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showrooming

鎖定
為韓語新造詞,也稱“展廳現象”或者“展廳銷售”。
是對先在商場看好商品進行體驗,然後上網搜索最低價進行購買的現象的網絡特定稱謂,有時也指這樣的消費羣體。 隨着網絡購物的飛速發展,所謂的“展廳現象” (showrooming)也讓傳統零售商損失了千百萬美元的銷售額。
外文名
showrooming
別    名
展廳現象,展廳銷售
屬    性
新造詞
起    源
韓國

showrooming詞目來源

居住在首爾麻浦區的崔炯蘭(49歲)最近為了買一台8人用碗碟烘乾機而去了附近的商場。她在商場看好了中意產品的內部構造和實際大小後,用智能手機檢索出同類型產品,並最終在網絡購物中心買下了商品。崔女士表示“儘管商場裏可以用信用卡、積分等各種方式享受優惠,但在網上,原價20萬韓元的商品只賣到16萬6000韓元”,“只要保證網上的商品和商場的商品確實是一樣的,我就會毫無顧慮地選擇價格比較低廉的網絡購物” [1] 
先在商場看好商品,然後上網搜索最低價進行購買的“showrooming”購物族越來越多。也就是説,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將商場購物可以現場確認商品質量的優點與網上購物價格低廉的優勢結合起來進行消費。LG經濟研究院1月20日通過題為《showrooming購物族數量呈上升趨勢》的報告書指出“隨着人們對網絡購物的抗拒感下降以及利用智能手機進行價格比較的普及,showrooming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
報告書還指出,美國使用智能手機價格比較檢索服務的用户(18歲~29歲)比重從2009年的15%增長到了2011年的59%。而根據大韓工商會議所的調查結果,韓國全部消費者中有23%的人表示自己有過先在實際商場中看好商品然後在網上進行購買的經歷。責任研究員崔景雲(音)表示“接近60%的韓國手機普及率以及當前網上購物中心信用度的提高,引領了消費者們showrooming的購物潮流”,“今後不管年齡大小,只要是對價格敏感的顧客都有可能成為showrooming族”。
相反,現有的流通企業正在感到壓力。美國排名第一的電子產品流通企業“Best Buy”甚至為應對showrooming購物族而特意改變了展示商品的條形碼,但2012年的赤字規模還是達到了12億美元。在新西蘭,零售店協議會甚至主張“申請收取試穿衣服和鞋子的費用”,引來了各方的討論。崔景雲研究委員認為“showrooming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流通行業不應避開showrooming,而應接受這種變化”,“流通行業有必要擺脱線上和線下流通渠道的限制,努力提供消費者想要的產品質量和購買方法”。

showrooming現象影響

隨着網絡購物的飛速發展,所謂的“展廳現象” (showrooming)讓傳統零售商損失了千百萬美元的銷售額。這種現象是指購物者在商店裏看好商品,然後在網站上購買。情勢十分嚴峻,有些電商甚至將貴重商品上的標準條形碼換成了特製的獨家條碼,這樣顧客就不能掃描條碼,然後再上網比對。
Shop Runner是一家為零售商協調貨物運輸的企業。該公司的首席戰略官菲奧娜·迪亞斯(Fiona Dias)表示,這種趨勢“其實是一種針對亞馬遜和純粹的網絡零售商的攻擊策略。”

showrooming商家策略

2013年一些大的零售商採用了一種新手段,來應對猖獗的“展廳現象”。他們將商店變成了自家網上業務的延伸。電商們以及其他零售商紛紛加快步伐,在他們的實體售貨大樓裏增加網絡退貨中心、取貨地點、免費送貨店鋪、支付點,甚至專門為網絡銷售而設的驅車通過的客户服務中心。
“我們生活在買方市場的年代,你既可以對抗像‘展廳現象’這種正在發生的趨勢,也可以因勢利導,”美國某電商的首席執行官喬爾·安德森(Joel Anderson)説。“我們有很多資產,但是隻有當你緊隨顧客的潮流時,它們能真正發揮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