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背斜向斜

鎖定
背斜是褶皺構造的向上拱起的部分。核心部位為老岩層,自核心部位向兩側(翼部)依次出露為新岩層。背斜在地貌上的表現不一定是高地,如果背斜是構造上的突起,其地形表現為山脊突起的背斜山;當褶皺形成以後,經歷了長期的風化、剝蝕,背斜軸部所在就變為地形上的背斜谷。辨別背斜應根據岩層的新老順序和對稱或重複出露等徵來確定。
向斜是褶皺構造向下彎曲拗陷的部分。核心部位為較新岩層,自核心部位向兩翼依次出露為老岩層。向斜構造在地形上多表現為谷地,也可能成為高地。 [1] 
中文名
背斜向斜
外文名
anticline and skew
構    造
褶皺構造
原    因
強烈碰撞和水平擠壓
特    點
巖性脆弱,易被侵蝕
學    科
地理

背斜向斜基本介紹

圖1背斜向斜 圖1背斜向斜
背斜是褶皺構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向斜”相對。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岩層自中心向外傾斜,核心部分是老岩層,兩翼是新岩層(這一點是其與向斜的根本區別)。如圖1中的A就是背斜。向斜也是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背斜相對。如圖1中的B就是向斜。

背斜向斜地形特點

褶皺是岩層在構造運動中所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是一種未喪失岩層連續性的塑性變形單個背斜或向斜稱為褶曲,它由核和翼兩部分組成。褶曲是組成褶皺的基本單位,兩個以上褶曲的組合叫做褶皺。在自然界中,總是一個褶曲連着另一個褶曲。由於受力強弱不同,褶曲的彎曲形態和程度也不同。褶曲的基本形式是背斜和向斜。背斜和向斜是根據地層的新老來判斷的,背斜的中間(核部)是老地層,向斜的中間是新地層。地貌一般是背斜隆起,但如果巖性有差異,背斜處的岩層易風化,向斜處的岩層難於風化,則出現相反的情況——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地形倒置。 [2] 

背斜向斜工程應用

背斜向斜背斜的工程應用

背斜常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背斜處適合建隧道。煤、石油等是由千萬年的地質演化形成的,與岩層的新老關係密切。有些含有油氣的沉積岩層,由於受到巨大壓力而發生變形,石油到背斜裏形成富集區。所以背斜構造往往是儲藏石油的“倉庫”,在石油地質學上叫“儲油構造”。由於天然氣密度最小,處在背斜構造的頂部,石油處在中間,下部則是水。背斜根據其自身地質形態可開挖隧道。背斜地形下儲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所以油田廣佈,尋找油氣資源時就是要先找這種地方。

背斜向斜向斜的工程應用

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向斜處適合建水庫。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向斜岩層蓄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彙集,下滲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

背斜向斜背斜和向斜的判別

背斜和向斜對工程地質條件有較大影響,例如鐵路隧道在背斜部位通過將會遇到地下水的襲擊,在向斜部位通過容易形成坍塌現象,同時也受地下水威脅,而在翼部通過工程地質條件相對要好些。因此,在確定了褶皺存在之後,進一步判釋背斜和向斜的標誌很多,可歸納如下幾方面:
1、根據構造地質學基本知識,兩翼岩層傾向相向或兩翼分水嶺上岩層三角面尖端相背的是向斜,兩翼岩層傾向相背或兩翼分水嶺上岩層三角面尖端相向的是背斜。
2、背斜轉折端指向樞紐傾伏的方向,即突向新的岩層,岩層一律向外傾斜,向斜轉折端指向翅起的方向,即突向老的岩層,岩層一律向內傾斜。但要注意如果是線狀褶曲,倒轉褶曲和深變質岩地區內的褶曲,其轉折端出露的範圍很小,因而在相片上不易找到它們的出露部位。
3、根據褶曲構造地貌標誌判釋向斜和背斜也是很有效的。向斜兩翼岩層所形成的單面山陡坡彼此相背,背斜則相對。
通過褶曲構造的順逆地形的判釋有助於向斜和背斜的判定。在年輕的褶曲構造上,由於侵蝕作用的時間較短,順地形佔優勢。如我國四川東部地區,這種順地形非常明顯。在較老的褶曲構造上,逆地形相對發育,出現了背斜谷和向斜山。如北京西山一帶,這種逆地形就相當普遍。
在利用褶曲構造的順逆地形作為判釋向斜和背斜的標誌時,首先應對判釋地區外力作用的強度,地貌演化的階段以及構造本身的產狀特點和軟硬岩層的組合情況等有所瞭解,這樣才能較有把握的確定順逆地形。有利於順地形保留的條件是:褶曲比較舒緩開闊,起伏小,軟弱岩層很薄,堅硬岩層較厚。有利於逆地形發育的條件是:褶曲比較緊密,起伏大,軟弱岩層較厚,堅硬岩層很薄。
4、褶曲轉折端處水系特點,也能幫助確定向、背斜構造。一般向斜多為向內收攏的,背斜多為向外散開的。如系逆地形,情況則相反,或更復雜些。
5、一般褶曲轉折端由裏面向外,岩層的出露寬度逐漸加大的是向斜。組成褶曲裏面的岩層出露寬度,大於褶曲外圍巖層出露寬度的是背斜。 [3] 
參考資料
  • 1.    吳三保 孫以年等編.地理學小辭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83頁
  • 2.    青少年萬有書系編寫組編寫.環境與自然: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01:第27頁
  • 3.    卓寶熙 馬榮斌等主編.遙感原理和工程地質判釋 (下冊):中國鐵道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