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dmp

(經濟學模型)

鎖定
dmp是一種經濟學模型,是莫滕森(Mortensen)和皮薩里季斯在經濟現象解釋的基礎理論上進一步拓展這個搜尋理論,並應用到勞動市場提出的。
外文名
dmp
提出者
莫滕森、皮薩里季斯
根據傳統理論,勞動市場理應自行運作,讓求職者找到職缺。但事實並非如此,原因是在求職過程中,勞資雙方均需付出時間及資源尋找適合對象;即使雙方“情投意合”,亦可能因工資談不攏而無法僱用,導致勞動市場上一方面有大量職位空缺,另一方面卻有很多人失業。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戴蒙德(Diamond),於1971年首次就上述經濟現象解釋提出基礎理論。他發現,即使是些微的搜尋成本,都會造成與傳統“競爭平衡”模式完全不同的配對結果。莫滕森(Mortensen)和皮薩里季斯(Pissarides)進一步拓展這個搜尋理論,並應用到勞動市場,提出著名的“DMP模型”(Diamond-Mortensen-Pissarides Model)。
時至今日,DMP模型已成為人們理解“規章制度和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職位空缺和工資”的常用工具。搜尋和配對理論更提出一個重要結論:失業救濟金越豐厚,失業率自然越高,求職所花時間亦會更長。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10年10月11日宣佈,將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戴爾·默藤森和英國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迪薩里迪斯,以表彰三人對“存在搜尋摩擦的市場”的分析在勞動經濟學領域的奠基性貢獻。
DMP模型匹配函數:H=h(ul,vl)
失業工人找到工作的速率α=h(ul,vl)/ul=h(1,v/u)=α(θ)
勞動力市場緊缺程度(Labor Market Tightness)θ=v/u
廠商以速率q填補空缺,q=h(ul,vl)/vl=h(u/v,1) (q也是關於θ的函數)
工人就業到失業的流入量:Φ(1-u)L (Φ為工作毀滅速率,是外生變量)
工人失業到就業的流入量:α(θ)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