽培最早開始於公元220-280年,到一百多年前,薄荷在江西和江蘇兩省已有小規模種植,尤以江西省的吉安和南昌兩地為最早。1962年以來,中國許多地區先後引種栽培,目前幾乎遍及中國各省。特別是安徽省太和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薄荷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約佔中國種植面積的1/3,薄荷油產量達到2000噸,佔中國產量1/4,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據不完全統計,鼎盛時期中國種植薄荷面積為100萬畝左右 [11] 

薄荷本草考證

薄荷在中國的藥用歷史可追溯到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民間神醫華佗在他的作品裏多次提及薄荷可以入藥治病;到了唐朝,在中國,民間人們也開始把薄荷當藥物來使用 [11]  ;到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到:“薄荷,人多裁蒔。 二月宿根生苗,......入藥以蘇產為勝 [10]  。”

薄荷形態特徵

薄荷是一種多年生草本 [1] 

薄荷

莖直立,高30-60釐米,下部數節具纖細的鬚根及水平匍匐根狀莖,鋭四稜形,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僅沿稜上被微柔毛,多分枝 [1] 
薄荷的莖 薄荷的莖

薄荷

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稀長圓形,長3-5(7)釐米,寬0.8-3釐米,先端鋭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齒狀鋸齒,側脈約5-6對,與中肋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顯著,上面綠色;沿脈上密生餘部疏生微柔毛,或除脈外餘部近於無毛,上面淡綠色,通常沿脈上密生微柔毛;葉柄長2-10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1] 
薄荷的葉 薄荷的葉

薄荷花和果實

輪傘花序腋生,輪廓球形,花時徑約18毫米,具梗或無梗,具梗時梗可長達3毫米,被微柔毛;花梗纖細,長2.5毫米,被微柔毛或近於無毛。花萼管狀鐘形,長約2.5毫米,外被微柔毛及腺點,內面無毛,10脈,不明顯,萼齒5,狹三角狀鑽形,先端長鋭尖,長1毫米。花冠淡紫,長4毫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內面在喉部以下被微柔毛,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較大,其餘3裂片近等大,長圓形,先端鈍。雄蕊4,前對較長,長約5毫米,均伸出於花冠之外,花絲絲狀,無毛,花葯卵圓形,2室,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花盤平頂。小堅果卵珠形,黃褐色,具小腺窩 [1] 
薄荷的花 薄荷的花

薄荷分佈範圍

薄荷世界分佈

薄荷的原產範圍為西伯利亞中部及東部地區至中國、日本、北美洲地區,現在廣泛分佈於熱帶亞洲,蘇聯遠東地區,中國,朝鮮,日本及北美洲地區 [1-2] 

薄荷中國分佈

薄荷在中國南北各地分佈廣泛,在福建省,西藏自治區,貴州省,湖北省,廣東省,安徽省,四川省,江蘇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海南省,江西省,重慶市,雲南省等地區均有分佈 [3] 

薄荷生長環境

薄荷主要生長在温帶生物羣落中,喜濕潤氣候,稍耐積水,多分佈於山野地區的水旁潮濕地,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可在平壩、丘陵等地區栽培,還可在海拔較高的山區種植,最高可在海拔3500米的地方生長,一般來説在海拔305-1067.5米之間栽培,含油和含腦量都較高,在此範圍外均有所下降 [1-2]  [4]  [9]  。薄荷喜温暖氣候,植株生長適宜温度為20-30℃,氣温降到4°C以下時,莖葉枯萎。生長期間陽光充足有利於薄荷油和薄荷腦的積累,光照不足對植株生長不利。植株生長初期和中期要求水分較多,現蕾開花期則需要晴天和乾燥的環境條件 [8]  。薄荷對土壤要求不高,一般土壤均能生長,但以壤土、砂壤土、腐殖質土為佳,土壤pH值在5.5-6.5為最好 [9] 

薄荷生長習性

薄荷的根莖發生於薄荷的莖基部,在 8-10°C時,其節上又會萌發生苗。苗生長到一定階段,又長出新的根莖。在適宜環境條件下,根莖一年四季均可發芽,根莖入土淺,大部分集中在土壤表層15釐米左右的範圍內。根莖和莖的節上還生有鬚根和氣生根,鬚根主要集中分佈在15-20釐米的土層內,生於直立莖入土部分和根狀莖的節上,為薄荷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主要器官,對薄荷生長起着比較重要的作用。氣生根多在株間濕度較大時,由直立莖基部節上和節間長出,在天氣乾燥時自行枯死,氣生根對薄荷生長不起作用。薄荷的根狀莖在2月下旬萌芽,新苗出土;5-6月生長快,11月中旬以後漸漸枯萎。 [8]  [9] 
薄荷的莖有直立莖和匍匐莖。直立莖上的腋芽萌發成分枝。莖基部節上的活動芽,能萌發成沿地面橫向生長的匍匐莖;莖基部節上有對生潛伏芽,如果莖基部脱離母株,播入土中,潛伏芽就會萌芽、生根,長成新植株。自然生長條件下,薄荷每年開花一次,一般在7-8月。而人工栽培每年收割兩次,則會開兩次花,第一次在7月,第二次在10月 [8]  [9]  。薄荷的果期在10月 [1] 

薄荷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方法有根狀莖繁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匍匐莖繁殖及莖扦插等。生產上以根狀莖繁殖為主,其他方法很少採用。根狀莖繁殖先進行種根培育,於4月下旬或8月下旬,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作母株,挖起移到另一塊種植地上,或在初冬收收割薄荷後,根莖留原地培育至栽種時挖出作種根;此後於10月下次年早春未發之前進行栽種 [9] 

薄荷栽培技術

薄荷整地

薄荷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一般土壤上均能生長,但以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平坦地勢、陽光充足的微酸性砂質壤土或輕壤土種植為好,忌黏土及低窪地,土壤pH值以5.5-6.5較適宜。在種植前結合翻地施入基肥,進行深耕,整平耙細做高畦或平畦 [8]  [9] 

薄荷水肥管理

每年進行五次施肥,在每次中耕除草後進行。生長前期,以氮肥為主,同時輔以磷鉀肥,可促莖葉生長旺盛。7-8月高温乾燥及伏早天氣,要及時澆水抗早保苗。另外每次收割後,應及時澆水濕潤土壤,以利於新苗萌發。在梅雨季節及大雨過後,要及時疏溝排水,田間不能積水 [8]  [9] 

薄荷病蟲防治

病害
鏽病、白星病為薄荷的主要病害。鏽病為害莖葉,嚴重時葉片枯死脱落,通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輕發病,或於發病初期噴施一定濃度的粉鏽寧進行防治;白星病又名斑枯病,5-10月發生,可造成葉片潰爛,致使莖稈破裂,植株死亡,通過發現病葉及時摘除,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燬,發病初期噴施多菌靈或者與波爾多液交替噴治進行防治 [8]  [9] 
蟲害
小地老虎、銀紋夜蛾為薄荷的主要蟲害。小地老虎為春季幼蟲通過咬食幼苗,導致缺苗,可通過將雜草、枯枝落葉集中燒燬,人工捕殺或黑光燈誘殺,整地時可施用美曲磷脂粉,害蟲發生時可以採用辛硫磷乳油或晶體美曲磷脂液澆灌的方法進行防治。銀紋夜蛾為害葉片,吸取汁液,導致葉片發黃,通過人工捕殺或用敵百蟲噴灑進行防治 [8] 

薄荷主要價值

薄荷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在中國約有兩千年的薄荷藥食歷史,薄荷幼嫩莖尖可作菜食。薄荷的鮮嫩葉片多製成飲品,如與茶葉製成薄荷茶;與白酒製成薄荷酒;與檸檬、黨蔘、甘草、麻黃、桑葉、菊花、蘆根、排香草、牛舌草、蓮藕、荊芥等製成飲品。也可與小米、大米、荊芥、蓮子等煲粥,或焯熟後涼拌、與肉絲炒食或裹面炸食 [12]  。薄荷全草也可入藥,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作用,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風温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等病症 [1]  [7] 
薄荷也是一種具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常用作景觀綠化植物,亦是食品添加劑、化妝品、香料等工業的重要原材料 [5]  。薄荷腦用於糖果飲料、牙膏、牙粉以及用於皮膚粘膜局部鎮痛劑的醫藥製品,提取薄荷腦後的油叫薄荷素油,亦大量用於牙膏、牙粉、漱口劑、噴霧香精及醫藥製品等。此外,曬乾的薄荷莖葉亦常用作食品的矯味劑和作清涼食品飲料,有驅風、興奮、發汗等功效 [1] 
參考資料
  • 1.    薄荷 Mentha canadens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4-03-23]
  • 2.    Mentha canadensis L.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引用日期2024-03-23]
  • 3.    Mentha canadensis L.  .物種2000[引用日期2024-03-23]
  • 4.    唐寧,張邊江,陳全戰等.陰、陽生薄荷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較[J].西北農業學報,2014,23(01):188頁
  • 5.    唐偉林,康琴,汪霞等.薄荷茉莉酸受體McCOI1a基因的克隆與表達模式分析[J].生物技術通報,2024,40(01):270-271
  • 6.    陳智坤,梁呈元,李維林等.薄荷不同溶劑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13,34(03):100-103
  • 7.    薄荷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引用日期2024-03-23]
  • 8.    董誠明.藥用植物栽培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60-262
  • 9.    宋德勳.藥用植物栽培學:貴州科技出版社,2000:349-352
  • 10.    秦雯.薄荷的研究概況與進展[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2(02):82頁
  • 11.    樂雲辰.薄荷屬不同植物品種遺傳關係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8:12頁
  • 12.    馬萱,嶽瑾,徐踐,等.夏季消暑食品——薄荷[J].蔬菜,2003(7):3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