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UGM-27C彈道導彈

鎖定
UGM-27C彈道導彈(綽號:Polaris A3,譯文:北極星 A3,代號:UGM-27C),是美國潛對地中遠程彈道導彈。
UGM-27C彈道導彈是UGM-27B(北極星 A2)的後繼型,1962年8月7日首次研製飛行試驗,在7次飛行試驗後才取得成功,1963年10月26日裝備在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SSBN619“安德魯·傑克遜”號上進行了首次水下潛艇發射,1964年9月28日裝備在SSBN626艇上開始作戰巡航。 [1] 
中文名
UGM-27C彈道導彈
外文名
UGM-27C ballistic missile [2] 
前型/級
UGM-27B彈道導彈 [1] 
次型/級
UGM-73彈道導彈 [1] 
研製單位
洛克希德導彈與空間公司 [3] 
研製時間
1960年-1963年 [2] 
服役時間
1964年9月28日 [1] 
定型時間
1963年10月26日 [1] 
國    家
美國
導彈類型
潛射中遠程彈道導彈 [3] 

UGM-27C彈道導彈發展沿革

UGM-27C彈道導彈研製背景

1960年美國決定發展4600千米射程的“北極星A-3”導彈,以提高海基戰略導彈武器系統的突擊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總的研製前提是在總體尺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使射程增至4600千米。這就要求儘可能採用先進的設計和工藝,最大限度地減輕結重量和提高性能。 [2-3] 
1960年9月初始研製,1962年8月起共進行了169次飛行試驗,成功率達76.5%。1964年9月服役,至1982年2月先後在28艘核潛艇(5艘華盛頓級核潛艇,5艘艾倫級和18艘拉菲特級)上裝備共448枚,每艇16枚。還有64枚A-3導彈銷售給英國(英國自制核彈頭),供裝備4艘英國北極星導彈核潛艇。彈頭採用三個集束式多彈頭,每個子彈重160公斤,核當量為20萬噸。核潛艇水下30米垂直髮射,利用燃氣-蒸汽或壓縮空氣將導彈從發射筒中彈出水面,第一級發動機在離水面25米處點燃。 [2] 

UGM-27C彈道導彈建造沿革

A-3導彈於1960年9月開始研製,主承包商是洛克希德導彈與空間公司。1962年8月進行首次研製性飛行試驗,1964年9月至1982年2月服役,先後裝備5艘598級(“華盛頓”級)、5艘608級(“艾倫”級)和18艘616級(“拉菲特”級)導彈核潛艇,每艘潛艇裝備16枚A-3導彈。此外,還裝備4艘英國核潛艇共64枚。每枚“北極星A-3”導彈的價格是198萬美元(1964年美元值),每艘潛艇的造價為0.97至1.6億美元。 [1] 
北極星-3導彈藉由利用可用空間、較輕的結構和更佳的推進器使得導彈的射程增加了60%。這型導彈服役至1964年為新的海神導彈所汰換,只有英國皇家海軍4艘果斷級潛艇繼續使用本款導彈。

UGM-27C彈道導彈技術特點

北極星A-3導彈較輕的結構,更佳的推進器,導彈的射程增加 [3] A-3導彈總的研製前提是在總體尺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使射程增至4600千米。這就要求儘可能採用先進的設計和工藝,最大限度地減輕結構重量和提高性能。由彈體、推進、制導與飛行控制,推力向量控制,再入等分系統組成。採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使用MK-2型慣性制導系統。採用三個集束式多彈頭,與單彈頭相比,具有較高的突防能力,在攻擊相同的面積目標時,毀傷能力也很大。燃氣—蒸汽或壓縮空氣彈射系統將導彈從發射筒中推出,導彈以45米每秒的出口速度衝出海面,在離水面約25米的高度點燃第一級發動機。 [1] 
“北極星A-3”導彈。該彈1964年服役,是“北極星A-2”的改進型,先後在28艘核潛艇上裝備了448枚。“北極星A-3”的最大特點是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在總體尺寸變化不大的條件下,使射程增大到4600公里。其次是採用了具有3個子彈頭的集速式多彈頭(集數炸彈),每個子彈頭核當量20萬噸。該彈服役至1971年為新的具有分導式多彈頭的“海神”導彈所取代。“北極星A-3”除裝備美國海軍外,英國皇家海軍的4艘“果敢”級核潛艇也各裝備16枚洛克希德“北極星A-3”導彈,每枚導彈裝有英國自制的3個彈頭,稱為“北極星”A-3TK導彈。同時,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英國皇家海軍還開展了“雪佛蘭計劃”,利用許多自身的高科技產品對“北極星”導彈進行改進,如彈頭、誘餌、輔助穿透裝置與導引系統等,使得該型導彈的使用壽命得以延長至20世紀末。隨着“前衞”級核潛艇和“三叉戟”2(D5)型武器系統的服役,“北極星A-3”導彈在英國逐步退出了現役。 [1] 

UGM-27C彈道導彈性能數據

彈長9.86米
彈重229千克 [3] 
直徑1.37米
發射質量16.2噸
射程4630千米
3個20萬噸TNT當量分導彈頭
命中精度600米 [1]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