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VFTS 682

鎖定
在我們的伴星系中,最近發現了一顆孤獨但極為明亮的恆星——比太陽亮300萬倍。以前,類似的藍超巨星都位於星團中,但這次卻是孤獨的燈塔。這顆恆星的起源由此成謎:它是單獨形成的還是從星團中踢出來的?無論哪一種,都對恆星形成理論構成了挑戰。
中文名
VFTS 682
外文名
VFTS 682
類    別
年輕、明亮而熾熱的恆星
質    量
150太陽質量
光    度
300萬太陽光度
位    置
大麥哲倫星系的沃爾夫-拉葉星R136東北約90光年(29秒差距

目錄

VFTS 682簡介

VFTS 682是一顆位於大麥哲倫星系沃爾夫-拉葉星。恆星發出的紅光和紅外線能夠透過塵埃,但短波長的藍綠光被大量吸收和散射,結果恆星顯得很紅,雖然實際上它是藍白色的,它位於著名的蜘蛛星雲附近,距離超星團R136東北約90光年(29秒差距)。VFTS 682是一個孤立的恆星,而不像之前發現類似的超級恆星一樣是位於星團的中心。

VFTS 682特徵

VFTS 682雖然位於本星系團最活躍的恆星形成區中,但之前只是被認為只是一顆年輕、明亮而熾熱的恆星,並沒有受到太多注意,在斯皮策巡天中曾被分類為YSO(Young Stellar Object,年輕恆星)。但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利用甚大望遠鏡對它的研究並在2011年5月在《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發表論文指出,VFTS 682發射出的能量被星際塵埃所阻擋,只有波長較長的紅光和紅外光穿透塵埃到達地球,而波長較短的藍綠光則大部分被吸收或散射。因此雖然它看起來是紅色,其實卻是非常明亮的藍白色恆星,亮度可能是太陽的300萬倍,是目前已知亮度最大的恆星之一。現在科學家認為它是一顆沃爾夫-拉葉星,由以質量超過150個太陽質量、光度可達到百萬太陽光度、以顯著的星風和質量損失為特徵的高光度藍變星演化而來。
VFTS 682是一顆非常炙熱的恆星,表面温度達到5萬攝氏度(相比之下太陽的表面温度為5500攝氏度)。這種特徵的恆星生命很短,大約只有幾百萬年。VFTS 682死亡時可能不會像普通大質量恆星那樣以一般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其短暫的一生,而是演化成超超新星,核心直接塌縮成黑洞,併產生宇宙中最明亮的伽馬射線暴

VFTS 682起源

在之前,類似的超級恆星都是在星團中發現,而VFTS 682卻是一顆孤立的恆星,它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謎。科學家對此提出兩個假説。一是在VFTS 682就是在目前的位置形成的;二是VFTS 682形成於鄰近的大質量星團(如距離它90光年、含有多顆類似超級恆星的超星團R136),因為某種原因而從星團中逃逸出來。
但無論是以上哪種可能,都將會對現有天文知識的顛覆。如果它是在目前位置形成,這就意味在不是很緻密的環境也可能形成超大質量的恆星,而非之前認為的需要在緻密的星際雲中才能出現。如果它是大質量星團中逃逸出來,則意味着這顆恆星是目前發現最大質量的逃逸恆星。現在天文學家儘管已經發現了逃逸恆星,但它們的質量都明顯比VFTS 682小。

VFTS 682觀測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注1),使用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遠鏡(VLT),仔細研究了銀河系的伴星系——大麥哲倫星系(LMC)中的恆星VFTS 682(注2)。VLT的多目標高分辨率光譜儀(FLAMES)的分析表明,它的質量達到150個太陽。如此大質量的恆星以前僅在擁擠的超級星團中心發現過,但VFTS 682是孤懸的。
本研究首席作者、英國北愛爾蘭阿爾馬天文台的博士生Joachim Bestenlehner 説明道:“我們極為驚訝地發現:這顆超大質量恆星是孤立的,竟然沒在富含恆星的星團中。它的起源由此成謎。”
VFTS 682 VFTS 682
在前期對LMC的蜘蛛星雲附近最亮恆星的巡天中,發現並標記了該恆星。它位於一個巨大的塵埃氣體雲中,是本星系羣(注3)中最活躍的恆星誕生區。乍一看,VFTS 682是顆普通的熾熱、明亮的年輕恆星,並不引人注目。但使用VLT的新研究顯示,它的大部分輻射被塵埃雲吸收和散射了——它實際上比預期的亮得多,屬於最亮的恆星。

VFTS 682發現

團隊成員、西班牙天體生物學研究中心(CAB)的Paco Najarro 補充道:“新研究顯示,VFTS 682簡直就是R 136星團中心那些巨無霸的雙胞胎。”[CAB隸屬於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和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研究所(INTA)]
VFTS 682 VFTS 682
VFTS 682是否形成於星團中然後被踢出了?類似的“逃逸星”我們也見過,但質量都小得多。如此巨無霸恆星如何通過引力彈弓效應踢出來,是很有趣的事情。團隊另一成員Jorick Vink補充道:“在超級星團中形成最大、最亮的恆星很容易;但要單獨形成就極難(雖然‘理論上’是可能的)。因此VFTS 682就成了神秘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