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著(讀音:zhù、zhe、zhuó、chú音)是現代漢語一級字(常用字) [4]  [6-7]  ,該字部首為“艹部” 。字義有顯明,後引申為穿着多種意思。
“著”、“着”和“箸”三字同源。著和着二字本字均為“箸”(本義為“筷子”)。後世,三字做了相應分工,“着”承擔了大部分字義,“著”一般用於zhù音字義中“箸”用本義中。 [8] 
中文名
拼    音
zhù、zhuó [1-2]  、zhe
部    首
五    筆
AFTJ
倉    頡
TJKA
鄭    碼
EBM
筆順編號
12212132511
四角號碼
44604
UniCode
CJK
異體字
𣋐、𣥧
部外筆畫
8
總筆畫
14
統一漢字
U+8457

文字源流

著
“着”和“著”的本字均為“箸”。因“⺮”和“艹”小篆寫法相似,遼代訛變做“著”,宋代後“著”分化出異體字“着” [5]  。今做了相應處理!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例詞
zhù
形容詞
顯白,顯明
《後漢書·卷六二·荀淑傳》:“於是天人之際,事物之宜,粲然顯著,罔不備矣。”
顯著
名詞
文章,作品的總稱

鉅著
動詞
同“貯”。儲藏
《鹽鐵論》:“子貢以著積顯於諸侯”

zhe
助詞
同“着”

等著
zhuó
動詞
同“着”

衣著
chú
名詞
十干中戊的別稱。

著雍
【參考資料:《漢語大字典》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著

文字筆順

著字筆畫 著字筆畫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 著·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9
【集韻】【韻會】【正韻】陟慮切,音箸。【博雅】明也。【中庸】形則著。【晏子·諫上篇】君之德著而彰。
又【管子·立政篇】十二月一著。【注】著,標著也,使傰曹署著其名。【周禮·典婦功注】書其賈而著其物。
又【前漢·景帝紀】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注】著音著作之著。【晉書·職官志】魏太和中,詔置著作郞,於此始有其官。
又【小爾雅】思也。
又與貯通。【家語】子貢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閒。【注】著,居也。
又【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傳】門屏之閒曰著。
又【左傳·昭十二年】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注】著,位次也。【前漢·五行志】朝內列位有定處,所謂表著也。
又【廣韻】直餘切,音除。【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韻會】表著之著亦音除。
又【羣經音辨】藥草也。【爾雅·釋草】味。荎著。【注】音儲。
又【類篇】陟略切,音芍。被服也。【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䔧,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又【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䞓裏著組系。【注】著,充之以絮也。【韓詩外傳】士褐衣緼著,未甞完也。
又【集韻】直略切,音擆。【吳越春秋】從隂收著,望陽出糶。【注】著。置也。
又【類篇】附也。【前漢·賈誼傳】黑子之著面。
又【禮·明堂位】著,殷尊也。【注】著地無足。
又【前漢·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其俗土著。【師古注】土著,謂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徙。【後漢·李忠傳】流民佔著者五萬餘口。 【直音】俗作着 [9]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ʂu˥˧; tʂuo˧˥; tʂɤ˧˥ 唐代讀音 *djiù *djiɑk djhiɑk日語讀音 ARAWASU ICHIJIRUSHI TSUKU韓語羅馬 CE CHAK現代韓語 저越南語 trứ
客家話 [海陸腔] chok8 tiok8 chok7 diau2 zhu5 (do3) [寶安腔] zok7 | zu5 | cok8 [台灣四縣腔] cok8 tiok8 zok7 diau2 zu5 (do3) [客英字典] zhu5 | chok7 [陸豐腔] zhu6 [梅縣腔] zhu5 [東莞腔] zu5 [客語拼音字彙] cog6 dau3 do3 zog5 zu4 [梅縣腔] zu5粵語 zoek3 zoek6 zyu3潮州話 多污3 多腰4 ,du3(tù) diêh4/dioh4(tieh)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