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VSD

(品牌)

鎖定
VSD隸屬於武漢維斯第醫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技術品牌 [1] 創造性引入AO的跟台術來實施VSD在臨牀中的立體化宣傳教育 [2] 
中文名
VSD [1] 
所屬公司
武漢維斯第醫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註冊號
4704402 [1] 
國際分類
10 [1] 

VSD品牌簡介

VSD 是一種設計思維獨特,對傳統外科引流作出重大改進的新型引流技術。使用醫用泡沫( VSD 材料)將引流管包裹,使泡沫材料成為引流管和被引流腔隙或創面之間的中介,使塊狀引出物和鄰近被引流區的組織、器官等無法進入或接觸引流管,但同時醫用泡沫材料本身也是通暢引流的障礙,所以要求泡沫材料要有良好的透水性,也不阻礙液體和小顆粒通過,同時要求高負壓吸引。為保證被引流區有是夠的負壓,也為了保證流效果,必須將被引流區封閉起來,隔絕被引流區與外界的通道,加快創面癒合 [2] 
為了更好的將VSD技術服務社會,武漢維斯第公司做到了五項合一即:技術名稱、公司名稱、產品名稱、商標名稱、註冊證名稱都叫 VSD。英文版 VSD 和中文版維斯第,都是武漢維斯第公司註冊商標,並獲 SFDA 認證。武漢維斯第公司宋九宏先生親自編寫了關於VSD 技術的第一部宣傳片和第一部 VSD 手術標準操作教學視頻,制定了術中標準化操作流程 [2] 

VSD品牌服務

VSD醫用泡沫材料組織相容性好,材料抗拉強度高,孔隙互通,肉芽不易長入,移除時無牽拉出血及疼痛,負壓下材料形變小,操作簡單,具備廣泛的應用範圍 [2] 
1、清創:體表清創,堅持 4C 原則。腔內清創,堅持適度原則,引流關鍵是保證被引流區的徹底開放 [2]  ,部分病情(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高效引流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清創 [2]  。避免活動性出血及裸露血管、神經被壓迫,被引流區不與生理通道相通 [2] 
2、清潔創周皮膚:保持創周皮膚清潔避免大分子異物殘留 [2]  ,以酒精+生理鹽水處理,清除深厚角質層 [2] 
3、設計放置 VSD 材料:材料可進行任意裁剪、寬度,長度依據被引流區實際而定 [2]  ,腔內材料應取最短途徑引出;材料引出體表後保留1cm [2]  。材料覆蓋後將材料與創緣適度固定,便於貼膜 [2]  ,材料裁剪的的面積應與創面面積保持一致 [2] 
4、連接負壓源:負壓源壓力穩定、可控。除常規中心負壓,還應備有專用移動負設備 [2] 
5、常規密封:貼膜前應保持創周皮膚清潔、乾燥。貼膜過程中應避免擠壓材料,避免材料內醇化水溢出影響貼膜粘性 [2]  ,系膜法、對貼法,貼膜不易過緊,預防皮膚張力性水泡 [2] 
6、調節負壓源,根據病情調節負壓值 [2]  ,可參考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專題座談會專家意見《中華顯微外科雜誌》 [2]  [7] 

VSD技術原理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以下簡稱 VSD,指用醫用泡沫材料包裹多側孔引流管,再利用具有生物閥功能的半透性粘貼薄膜 [2] 
封閉被引流區,使之與外界隔絕,接通高負壓源(負壓瓶或吸引器等),形成一個全方位引流系統 [2] 

VSD品牌技術

高分子材料、負壓源,生物半透膜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作用機制 [2] 
負壓:可控制的全方位負壓作用,為主動引流提供了動力;負壓可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刺激組織新生。
封閉:阻止了外部微生物進入創面,避免交叉感染;保證了創面內和皮膚的水蒸氣正常透出,將開放創面變為閉合創面。
引流:引流去除了細菌培養基和創傷後受損組織產生的毒性分解產物,減少機體組織對毒性產物的重吸收 [2] 

VSD發展歷史

1992年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誕生 [2]  [6] 
1995年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裘華德教授首次將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應用於腹部 [3] 
2006年VSD技術自主國產研發 [2]  ,武漢維斯第公司研發出具自主產權的VSD產品 [2] 
2008年VSD技術入選衞生部“十年百項”推廣計劃 [4] 
2011年5月負壓引流專用吸引機上市。
2012年十年百項 VSD技術推廣成果彙報-人民大會堂 [5] 
2015年9月武漢維斯第便攜式負壓吸引機(維斯暢)上市。
2017 年武漢維斯第公司首款負壓封閉引流複合材料(PVA+PU)SD 型正式上市。
2018年8月醫用真空負壓機(維斯拓)上市 [2] 
2020 年 9 月武漢維斯第公司 VAC-PU 材料上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