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苞蒿

鎖定
葉苞蒿(學名:Artemisia phyllobotrys (Hand.-Mazz.) Y. Ling & Y. R. Ling)是菊科蒿屬的植物,為我國的特有植物。分佈於四川、青海等地,生長於海拔3,000米至3,9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草地、高山草原、灌叢和荒坡等地區。
中文名
葉苞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phyllobotrys (Hand.-Mazz.) Y. Ling & Y. R. Ling [1]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蒿屬
葉苞蒿
分佈區域
中國四川、青海

葉苞蒿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或為半灌木狀。
根:主根木質,粗大,側根少數;根狀莖粗,木質,直徑0.5-3釐米或更粗,有少數營養枝。
莖:莖通常多數,稀少數,常組成密叢,高50-100(-150)釐米,紫褐色或褐色,具細縱稜;自莖下部開始分枝,枝長10-15(-24)釐米;莖、枝初時密被蛛絲狀短柔毛,後稍稀疏。
葉:葉紙質,上面疏被灰白色蛛絲狀短柔毛,背面密被蛛絲狀絨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小,花期萎謝;中部葉長卵形,長2-5.5釐米,寬1-3.5釐米,二回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每側有裂片4-5枚,裂片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2釐米,寬0.5-1.5釐米,再次羽狀深裂或幾全裂,裂片每側具1-2枚小裂片,小裂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0.3-1釐米,寬1.5-3毫米,先端鈍尖,邊全緣或偶有1-2枚小淺裂齒,中軸具狹翅,基部裂片成假託葉狀,葉柄短或近無柄;上部葉與苞片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或幾全裂,無柄。
花:頭狀花序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直徑2-2.5(-3)毫米,無梗或具極短的梗,基部具稍大而明顯的小苞葉,小苞葉不分裂,有時3全裂,小苞葉或小苞葉裂片橢圓形,通常較頭狀花序長,頭狀花序在莖端或分枝端排成穗狀花序或近單生葉腋,上述花序通常在莖上組成狹窄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略短小,外層、中層總苞片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短柔毛,中肋綠色,邊緣狹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背面毛略少,邊寬膜質;雌花4-8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紅色,花柱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10-14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
果:瘦果小,倒卵形。
葉苞蒿線稿圖 葉苞蒿線稿圖
花果期:7-10月。 [1-2] 

葉苞蒿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 000-3 900米附近的高山草原、灌叢、草地、荒坡等地區。

葉苞蒿分佈範圍

產自青海(南部)、四川(西部);模式標本採自四川道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