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荼(拼音:tú、chá、shū)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2]  。此字最早形體為小篆,也見於《詩經》等先秦著作。“荼”基本義指苦菜(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又指茅草、蘆葦等開的白色花,如火如荼,就是以此取象。“荼”又是“”的古字,讀作chá,後寫作“茶”。 [10] 
中文名
拼    音
tú,chá,shū
部    首
五    筆
AWTU [1] 
倉    頡
TOMD [1] 
鄭    碼
EOMF [1] 
筆    順
橫、豎、豎、撇、捺、橫、橫、豎鈎、撇、點
字    級
二級(編號:4436)
平水韻
上平七虞(tú、shū),下平六麻(chá)
四角號碼
4490₄
筆畫數
10(部首3,部首外7)
統一碼
U+837C [1] 
注音字母
ㄊㄨˊ,ㄔㄚˊ,ㄕㄨ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𦹍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荼”形聲字。上部“艸”作形旁,表示與草木有關;下部“餘”作聲旁,指示讀音,上古“餘”與“荼”音近。“荼”字從艸,最初的基本義指一種苦菜。《詩經·邶風·穀風》“誰謂荼苦”和《詩經·大雅·綿》“堇荼如飴”,毛傳都釋“荼”為“苦菜也”。《爾雅·釋草》:荼,苦菜。邢昺疏:“葉似苦苣而細,斷之有白汁。花黃似菊,堪食,但苦耳。”這是“荼”最初的基本義:苦菜。
和苦菜之“苦”後來又指人的痛苦一樣,“荼”很早就有了痛苦或毒害、殘害(即使人痛苦)的意義。如《尚書·湯誥》:“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此處荼毒指所受的痛苦,後多指殘害,如荼毒生靈。
除此之外,“荼”還用來表示茅草、蘆、荻一類植物的白花。《詩經·鄭風·出其東門》“有女如荼”,毛傳釋“荼”為“英荼也。言皆喪服也”,鄭箋謂“英荼”為“茅秀,物之輕者”。這是以女子身着之“縞衣”喻為“英荼”,即“茅秀”。這是“荼”的另一個常用義。當這些植物秀穗開花之時,遠遠望去,一片潔白,因此,古人以“如火如荼”來分別形容身着紅甲與身着白甲的陣容之盛。後來,又用“如火如茶”形容氣勢蓬勃、氣氛熱烈或情緒激昂。
在《廣韻》中,“荼”又有宅加切的讀音。宅加切為澄母麻韻,今音chá。《集韻·麻韻》更註明:“荼,茗也。一日葭荼。或從木(按即寫作‘𣘻’),亦省。”這個“荼”與上文的“荼(tú)”顯然音和義都不同了。
其實,“荼”字的新義早在漢代已有記載。《爾雅·釋木》:“檟(jiǎ),苦荼。”郭璞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chuǎn),蜀人名之苦茶。”唐陸德明《釋文》:“荼,音徒。《埤蒼》作‘𣘻’。案:今蜀人以作飲,音直加反,茗之類。”《釋木》所描述的“荼(檟)”正是茶樹。苦荼本是草本植物之所以會成為木本的“檟”的別稱,這是因為它們有共同的特徵——苦味,所以苦荼、荼的稱呼就由草本的苦菜轉向了木本的茶樹。
從陸德明《釋文》的注音可以看出,雖然漢代“荼”已有了茶樹的意義,但其音並未改變,仍“音徒”。而從“今蜀人……音直加反”來看,唐代“荼”字的讀音已有變化,只是在文字上還未加以區分。由“荼(tú)”到“茶(chá)”的這一變化,宋代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中講得很清楚:“茶之始,其字為荼。如《春秋》齊茶,《漢志》書荼陵(即今湖南茶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也。若《爾雅》,若《本草》,猶從艸從餘,而徐鼎臣(即南唐徐鉉)訓荼猶茶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陸羽《茶經》、盧仝《茶歌》、趙贊《茶禁》以後,則遂易荼為茶,其字為艸,為入,為木,而謂茶為茅秀,為苦菜,終無有命茶為茶者矣。”
“荼”的讀音由上古的定母魚部分化為唐代的定母模韻和澄母麻韻,正反映了從上古到中古的語音變化。清人錢大昕説:“古無舌上音。”上古只有定母而沒有澄母,到中古才分化出澄母。因此,原來的定母字“荼”的聲母分化為定、澄兩讀,正符合此變化規律。從韻母看,上古的魚部到了中古分化出模、魚、麻等韻因此,原來的魚部字“荼”到中古分化為模、麻兩韻,正符合此變化規律。清代顧炎武認為“梁以下始有今音”。可見“荼”字讀音的分化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當然,分化的前提是“荼”字在意義上先有了分化,之後才在語音上加以區分。最後變化的是文字。《茶經》為中唐時的陸羽所著,其中提到“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則最遲在唐開元年間已有“茶”的寫法。此外,《玉篇·木部》還有加木字旁的“𣘻”字,可看作“茶”之前“荼(chá)”的又一分化寫法。 [10-11] 

詳細字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書上指苦菜
《詩經·邶風·穀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毛傳:“荼,苦菜也。”
漢·王逸《九思·傷時》:“堇荼茂兮扶疏。”
荼毒
田間雜草
weed
《詩經·周頌·良耜》:“以薅荼蓼。” 孔穎達疏:“蓼是穢草,荼亦穢草。”
茅草、蘆葦之類的白花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漢書·禮樂志》:“顏如荼。”
用同“塗”。爛泥,比喻苦難
mud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艱。”
chá
名詞
“茶”的古字
宋·楊萬里《〈頤庵詩稿〉序》:“至於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勝其甘。”
shū
名詞
古時諸侯朝見天子所執的玉板
《荀子·大略》:“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 楊倞注:“荼,古舒字。玉之上圓下方者也。”
《禮記·玉藻》:“天子搢珽……諸侯荼,前詘後直。” 鄭玄注:“荼讀為舒遲之舒。”
形容詞
舒緩,從容不迫
leisurely
《周禮·考工記·弓人》:“豐肉而短,寬緩以荼,若是者,為之危弓。” 鄭玄注:“荼,古文舒假借字。”
-
神荼】(shēnshū)神話傳説中能制伏惡鬼的神,後世奉為門神
名詞
姓氏用字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3]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一】【艸部】同都切(tú)
苦荼也。從艸餘聲。
【註釋】徐鉉等注:此即今之茶字。 [5] 

説文解字注

“苦荼也”注:《釋艸》、《邶》毛傳皆雲:“荼,苦菜。”《唐風》“採苦採苦。”傳雲。“苦,苦菜。”然則苦與荼正一物也。《儀禮》:“鈃芼,牛藿,羊苦,豕薇。”《記·內則》“濡豚包苦。”亦謂之苦。《月令》《本艸》《易通卦驗》皆謂之苦菜。
“從艸,餘聲”注:同都切,五部。《詩》“荼蓼”“有女如荼”及後世“荼荈”皆用此字。籀文作𦹍。 [6] 

廣韻

同都切,平模定 ‖ 餘聲魚部(tú)
荼,苦菜。
食遮切,平麻船 ‖ 餘聲魚部(shé)
荼,《爾雅》雲:“蔈、荂,荼。”即芀也。又音徒。荂音籲。
【註釋】蔈(biāo):蘆葦花穗的別稱。荂(huā):花。荼:蘆葦之類的花穗。
宅加切,平麻定 ‖ 餘聲魚部(chá)
荼,苦菜。又音徒。 [8]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荼;部外筆畫:7
(tú)《唐韻》《正韻》並同都切,音塗。《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傳:荼,苦菜也。《大雅》:周原膴膴,菫荼如飴。《爾雅·釋草》:荼,苦菜。疏:一名荼草,一名選,一名遊冬。葉似苦苣而細,斷之白汁,花黃似菊。
又《詩·豳風》:採荼薪樗。又:予所捋荼。註:荼,萑苕也。
又《詩·鄭風》:有女如荼。箋:荼,茅秀,物之輕者,飛行無常。《周禮·地官·掌荼》註:荼,茅秀也。《前漢·禮樂志》:顔如荼,兆逐靡。應劭曰:荼,野菅白華也。師古曰:言美女顔貌如茅荼之柔也。荼者即今所謂蒹錐也。
又《書·湯誥》:弗忍荼毒。傳:荼毒,苦也。《詩·大雅》:民之貪亂,寧為荼毒。疏:荼、毒皆惡物。
又《詩·周頌》:以薅荼蓼。孫炎曰:荼亦穢草,非苦菜也。王肅曰:荼,陸穢。
又《爾雅·釋木》:檟,苦荼。註: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飮。《野客叢書》:世謂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數種,惟荼檟之荼即今之茶也。詳茶字註。
又《博雅》:荼,僭也。
又揚子《方言》:倩、荼,借也。郭註:荼,猶徒也。
又神名。《風俗通》:上古之時有神荼、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蔡邕《獨斷》:十二月歲竟,乃畫荼、壘,並懸葦索以禦兇。
(chá)又《唐韻》宅加切。《六書正譌》直加切。《正韻》鋤加切,並音𣗪。義同。
又通舒。《禮·玉藻》:諸侯荼。註:讀如舒遲之舒。《荀子·大略篇》:諸侯御荼。註:古舒字,玉之上圓下方者。《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荊荼是徵。索隱註:荼,音舒。《唐韻古音》:神荼之荼,荼毒之荼,亦並音舒。
(shé)又《集韻》時遮切,音闍。《爾雅·釋草》:蔈、荂,荼,即芀也。
(cài)又倉大切,音蔡。《博物記》:雲南郡荼首,其音為蔡茂,是兩頭鹿名也,永昌有之。
(yé)又《集韻》餘遮切,音邪。荼陵,縣名,在長沙。
又姓。《通志·氏族略》:《漢書·江都易王傳》有男子荼恬。蘇林雲:荼音琅邪之邪。
(shū)又《正韻》商居切,音書。與瑹同。
又《周禮·地官》:掌荼,徐邈讀作羊諸切,音餘。
(hù)又《集韻》後五切,音户。亦茅秀也。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荼字書寫筆順 荼字書寫筆順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o
先秦
王力系統
d
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ɑ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ag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o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
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uo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uo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uo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u
(參考資料:漢典 [9]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全濁
同都切/音徒
dʰuo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全濁
食遮切
dʑʰja
𡨀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全濁
宅加切
ȡʰa
集韻
平聲
九魚
合口呼
次清
商居切
ɕiɔ
平聲
九魚
合口呼
次濁
羊諸切
0iɔ
平聲
十一模
合口呼
全濁
同都切
do
平聲
九麻
船/常
開口呼
全濁
時遮切
dʑia
平聲
九麻
開口呼
全濁
直加切
ȡa
平聲
九麻
開口呼
次濁
餘遮切
0ia
禮部韻略

平聲





同都切

增韻

平聲





商居切


平聲





同都切


平聲





除加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合口呼

次清

tʼ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唐盧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全清
商居切
ʃy

平聲
五模


全濁
同都切
d‘u

平聲
十五麻


全濁
鋤加切
dz‘a
分韻撮要
𡍼
陽平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0-10]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325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434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1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9-160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00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82,165,168
  • 9.    荼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10-10]
  • 10.    周華僑.從“荼”到“茶”的字義演變研究[J].漢字文化,2022,(第3期):100-102
  • 11.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091-109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