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elephant

(電影)

鎖定
《elephant》是2003年上映的由導演格斯 範 山特 (Gus Van Sant)所導演的一部電影。
外文名
elephant
導    演
格斯 範圍山特

目錄

elephant信息

簡體中文名: 大象
導演: 格斯 範 山特 (Gus Van Sant)
編劇: 格斯 範 山特 (Gus Van Sant)
主演: Alex Frost / Eric Deulen / John Robinson
上映年度: 2003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elephant劇情

美國一所普通高中普通的一日,逃課未果的John(John Robinson),在父親的逼迫下回到校園;喜歡攝影的Elias(Elias McConnell),在校園內外拍過一些人物和風景後,來到學校暗房沖洗照片;新交了女朋友的Jordan,正被與他有過關係的女孩紛紛議論着;被人冷落情緒異常低落的Michelle,來到學校圖書館幫助做工……
校園高牆之外,時常受人欺負的“患難兄弟”Eric(Eric Deulen)和Alex(Alex Frost)正在家裏午睡,他們對納粹形象和暴力遊戲非常迷戀,曾在互聯網上訂購了槍支。午睡過後,兩人進行一番簡單的策劃,身穿美軍野戰裝、手持衝鋒槍走進校園,開始大開殺戒。
《大象》得獎是在2003年的戛納上,但我直到前一陣子才看了它。當年《大象》同時獲得了金棕櫚和最佳導演獎,這在戛納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它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也是我當時沒有就着熱鬧看它的原因。
首先解釋一下名字,大象,來自一個西方的諺語。就是當大象走進卧室裏的時候,人們不是認為大象是假的,就是覺得卧室是假的。通常用來形容人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在《大象》中,的確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毫無疑問,電影中所涉及的那場校園槍擊案是一個悲劇,兩個高中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屠殺了他們的老師和同學。這是一個相當震撼或者説刺激的題材,你可以從很多種角度去處理,甚至記錄片也可以拍成邁克爾·摩爾那般強烈且主觀。但《大象》的導演格斯·範·桑特卻選擇了一種極盡平淡的方式來講這個故事,整部電影的音樂、畫面、剪輯、攝影都是如此恬淡從容,就像在電影中不時出現的舒緩的鋼琴曲一樣。燦爛的陽光、綠色的草坪、年輕的生命,所以美好的一切都終結在結尾的屠殺中。
電影的敍事是非線性的,從開始就顯得非常別緻。時間、地點、人物都是打亂的。長鏡頭很多,但不明顯,內斂和剋制的鏡頭按照打亂的順序追隨着不同的人物,比如開始時你會跟隨一個留着金色長髮的男生走過一個房間,他會碰見一對即將出去的情侶,而在另一組敍述中,鏡頭則會追隨那對情侶在同一個地方碰見那個金髮男生。線索就這樣在男生、女生、情侶、課堂、幾個女生……兇手之間轉換,看似凌亂,但你慢慢會發現這些有時重疊或者交叉事件和人物都是在逐漸接近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這個一切的終點就是屠殺開始的地方。
電影前面的部分是極盡平淡的,而導演對於結尾屠殺的處理仍舊是平淡的近乎冷漠的,無數生命在瞬間逝去——這樣一個殘酷且震撼的現實卻被導演以極其剋制的方式展現出來。前面説過,這樣一個題材是可以有很強烈的衝擊力的,尤其是結尾的屠殺,完全可以通過展現其殘酷和血腥來震撼和刺激人們的心靈,但仔細琢磨會發現導演選擇的這種近乎白描的講述方式是何等的高明。
一切的震撼來自一種落差——生命的終結和導演這種平淡的講述方式之間所形成的落差和張力。整部電影壓抑在人們心中的鬱悶一直得不到釋放,走出電影院時這種由震撼和平淡間的落差和張力所形成鬱悶會不斷撞擊觀影者的心靈,這種撞擊比單靠畫面而形成的刺激要持久和厚重。這樣,人們才會去真正反思導致這出悲劇的原因在哪裏。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