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愛玲學

鎖定
《張愛玲學》是2008年麥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全之。
作    者
高全之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09月30日
頁    數
464 頁
定    價
168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9861734200

張愛玲學內容介紹

張愛玲雖已逝世13年,她的小説和文字魅力,永遠充滿迷人的吸引力,令張迷者欲罷不能。
從上個世紀末至這個新世紀,這位華文世界最傳奇的女作家,她足以永傳後世的不朽作品,
永遠不斷循環、輪迴、重複,在讀者的心目中復活過數遍。
從新發現的小説〈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説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鬱金香〉這篇小説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張愛玲小説裏少數用同情的理解來描繪男性內心思維的作品,這篇小説的自發性或創意要強得多,故事呈現男人在特殊生命情境裏何去何從的課題。
而充滿爭議性的短篇小説〈色,戒〉當然也有男人(易先生)內心思維的鋪設。
本書將嘗試討論小説的敍事者與作者之間撲朔迷離之距離,試著界定這個故事的本意──尤其牽涉到中國近代政治與戰爭,以及特殊的漢奸態度。
這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鈎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説。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裏,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温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説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裏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説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説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説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説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説與中國章回小説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説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張愛玲學作者介紹

高全之(Chuan-chih Kao)
1949年生於香港,四歲隨父母遷台,在台灣成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電腦科學碩士。美國航太工業資深電腦軟體工程師。1976年出版《當代中國小説論評》(台北幼獅)。該書略做修訂之後,1998年改名《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1997年完成《王禎和的小説世界》(台北三民)。2003年出版《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鈎沉》(台北一方),兩岸三地許多專家學者推崇該書為張愛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2008年擴充篇幅,增訂版行世(台北麥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