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家恩

鎖定
潘家恩,1981年生於福建寧德。文化研究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副院長,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教工黨支部書記。兼任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重慶市梁漱溟研究會副會長、《盧作孚研究》副主編、CCTV17“鄉村振興觀察員”,第九批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 [3]  [4-5] 
自2001年參與當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執行創辦人之一,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重慶區域統籌。在《Cultural Stud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紀》《開放時代》《文藝理論與批評》《人民日報》等處發表文章6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中國鄉村建設脈絡機制研究”等項目,主編《中國鄉村建設百年圖錄》(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規劃項目,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1] 
中文名
潘家恩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1年
畢業院校
香港嶺南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文化研究、鄉村建設、可持續實踐

潘家恩人物經歷

潘家恩教育背景

1999-2003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 工學學士 [2] 
2007-2009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 文化研究碩士
2009-2012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 哲學博士

潘家恩學術履歷

2018 重慶市社會科學普及專家
2017 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特聘專家
2017 《盧作孚研究》編委
20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晏陽初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5 重慶市梁漱溟研究會常務理事
2014 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
2013 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2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
2006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 

潘家恩工作履歷

2018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5-2018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2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重慶區域統籌
2009-2018 國仁城鄉(北京)科技發展中心執行董事
2004-2007 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執行創辦人之一、辦公室副主任
2003 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項目主管 [2] 

潘家恩研究領域

文化研究、鄉村建設、可持續實踐 [2] 

潘家恩招生專業

文化研究(碩士)、政治—經濟—法律(博士、碩士) [2] 

潘家恩開設課程

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鄉村與現代、大學國文 [2] 

潘家恩科研項目

2018 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研究》子課題三
2014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中國鄉村建設脈絡機制研究”
2014 主持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民國鄉村建設與當代農村社區重建比較研究”
2014 主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作為國家綜合安全基礎的鄉村治理結構與機制研究》,擔任子課題五 “國家安全與鄉村治理的歷史比較”核心成員(排名第二)
2018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重慶大學人文社科發展項目“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機制與歷史經驗研究”
2017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重慶大學人文社科發展項目“中國鄉村治理歷史經驗與創新實踐研究”
2016 主持重慶大學創新專項“城鄉視野下文化研究的思想資源與本土實踐研究
2015 主持重慶大學科技創新專項“晏陽初華西實驗區鄉村自治與組織創新研究”
2012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重點項目“中國鄉村建設運動歷史脈絡與實踐案例研究”
2010 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重點與政策研究》 [2] 

潘家恩獲獎

2017 重慶大學唐立新優秀科研獎
2015 重慶大學十佳優秀青年教師
2015 重慶大學第五屆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2009 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新鄉村建設十年人物獎”
2009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嶺南文化研究獎”
2009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最佳學術論文獎”
2008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最佳學術表現獎”
2003 中國農業大學第一屆“挑戰杯”論文創作一等獎
2002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回鄉支農調研”報告二等獎 [2] 

潘家恩論文

PAN Jiaen ZHANGZhen DU Jie,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Local Resources: Discourse and Practice in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Movement,Cultural Studies, 2017,Issue 4(London: Routledge)
PANJiaen LUO Chia-Ling WEN Tiejun,Three“centuries”: the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7,volume 18, Issue 1(London: Routledge)
PAN jiaen DU jie,Social Economy of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China Journalof Social Work,2011,volume 4, number 3 (London: Routledge)
PAN jiaen DU jie,Alternative Responses to“the Modern Dream”: TheResourc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1,volume 12,number 3(London: Routledge)
《從“三農問題”到鄉村振興戰略》,《福建日報》,2018年7月30日
《鄉土作為視野——以通識課程<鄉村與現代>教學為例》,《當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如何在大學做有意義的教育工作?》,許寶強主編,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8年
《重思鄉村建設與鄉村革命》,《開放時代》,2018年第3期
《和平紅利與資源迴流——盧作孚“北碚試驗”的啓示》,《盧作孚研究》,2018年第2期
《“讀懂”鄉村振興戰略》,《瞭望》週刊,2018年第15期
《“鐵鈎”與“豆腐”的辯證——對梁漱溟20世紀50年代思想張力的一個考察視角》,《開放時代》,2018年第2期
《近代中國在地型社會企業的探索與創新——以張謇的“大生集團”與近代南通建設為例》(第二作者),《上海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從“返鄉書寫”到“書寫返鄉”》,《人民日報》,2018年2月13日
《“看見”故鄉與面向未來的鄉土書寫》,《天涯》,2018年第1期
《文化研究的脈絡自覺與本土資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年第5期
《從“救”到“新”——中國鄉村建設多重源起》,《盧作孚研究》,2017年第2期
《艱難的迴歸——返鄉實踐者的觀察與思路》,《經濟導刊》,2017年第3期
《文化研究視野下的知識分子-農民互動——以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農民培訓實踐為例》,《人間思想》(第七輯),2017年
《城鄉困境的症候與反思》,《文藝理論與批評》,2017年第1期
《經驗在場與實踐傳統——作為文化研究議題的鄉村建設》,《文學與文化》,2016年第4期
《文化研究的中國化》,《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年第6期
《多樣的青年與建設的可能》,《天涯》,2016年第4期
《三個“百年”——中國鄉村建設的脈絡與展開》,《開放時代》,2016年第4期
《雙面的浪漫與多維的鄉愁》,《讀書》,2016年第5期
《返鄉·反向——當代鄉村建設青年的實踐與思考》,《今天》,2016年春季號
《跳出生態看生態——以中國當代鄉村建設實踐為例》,《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温鐵軍等主編,2015,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用鄉村建設留住鄉愁》,《環球時報》,2015年5月20日
《從鄉愁到鄉建》,《新華月報》,2015年第6期
《如何走近鄉土——重慶大學<鄉村與現代>教學反思》,《熱風學術》(第九輯),2015,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百年鄉村建設:脈絡梳理與現實啓示》,《盧作孚研究》,2015年第1期
《百年鄉建 一波三折》, 《讀書》,2015第4期
《真實的“偏見”與“定見”的效果——以傳媒論述中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為例》,《熱風學術》(第八輯),2015,上海人民出版社
《發展幻象的裂隙與社會化農業的興起——以北京L市民農園為例》,《青年研究》,2014年第5期
《鄉村與我們——80後實踐札記》, 《天涯》,2014年第6期
《不只建設鄉村:當代鄉村建設的內容與原則》,《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6期
《發現視野下的青年返鄉路》, 《天涯》,2014年第2期
《百年‘現代夢’在中國農村的現實處境與反應》,《農村社會學研究》(第1卷),2013年,中國農業出版社
《中國鄉村建設研究述評》,《重慶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社會經濟作為視野——以當代鄉村建設實踐為例》,《開放時代》,2012年第6期
《“作新民”的鄉土遭遇——以歷史及當代平民教育實踐為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2年第3期
《“現代夢”的別樣回聲:鄉村建設的資源與矛盾》,《開放時代》,2011年3月
《另類資源與視角 — 女性主義對鄉村建設運動的啓示》,《社會學評論》(第2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真實”的偏見——以大眾傳媒中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為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九期,2010年9月
《熟悉的陌生人——“底層”敍事中的類型化生產》,《天涯》,2010年第6期
《象牙塔與泥巴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三年培訓總結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二期,2008 年12 月
《毛驢、傳統與雪災》,《天涯》,2009年第4期
《他們與我們——<他們的911>帶給我們的啓示》,《社會學評論》(第1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新農村建設的幾個關鍵字——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實踐舉例》,香港《二十一世紀》2007年4月號(網絡版/總第61期)
《新農村建設的三個關鍵字》,《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2006: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2006
《中國當代鄉村建設的限制與突破》,《小城鎮建設》,2005年11月
《晏陽初鄉村建設思想的現實啓示》,《新農村建設理論探索》,北京出版集團, 2006
《虛心以求、貼地步行——論鄉村建設志願者心態》,《民間》,中山大學華南民間組織研究中心,2006年秋
《鄉村建設 點滴積累》,《社會學研究》,2005年2月(第二作者)
《發展的可能》,“海外中國青年論壇”中英文期刊Perspectives,第四卷第二期
《行動者的背影——南印度之行隨感》,《民間》,中山大學華南民間組織研究中心,2005年9月
《鄉村建設、殊途同歸》,《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年1月
《嶽村政變的背後》,《中國改革(農村版)》,2003年3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