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EB病毒

鎖定
EB病毒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羣中的疾病,大部分感染者無明顯症狀,少數成人感染可表現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該病毒也與鼻咽癌、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等疾病有關,主要經口接觸傳播。據研究,EB病毒分型中,A型在全球最常見,尤其是亞洲地區。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大部分感染後能清除病毒,但有少數B細胞會潛伏並持久存在。
感染EB病毒的症狀多樣,早期可能無症狀或類似感冒的症狀,後期可能出現咽炎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傳播途徑主要是經唾液傳播,偶爾也會有血液傳播。易感人羣主要為兒童和免疫力較低者。
治療EB病毒感染主要採用對症和抗病毒治療,一旦診斷出EB病毒感染,及早治療可以取得較好預後。防治手段包括接種疫苗,以及避免與EB病毒患者或攜帶者接觸,避免共用餐具等。
EB病毒在1964年被Epstein和Barr發現,是從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的細胞培養物中發現的一種新型人類皰疹病毒。感染情況全球分佈,但在熱帶地區10歲以上人羣,血清中幾乎都有EB病毒抗體。
中醫病名
EB病毒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多發羣體
兒童,青少年,免疫力低下者
常見發病部位
口咽部,淋巴組織
常見病因
經口密切接觸傳播,偶爾通過血液傳播
常見症狀
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脾大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經口密切接觸,偶爾通過血液傳播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更昔洛韋

EB病毒具體分類

EB病毒分型較多,目前國際常用分型以EBNA2基因表達不同為依據,分為A、B兩型。
A型在全球最常見,尤其是亞洲地區,B型在非洲地區更為常見,另外有LMP1缺失型、LMP1 XhoI等分型。
在不同的感染狀態下,EB病毒表達的抗原也不同,包括增殖性感染表達的抗原和潛伏感染期表達的抗原,前者又可分為EB病毒早期抗原、EB病毒晚期抗原,後者可分為EB病毒核抗原、潛伏膜蛋白。

EB病毒流行情況

EB病毒是在1964年被Epstein和Barr發現的,是從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的細胞培養物中發現的一種新型人類皰疹病毒。EB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佈,全年均可發生,但秋末、冬初較多。西方發達國家發病高峯為青少年,我國兒童發病高峯在學齡前和學齡兒童。
熱帶地區10歲以上人羣,血清中幾乎都有EB病毒抗體。隱性感染者常常高出顯性感染者2-4倍,由於大量隱性感染者存在,感染後抗體陽性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EB病毒導致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主要侵犯兒童和青少年,性別差異不大,發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EB病毒病因

EB病毒感染患兒,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少數可出現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潛伏於體內,終生帶毒。
青春期初次感染大量EB病毒,可發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表現為發熱咽炎頸淋巴結炎、肝大、脾大等。伯基特淋巴瘤在中非、新幾內亞、南美洲等地流行,其發病與EB病毒有關,80%的患者體內抗體效價高於正常人。EB病毒也與鼻咽癌有關,但並非其唯一致病因素,患者血清的EB病毒抗體效價也高於正常人。在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中,EB病毒可誘發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EB病毒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經口密切接觸而傳播,偶可通過血液傳播。EB病毒感染後,在口咽部上皮細胞進行增殖、釋放,然後感染局部淋巴組織中的B淋巴細胞,隨着B淋巴細胞入血後可導致全身性EB病毒感染。

EB病毒傳染源

人是EB病毒的貯存宿主,病人和攜帶者都可做為傳染源。病毒在口咽部上皮內增殖,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排毒時間可持續數週至數月。EB病毒感染後的長期病毒攜帶者,可持續或間斷排毒達數年之久。

EB病毒傳播途徑

EB病毒主要通過經口密切接觸而傳播,飛沫傳播並不重要,偶可通過血液傳播
EB病毒感染後,在口咽部上皮細胞內長期存在並增殖釋放至唾液,導致唾液中含有大量EB病毒,可在接吻、共用餐具及打噴嚏等進入易感者口中進行傳播。

EB病毒易感人羣

EB病毒人羣普遍易感,但兒童、免疫力低下者發生EB病毒感染的概率更高。

EB病毒症狀

大多數人感染EB病毒後,臨牀上沒有明顯的症狀體現,少部分人感染後可表現出輕微類似於感冒的症狀,如發熱、咽痛等,還有部分人感染EB病毒後,可因不同疾病而出現不同的表現。
EB病毒在人羣中感染非常普遍,隱性感染者較多,可導致以下疾病。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潛伏期兒童9-11天,成人4-7周。可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咽頰炎、肝脾腫大、皮疹等症狀,病程2-3周,少數可延至數月,預後較好,如果沒有併發症,病死率很低,嚴重免疫缺陷的兒童、艾滋病及器官移植者病死率較高。
  • 伯基特淋巴瘤
中非、新幾內亞、南美洲等某些温熱帶地區呈地方性流行,多見於6歲左右兒童,好發部位為顏面、顎部。
  • 鼻咽癌
主要發生在東南亞、北非和北美洲北部地區。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和台灣等地高發。多發生在40歲以上人羣,晚期症狀明顯,隨着鼻咽腫物增大,可出現較多壓迫症狀,如口咽受侵可表現為吞嚥受阻、呼吸不暢;鼻腔受侵可出現鼻塞、鼻出血症狀;眼眶受侵會出現視力模糊、視力下降、眼眶脹痛等症狀。此外,鼻咽腫瘤局部繼發感染可有膿血涕、臭味、頭疼、出血發熱等症狀。
  • 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在免疫缺損患者中易發。1%-10%移植患者會發生,如惡性單克隆B淋巴細胞瘤;艾滋病患者常發生EB病毒相關淋巴瘤、舌毛狀白斑症;約50%霍奇金淋巴瘤患者EB病毒DNA檢測陽性。
  • 特殊人羣症狀
EB病毒感染導致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嬰幼兒感染常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典型症狀,青春期及成人則症狀典型。免疫缺損患者易發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EB病毒就醫

一旦發現與EB病毒感染者或攜帶者有唾液接觸,出現發熱、咽炎、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及時就醫;出現腫瘤壓迫症狀,如頭痛、腹部腫塊、吞嚥受阻、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立即就診。

EB病毒檢測方式

EB病毒的主要檢測方式包括抗原檢測、抗體檢測、核酸檢測以及病毒的分離培養,結合問診有與EB病毒患者密切接觸史,可明確診斷。
  • 金標準
抗原檢測、抗體檢測、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培養是證明EB病毒感染的“診斷依據”。
  • EB病毒抗體檢測
用免疫熒光法或免疫酶法檢測EB病毒抗體,EA-IgG和VCA-IgM效價持續升高,對鼻咽癌有輔助診斷意義。
  • EB病毒核酸及抗原檢測
用原位核酸雜交試驗或PCR法檢測標本中的EB病毒DNA,以證明是否存在EB病毒感染,也可用免疫熒光法檢測細胞中的EB病毒抗原。
  • 病毒分離培養
鑑定病毒感染的“金標準”,但分離培養較為困難且耗時較長,4周後可通過熒光抗體染色技術檢測EB病毒抗原,以作EB病毒確診。
  • 輔助檢查
體格檢查、血常規檢查、異嗜性抗體檢測可協助排查是否感染EB病毒。
  • 體格檢查
應進行全身淺表淋巴結的觸診,尤其是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程度、範圍、硬度、活動度及觸痛檢查。EB病毒感染所致的淋巴結腫大不伴有化膿、粘連、對稱的特徵。
  • 血常規檢查
進行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有輕中度增高,以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為主,佔60%~90%,異常淋巴細胞>10%或絕對值超過1X109/L,對EB病毒感染具有診斷價值。
  • 異嗜性抗體檢測
異嗜性抗體檢測主要用於輔助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在發病早期血清可出現IgM型抗體,能非特異凝集綿羊紅細胞,抗體滴度在發病3~4周內達高峯,恢復期逐漸下降消失,抗體效價≥1:224,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有診斷意義。

EB病毒鑑別診斷

鉅細胞病毒人皰疹病毒6型腺病毒風疹病毒等可引起類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臨牀表現,可以通過病原學檢查明確診斷。

EB病毒防治手段

目前EB病毒感染主要以對症治療、抗病毒治療為主,一般預後較好。EB病毒感染嚴重時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因此需要積極防治,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
  • 消毒方式
目前尚無明確的手段可直接殺滅EB病毒,EB病毒對脂溶性溶劑(如乙醚、氯仿等)敏感,不耐酸,不耐熱。可針對EB病毒感染者使用過的餐具進行高温消毒,在一定程度上對EB病毒有殺滅作用。
  • 疫苗信息
目前有2種EB病毒疫苗在臨牀試用。一種為我國研製的基因工程疫苗,另一種為國外研製的亞單位疫苗,這些疫苗的免疫保護效果目前正在觀察中。
  • 預防手段
除接種疫苗外,還可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進行EB病毒感染的預防,EB病毒主要經唾液傳播,因此,急性期病人應呼吸道隔離,且因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患者病毒血症可能持續數月,故痊癒後如欲供血,需在發病6個月後。易感人羣應避免與EB病毒攜帶者或感染者有唾液接觸;日常應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勤刷牙、勤漱口,避免與EB病毒感染者共用餐具;養成良好的餵食習慣,家人應避免對嬰兒口對口餵食,減少對嬰兒嘴唇親吻;適當鍛鍊,規律作息,增強機體抵抗力。

EB病毒治療

感染EB病毒後,病情輕重不一,可能會累及全身多個系統,因此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尤為重要,但目前尚無對EB病毒感染有明顯療效的抗病毒藥物,有研究顯示更昔洛韋等核苷類似物,體外有抑制EB病毒的作用。
EB病毒感染後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對症治療,對於急性期患者注意卧牀休息,高熱適度降温,還可對症給予鎮痛、護肝等治療,症狀嚴重者慎用短期糖皮質激素,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時應控制腦水腫,防治驚厥脾大者恢復期應避免劇烈活動或運動,以防脾破裂,有呼吸道症狀時用鎮咳祛痰藥,對於由於深部上呼吸道炎症導致完全呼吸道梗阻時,宜行氣管插管進行治療。
人感染EB病毒後,在急性期大多能自愈,此外,經過積極對症治療,一般可達到臨牀治癒,預後較好,一般復發幾率小。
如果患者症狀好轉,行血常規檢查發現白細胞計數正常,抗原與核酸檢測發現病毒滴度正常,則證明已達到臨牀治癒,但體內EB病毒可依然存在,長期潛伏在體內,只要不出現症狀,無需再複診。
參考來源: [1-14] 
參考資料
  • 1.    黃紅蘭,石金舟主編.醫學微生物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1):304-306.
  • 2.    李凡,徐志凱主編.醫學微生物學(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292-294.
  • 3.    徐莉著.臨牀微生物學檢驗技術[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9):357-360.
  • 4.    張文宏主編.醫師考核培訓規範教程感染科分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7):77-79.
  • 5.    胡敬寶等編著.肝病臨牀診斷與治療[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5):315.
  • 6.    魏紅著.臨牀微生物與免疫檢驗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3):144-145.
  • 7.    劉峯編著.現代兒科疾病診療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3):157-159.
  • 8.    李鑫,王新華,孫振昌主編.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05):342-343.
  • 9.    李雲霞主編.常見惡性腫瘤臨牀診治思維[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5):36-37.
  • 10.    郝德華著.兒科常見病診療[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3):246.
  • 11.    夏惠,管俊昌主編.病原生物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08):243-245.
  • 12.    李國華主編.小兒內科學高級醫師進階[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6(01):473-475.
  • 13.    熱汗古麗·吾布力.探討更昔洛韋治療小兒EB病毒感染的臨牀效果[J].心血管外科雜誌(電子版),2019,8(04):111.
  • 14.    李玲著.兒科主治醫師資格考試考點速記第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09):49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