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YBA

鎖定
YBA是“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的縮寫。20世紀80—90年代,英國出現了一羣引人注目的年輕藝術家,其中包括達明·赫斯特、翠西·艾敏和克里斯·奧菲利。他們的作品以標新立異、令人震撼的創作風格、精明的宣傳策略和商業頭腦著稱,代表着前衞藝術與新媒體時代結合的新趨勢 [1] 
中文名
英國青年藝術家
外文名
YBA
別    名
Young British Artists
成立時間
1988年

YBA概念簡述

英國青年藝術家 (YBA) 是一個關係鬆散的藝術團體,於20世紀80末成立於倫敦,並舉辦了20世紀末最令人震驚的兩個展覽:1988年的“冰凍”展和1997年的“感性”展。團體在90年代迎來了全盛時期,以企業家式精神、震驚式策略和舉辦狂野派對的行為而聞名,這也使得他們贏得了市場青睞,以達明·赫斯特為代表的一些藝術家現在仍位居世界最富有藝術家之列。YBA藝術家的創作主題,缺少藝術技巧的作品形式都被理論家們認為是“後現代的”,但其藝術卻遭到媒體的廣泛批評。 [2] 

YBA歷史溯源

YBA背景

20世紀80年代,英國經濟經歷了50年來歷時最長的滑坡。經濟蕭條和撒切爾政府的極右政策首先打擊的是文化藝術這種不能給社會帶來直接利益的領域。不過,藝術體制早有準備,許多藝術學院率先行動,主動採取擴大招生、大力改革教育等方式,應付學校教育經費不足的困境,減輕年輕人的壓力。其中被稱為“YBA的搖籃”的倫敦大學金史密斯藝術學院就以激進的教育方式著稱。在喬·湯普森(Jon Thompson)和麥克·克萊格·馬丁(Michael Craig-Martin)兩位老“前衞”藝術家的帶領下,相關藝術家放棄了所有流行的風格,並率先打破了傳統的繪畫、雕塑和攝影等學科之間的界限。 [3] 

YBA開端

達明·赫斯特 達明·赫斯特
YBA的藝術活動發端於1988年的“冰凍”展,展覽由團體的領軍人物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組織。當時,他還是金史密斯藝術學院的學生,展覽展出了他和其同學——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安格斯·費爾赫斯特(Angus Fairhurst)和邁克爾·蘭迪(Michael Landy)等人的作品。
YBA 標誌着藝術界風向的轉變。1992年,藝術家和藝術史家邁克爾·科里斯(Michael Corris)在《藝術論壇》雜誌上首次用“英國青年藝術家”一詞來描述赫斯特和他的同齡人的作品。1996年,首字母縮寫“YBA”首次出現在《藝術月刊》雜誌上。
這是個對團體的發展頗有助益的標籤,它成了這個藝術“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藝術家可以把它當作簡單直接的營銷工具。總體而言,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藝術趕上了這股酷炫時尚的潮流。YBA 敢作敢為的態度眾所周知,而“冰凍”展則展示了藝術家們商業精英的潛質。此外,1988年,赫斯特在諾丁山出資開設了和其作品主題相關的“藥店餐廳”,翠西·艾敏和薩拉·盧卡斯則在倫敦東區開設了“商店”(The Shop),以宣傳和售賣他們的作品。 [4-5] 

YBA高潮:收藏家的推動

查爾斯·薩奇 查爾斯·薩奇
1985年,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和夫人在倫敦北部開設了薩奇畫廊,收藏並展示美國和歐洲名家的作品。那時的薩奇畫廊是英國唯一一家以當代藝術為主的畫廊。1988年,薩奇參觀了“冰凍”展後,陸續出手購得了展覽藝術家的不少作品。1990年,他便買下了達明·赫斯特頗受爭議的以一顆被割下的牛頭、蒼 蠅、蠅卵以及滅蠅器組成的作品《千年》。
除此之外,在1992—1995年,薩奇畫廊舉辦了多次以“英國青年藝術家”為主題的羣展,這從客觀上確立了“YBAs”的稱謂。直到2004年,薩奇都是YBAs的經濟後盾以及最大的支持者;但真正使YBA掀起全球風暴的還是薩奇一手籌劃的“感性”展。
1997年,薩奇首在倫敦皇家美術學院舉辦收藏展“感性:薩奇收藏的英國青年藝術家作品”,展覽每天都會吸引3000名左右的參觀者。兩年後,展覽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展出,由於展覽中YBA的作品衝破了宗教和道德的底線,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和轟動,同時媒體的大肆渲染讓YBA聲名遠播。

YBA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作品
作品闡釋
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英國藝術家,YBA領軍人物。
《在活人心中物理死亡是不可能的》,1991 《在活人心中物理死亡是不可能的》,1991
這件作品以在自然博物館陳列的方式展出了一條浸在福爾馬林液中、如生前一樣兇猛的老虎鯊。觀眾一方面被鯊魚流線型的美感所吸引,一方面又被死亡的恐怖主題所震撼。赫斯特借用了現代主義高峯期極少主義的形式語言、達達主義的批評傳統和後現代社會商業櫥窗吸引人眼球的展示方式,諷喻了物質主義對人性本能的威脅。 [6] 
翠西·艾敏(Tracy Emin,1963—),英國藝術家。
《我的牀》,1998 《我的牀》,1998
《我的牀》給人提供的不過是藝術家物理生存的證明。這張牀上有她睡過的痕跡:緊身衣、空水瓶、污點……各種原封不動的、屬於個人隱私的痕跡。這是藝術家生活經歷的展示,她的情感完全隱藏在物質痕跡之中。藝術家所強調的是看得見、摸得着的現實經驗,而不是某些模糊的“觀念主義”,觀眾對這樣的作品完全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也是英國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最重要的特色:以經驗主義的實驗反對後現代主義空洞的觀念和教條。 [3] 
馬克·奎恩(Marc Quinn,1964—),英國雕塑家。
《艾莉森·拉珀爾懷孕像》,2005 《艾莉森·拉珀爾懷孕像》,2005
艾莉森·拉珀爾是一位高度殘疾的英國女藝術家,馬克·奎恩以古典的英雄紀念碑形式塑造了她懷孕的形象,用這種方式挑戰了所謂“英雄”與“完美”的概念,而英雄和完美這種高不可攀的標準本身就有可能是對身體殘疾以及其他“不夠完美”、“不夠崇高”的社會邊緣羣體的粗暴對待。 [7] 
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 1968—),英國畫家。
《聖母瑪利亞》,1996 《聖母瑪利亞》,1996
作品表達了異教徒對於人們先入為主的思想的輕視:披着藍色外衣的非洲黑人聖母瑪麗亞,被從黑幫電影圖片和色情雜誌中剪下的女性生殖器圖片以及象糞所包圍。當這幅畫在展出時,一位被這幅畫激怒了老基督徒作品潑了白油漆。此外,作品還惹怒了紐約市長魯道夫·朱利亞尼(Rudolph Giuliani),他拒絕兑現對布魯克林美術館每月的財政補貼,並且威脅説,如果不結束展覽,他們將會被驅逐。最終美術館將此事訴諸法庭,市長才做出讓步。 [8] 
蕾切爾·懷特瑞德(Rachel Whiteread,1963—),英國雕塑家。
《軀幹》,1991 《軀幹》,1991
《軀幹》是對一個暖水袋內部空間的固化,它的顏色也是與其“母體”一致的肉色。與此同時,它又與人體軀幹的形態不謀而合。這沒有肢體和頭部的軀幹,讓人聯想起時常是殘缺的古典雕塑。但顯而易見地,不管是在形態和觀念上,懷特瑞德的作品又與之相去甚遠。藝術家似乎是要通過這種形式,對傳統的雕塑主題和方式做出挑戰。 [9] 

YBA影響與評價

YBA為英國藝術家提供了另一種職業發展道路:之前,藝術家們往往需要花費多年創作作品,再多次參加小型羣展,才能逐漸積累名氣。然而,YBA藝術家們年少成名,他們一出大學校門便名利雙收。
時間推移至21世紀20年代,YBA藝術家仍然在創作受歡迎的作品,作品也仍舊可以在拍賣會上拍出高價。其創作方式和剛成名時大同小異,並被很多其他藝術家所效仿。但有趣的是,許多YBA藝術家已經在他們曾經遠離的藝術機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翠西·艾敏、蓋瑞·休姆(Gary Hume)和邁克爾·蘭迪被選為倫敦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克里斯·奧菲利、雷切爾·懷特里德和赫斯特都獲得了特納獎,艾敏等其他人也獲得了提名。這表明藝術界已承認YBAd額影響力,並將 YBA 視為英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