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Cassiopeia(天文仙后座)一般指仙后座(北天拱极星座之一)
- 赤 经
- 1时 [8]
- 赤 纬
- +63° [8]
- 天体名称
- 仙后座
- 拉丁学名
- Cassiopeia
- 拉丁缩写
- Cas
- 象征物
- 王后卡西奥佩娅
- 星座面积
- 598 平方度
- 面积排名
- 第25位
- 亮星数目
- 4
- 最亮星
- 王良四(仙后座α/Schedar)
- 最佳观测时间
- 11月
- 最佳观测纬度
- +90°N到20°S之间
- 完全可见区域
- 90°N-12°S
- 最亮星视星等
- 2.24 等
基本信息
播报编辑
仙后座是一个可与北斗星媲美的星座,其中可以用肉眼看清妹阿拔的星星至少有一百多颗,但特别明亮的只有六七颗。其中有3颗二等星和2颗三等星构成一个明显的英文大写字母"W壳朽夜微嚷"的形状,订炼连开口朝向北极星,这是识别仙后座最主要的标志。仙后府提座也可以这样寻找:把北斗七星兰脚的"天枢充趋殃"和北极星的连线向南延伸约相等的长度,即可耻习海朽到达银河”岸边“的仙后座。
观测特点
播报编辑
向北延长秋季四边形的飞马座γ星和仙女座α星,有一颗明亮的二等星,这就是仙后座β星(沿着这条线再向北就可以看到北极星了)。仙后座中最亮的β、α、γ、δ和ε五颗星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M”或“W”的形状,这是仙后座最显著的标志。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仙后座γ(中文:策),它是一颗蓝巨星,亮度随着恒星气体层的膨胀而变化。仙后座也有几个著名的星团,如M52和NGC 457两个疏散星团。
仙后座的“W”与北斗七星隔北极星遥遥相对, 所以当秋季仙后座升到天顶的时候,北斗正在天空最低处,这时在我国南方甚至都看不见它了。没有北斗,我们可以连接δ星和ε与γ星的中点,向北延伸,就能找到北极星了。
星座主要星体
播报编辑
拜耳命名法 | 弗兰斯蒂德命名法 | 其他名称 | 中国星官 | 视星等 | 备注 |
---|---|---|---|---|---|
仙后座α | 仙后座18 | Schedar | 王良四 | 2.24 等 | 仙后座最亮星 |
仙后座β | 仙后座11 | Caph | 王良一 | ---- | 盾牌座δ型变星;仙后座第二亮星 |
仙后座γ | 仙后座27 | Navi | 策 | ---- | 仙后座γ型变星的原型,视星等最亮时可达1.6;仙后座第三亮星 |
仙后座δ | 仙后座37 | Ruchbah | 阁道三 | ---- | 食双星;仙后座第四亮星 |
仙后座ε | 仙后座45 | Segin | 阁道二 | 3.35 等 | 仙后座第五亮星 |
仙后座ζ | 仙后座17 | Foo Loo | 附路 | 3.69 等 | ---- |
仙后座η | 仙后座24 | Achird | 王良三 | ---- | 联星;猎犬座RS型变星 |
仙后座θ | 仙后座33 | Marfak | 阁道四 | 4.34 等 | ---- |
仙后座ι | ---- | ---- | 阁道一 | ---- | 猎犬座α2型变星 |
仙后座κ | 仙后座15 | ---- | 王良二 | ---- | 天鹅座α型变星 |
仙后座λ | 仙后座14 | ---- | 王良五 | 4.74 等 | ---- |
仙后座μ | 仙后座30 | Marfak | ---- | 5.17 等 | 近距离恒星;联星 |
仙后座ν | 仙后座25 | ---- | 阁道五 | 4.90 等 | ---- |
仙后座ξ | 仙后座19 | ---- | 阁道增二 | 4.80 等 | ---- |
仙后座ο | 仙后座22 | ---- | 阁道六 | ---- | 三合星;仙后座γ型变星 |
仙后座π | 仙后座20 | ---- | 阁道增一 | 4.95 等 | ---- |
上表参考资料: [5]
主要恒星
- 王良一(仙后座β),又称Caph,意为“手”,是一颗白色的恒星,视星等2.3,距离地球54光年。16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 Al Tizini 把这颗星命名为 Al Sanam al Nakah,意为“骆驼的驼峰”。
- 阁道二(仙后座ε)是一颗蓝白色的恒星,视星等3.3,距离地球442光年。 [7]
深空天体
M52 - 疏散星团,双筒望远镜可见,面积为满月的三分之一
M103 - 距离地球最远的疏散星团之一
NGC 457 - 疏散星团
- IC天体:
超新星遗迹
播报编辑
仙后座A
仙后座A(Cas A)是在仙后座的超新星遗迹(SNR,supernova remnant)和最亮的太阳系外无线电波源,它在天空中的频率高于1GHz。这颗超新星在银河系内,距离地球大约11,000光年(3.4千秒差距)。来自超新星残存下来的物质膨胀形成的云气,从地球的位置观察,大小约为10光年(3秒差距)。在业余天文学的领域,以口径234mm(9.25英寸)的望远镜配上适当的滤镜,已经可以在可见光的波长下观察到。
估计这颗恒星爆炸产生的光,大约在300年前首度抵达地球,但是没有任何关于超新星的历史记录记载了这个残骸的存在。由于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地区而言,仙后座是个终年可见的拱极星座,所以这可能归咎于星际尘埃的吸收,让可见光在抵达地球之前被吸收。然而,约翰·佛兰斯蒂德在制作星表时,在1680年8月6日曾纪录仙后座3(英语:3 Cassiopeiae)是一颗6等的暗星。这样的观点倾向于解释原恒星是异常大质量的,并且在爆炸之前已经抛出了许多外层的物质。这些外层会掩蔽原恒星在大爆炸时,来自恒星内部坍塌时释放出来的可见光。
仙后座A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独立天文电波来源。它于1948年被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马丁·赖尔和法兰西斯·格雷厄姆·史密斯使用长迈克尔逊干涉仪(英语:Long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发现。它的光学对应体最早于1950年被确认。 [6]
仙后座B
1572的11月11日,也就是明朝的时候,在仙后座突然出现了一颗在白天都可以看到的新星。这颗星出现三周后,开始慢慢变暗, 直到17个月后的1574年3月,它才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种突然出现“亮星”的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超新星爆发”)。但是在380年后,在这个位置上发现了有无线波辐射,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射电源,被称为仙后座B射电源,它是超新星爆发后的残余。 [4]
星座神话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