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下絲絨樂隊

鎖定
地下絲絨樂隊(The Velvet Underground)是1965年在美國紐約正式成立的美國搖滾樂隊。樂隊成員先後包括盧·裏德(Lou Reed)、約翰·凱爾(John Cale)、道格·尤爾(Doug Yule)、Sterling MorrisonAngus MacLiseMaureen Tucker、Walter Powers、Willie Alexander等 [1] 
1967年,地下絲絨樂隊與Nico合作的樂隊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發行 [7]  。1968年,樂隊發行了第二張專輯《White Light / White Heat》 [10]  。1969年,樂隊發行了的同名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12]  。1970年,樂隊的第四張專輯《Loaded》發行 [10] 
1996年,地下絲絨樂隊入選“搖滾名人堂” [23]  ;2017年,地下絲絨樂隊獲得第59屆格萊美獎終身成就獎 [22] 
中文名
地下絲絨樂隊
外文名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組合成員
盧·裏德
John Cale
道格·尤爾
組合成員
Sterling Morrison
Angus MacLise 展開
組合成員
Sterling Morrison
Angus MacLise
Maureen Tucker
Walter Powers
Willie Alexander 收起
成立時間
1965年
代表作品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解散時間
1973年 [15] 

地下絲絨樂隊早年經歷

盧·裏德和約翰·凱爾 盧·裏德和約翰·凱爾
1964年底,歌手、吉他手盧·裏德(Lou Reed)曾與幾支車庫樂隊短暫的合作演出,併為Pickwick唱片公司擔任詞曲作者。期間,盧·裏德遇到了威爾士人約翰·凱爾(John Cale)。約翰·凱爾在獲得獎學金後搬到美國學習古典音樂。他曾與實驗作曲人Cornelius Cardew和La Monte Young合作,但也對搖滾音樂感興趣。約翰·凱爾發現,盧·裏德的實驗主義傾向與他自己的相似,於是兩人開始一起排練和表演。他們的合作為後來地下絲絨樂隊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2]  [4] 
The Primitives The Primitives
盧·裏德與盧·裏德先是組成了一個短暫的組合——The Primitives(原始人),這個時期他們合作創作了一首歌曲《The Ostrich》。之後,盧·裏德找來他在雪城大學的同班同學、吉他手Sterling Morrison接替The Primitives中的第三名成員Walter De Maria。並且還找來了打擊樂手Angus MacLise。4人組時期他們樂隊的名字先是叫做Warlocks(術士),後來又改為Falling Spikes(落下的尖刺) [3] 
(*右側圖中人為The Primitives成員 : Tony Conrad、Walter deMaria、盧·裏德、約翰·凱爾)
約翰·凱爾的朋友託尼·康拉德(Tony Conrad)推薦給樂隊成員一本名為《Velvet Underground》的書籍(Michael Leigh著,1963年出版),該書籍講述的是20世紀60年代早期秘密的性亞文化。成員Angus MacLise建議樂隊使用The Velvet Underground作為樂隊的名字,1965年11月,樂隊成員一致決定採用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絲絨”為樂隊的最終名稱 [5] 
之後,地下絲絨樂隊一直在紐約排練和演出。1965年7月,盧·裏德、約翰·凱爾、Sterling Morrison在某個閣樓裏錄製了一盤Demo磁帶,並且希望被滾石樂隊的米克·賈格爾聽到,但最終未能達成所願。之後,樂隊有機會進行他們的第一場有償演出,在新澤西州塞姆特市的Summit High School演出,為The Myddle Class開場,報酬是75美元。成員Angus MacLise因此離開了樂隊,他認為樂隊接受商業演出是出賣了藝術的靈魂。取代Angus MacLise的是Sterling Morrison朋友的妹妹Maureen Tucker [6] 
之後,樂隊一直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個俱樂部做駐場樂隊。一次看似偶然的機會,安迪·沃霍爾在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店裏結識了地下絲絨樂隊,並且決定馬上接收這個樂隊。作為樂隊的經理人,安迪·沃霍爾安排樂隊作大量的巡迴演出,並利用他的個人知名度設法使樂隊與MGM唱片公司下屬的Verve唱片簽下了合約。但安迪·沃霍爾覺得樂隊缺乏一個引人注目的視覺焦點,他説服了樂隊,讓德國女歌手Nico加入樂隊 [1]  。在此期間,地下絲絨樂隊還為安迪·沃霍爾多重藝術巡演Exploding Plastic Incerrousle演出了音樂部分。1966年,當盧·裏德患有肝炎,無法表演時,Angus MacLise暫時重返樂隊,參加了幾場EPI巡演 [8-9] 

地下絲絨樂隊演藝經歷

1967年3月12日,地下絲絨樂隊與Nico合作的樂隊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發行,專輯封面印上安迪·沃霍爾的名字,首先因為他是樂隊的經紀人,亦是“掛名”的專輯製作人,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印上他的名字,可以幫助樂隊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7]  。但也是在這個時期,Nico離隊並開始自己的音樂生涯 [10] 
1968年1月,樂隊的第二張專輯《White Light / White Heat》發行。其中包括一曲17分鐘的展示前衞和獨立意識的歌曲《Sister Ray》。也是在這張專輯後,盧·裏德與約翰·凱爾的分歧加劇,1968年9月波士頓巡演後,約翰·凱爾離隊,道格·尤爾(Doug Yule)補位 [10] 
1969年,樂隊的同名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發行,樂隊在這一時期主要是進行巡迴演出,並且在同年10月錄製了現場專輯《1969:The Velvet Underground Live》,但該專輯直到1974年才正式發行 [11]  。而11月,地下絲絨樂隊在加州舊金山的the Matrix和the Family Dog舉辦了一系列的演出,這些演出的錄音在2001年作為現場專輯(一套三張)發佈,名為《Bootleg series Volume 1: the Quine Tapes》以及在2015年發行的《The Complete Matrix Tapes》 [12] 
1970年,地下絲絨樂隊發行了第四張專輯《Loaded》。在這張專輯錄制期間,樂隊鼓手Maureen Tucker因為懷孕不得不請假,樂隊的打擊樂部分是由道格·尤爾的弟弟Billy Yule演奏的,但盧·裏德在樂隊發行該專輯前突然宣佈離隊 [10]  ,而Maureen Tucker在盧·裏德離隊後才休完產假。同時,在專輯的錄製過程中,地下絲絨樂隊獲得了在紐約夜店Max's Kansas City為期九周的現場演出,盧·裏德最後一次與樂隊在該夜店的現場演出是非正式錄製的,但錄製的內容在1972年以《Live At Max's Kansas City》為名,做為現場專輯發行 [12] 
1971年8月,樂隊吉他手Sterling Morrison獲得了英語文學學士學位,因為要前往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中世紀文學博士學位,所以離開了樂隊,他是最後一個退出的地下絲絨樂隊創始成員,接替他的是歌手兼鍵盤手Willie Alexander [13]  。同年年底,樂隊在英格蘭、威爾士和荷蘭進行了幾場演出,其中一些現場影像被收錄在2001年的合輯《Final V.U. 1971-1973》中。
1972年1月初,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美國演出之後,地下絲絨樂隊解散了。5月,由於《Live At Max's Kansas City》的發行及宣傳,道格·尤爾重新組建了地下絲絨樂隊,這個短期的“地下絲絨樂隊”由道格·尤爾、Rob Norris、George Kay、Mark Nauseef組成,但由於經濟等原因這個臨時的樂隊在同年12月就解散了。但在樂隊短暫的演出時,經紀人為道格·尤爾爭取到了一張專輯以及錄音室。於是,道格·尤爾一個人在倫敦錄音室裏錄製了併發行了專輯《Squeeze》 [12]  [14] 
1973年,道格·尤爾一個人支撐着的地下絲絨樂隊正式解散 [15]  。1984年,唱片公司收集整理了一些地下絲絨樂隊未發表的作品,製作了專輯《VU》。1986年,另一部分未發表作品,則被收入專輯《Another View》中。1988年,與地下絲絨樂隊合作的Nico在西班牙一個島上騎自行車遭遇車禍身亡 [15] 
1993年,解散了20多年的地下絲絨樂隊成員重新走在一起進行了巡迴演出,但由於盧·裏德和約翰·凱爾長期不和,重組的樂隊再度解散 [15]  。基於重組之後的演出現場(1993年6月15日到17日),製作了一張名為《Live MCMXCIII》的現場專輯 [16] 
1995年,退出了搖滾界回到大學教英文的Sterling Morrison,因病去世 [15-16]  。1996年,樂隊發行了第一張專輯的紀念專輯《Peel Slowly and See》 [11]  。同年,樂隊由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推送進入“搖滾名人堂” [23] 
2013年10月27日,盧·裏德在紐約去世,享年71歲 [10]  。2017年,第59屆格萊美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地下絲絨樂隊 [22] 
地下絲絨樂隊成員變遷 地下絲絨樂隊成員變遷

地下絲絨樂隊主要作品

地下絲絨樂隊音樂專輯

    • The Complete Matrix Tapes
      2015
    • Bootleg series Volume 1: the Quine Tapes
      2001
    • Final V.U. 1971-1973
      2001
    • Peel Slowly And See
      1996
    • Live MCMXCIII
      1993
    • Another View
      1986
    • VU
      1984
    • 1969:The Velvet Underground Live
      1974
    • Squeeze
      1972
    • Loaded
      1970
音樂專輯參考資料 [7]  [10-12]  [16] 

地下絲絨樂隊演唱會記錄

舉辦時間 演唱會名稱 總場次
1995-1-6 sabula ortiz / velvet underground 1 場
1993-7-1 至 1993-7-4 羅斯基勒音樂節 4 場
1993-6-26 U2 / Velvet Underground / Belly 1 場
1993-6-9 Velvet underground 1 場
1971-4-23 至 1971-4-24 Hog Heaven / Velvet Underground 2 場
1969-10-29 至 1969-11-2 Velvet Underground, Collectors 5 場
1969-7-17 至 1969-7-18 Velvet underground / Taj Mahal 2 場
1969-7-10 至 1969-7-11 Velvet Underground / Country Funk / Quill 2 場
1969-6-27 至 1969-6-28 Velvet underground / The American Dream 2 場
1969-5-30 至 1969-5-31 Velvet Underground / Allman Brothers Band 2 場
1969-4-25 至 1969-4-27 Grateful Dead / velvet underground / SRC 3 場
1969-3-13 至 1969-3-15 Velvet Underground 3 場
1969-3-6 至 1969-3-8 Velvet Underground / The J. Geils Band 3 場
1969-1-9 至 1969-1-11 Velvet Underground / The Holy Modal Rounders 3 場
1968-12-12 至 1968-12-14 Velvet Underground / MC5 3 場
1968-11-14 至 1968-11-17 Velvet Underground / COLD BLOOD 4 場
1968-10-23 至 1968-10-27 Velvet Underground / Chicago 5 場
1968-9-27 至 1968-9-28 Velvet Underground / Fire And Ice 2 場
1968-6-14 至 1968-6-15 Velvet Underground / Clover / Maya 2 場
1968-5-29 至 1968-5-31 Velvet Underground 3 場
1968-5-16 至 1968-5-18 Velvet Underground / The Hallucinations / Bo Grumpus 3 場
1968-3-22 至 1968-3-23 Velvet Underground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 場
1968-3-15 至 1968-3-17 Velvet Underground / Mandrake Memorial / Mary Jane Company 3 場
1967-7-19 至 1967-7-29 Velvet Underground / The Muffins 8 場
演唱會記錄參考資料 [11-12]  [16-17] 
演唱會部分海報
Velvet Underground / The Muffi Velvet Underground / The Muffi
Velvet Underground(1968) Velvet Underground(1968)
VelvetUnderground/Clover/Maya VelvetUnderground/Clover/Maya
Velvet Underground / MC5 Velvet Underground / MC5
Velvet underground/The Holy … Velvet underground/The Holy …
Velvet underground / SRC Velvet underground / SRC
VelvetUnderground/CountryFunk/ VelvetUnderground/CountryFunk/
Velvet underground / Taj Mahal Velvet underground / Taj Mahal

地下絲絨樂隊獲獎記錄

音樂類
  • 2017    第59屆格萊美獎-終身成就獎[22]     (獲獎)    
  • 1996    搖滾名人堂[23]     (獲獎)    

地下絲絨樂隊人物評價

買地下絲絨樂隊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的人寥寥無幾,然而這些人後來都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傳承他們風格的主要是獨立樂隊,如 The StrokesSpacemen 3Sonic YouthYo La Tengo以及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然而,從風格各異的主流藝人的作品中也能找到地下絲絨樂隊對的影響,如U2王子。《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改變了搖滾歷史。地下絲絨樂隊之後推出的專輯也為後來的音樂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8] (《搖滾譜系——搖滾樂完全歷程》布魯諾·麥克唐納評)
地下絲絨樂隊是一支吵鬧、傲慢,卻創造出最粗糙和誇張聲響的難得的樂隊,同樣也是一支多才多藝、有能力打動別人的樂隊。音調和諧的民歌搖滾,柔和的愛情歌曲,《Sister Ray》中的尖叫聲,《Venus in Furs》和《All Tomorrow's Parties》中的歌特先鋒意味,這些看似不相干的風格在地下絲絨樂隊的作品中卻可以同時存在。事實上,在約翰·凱爾於1968年離開樂隊之後,雖然音樂中的力量和野心一點都沒少,但地下絲絨樂隊在形式上更象是一支以吉他為主的樂隊了。不過在歌曲和演出的背後那種潛在的、不動聲色的誠實使得他們的作品仍然與眾不同。地下絲絨樂隊並沒有努力去消除埋藏在表象下的矛盾,或者隱瞞他們感覺良好的消息。儘管歌曲中最骯髒的描述為他們吸引了比那些快樂的“大路貨”搖滾人們更多的注意力,但他們依舊談論着過去他們所説的事情 [11] (新浪娛樂評)
地下絲絨樂隊被認為是美國1965年之後最重要的搖滾樂隊,它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所有白人藝術噪音音樂的源泉,並且為搖滾創作中的暴戾的吉他彈奏以及帶刺的現實主義的敍事歌詞創作手法定下了一個普遍的標準。他們用自己激進的原始尖叫和流行靈歌的黑色效果的混合物打開了通往搖滾樂各個發展方向的大門。在倡導探索精神的那個搖滾年代,地下絲絨樂隊堅持大膽、富於攻擊性的極端手段,從自由爵士、經典的先鋒藝術、浪漫主義的民謠以及最主要的商業R&B之中脱離出來,找到了屬於他們自身的領域。
地下絲絨樂隊是搖滾史上一支極其重要的樂隊,在他們短暫的藝術生涯中不斷地突破自我與大膽嘗試,對後來許多樂隊帶來了啓迪和精神鼓勵。他們用自己的音樂語言創造了一種來之不易的贖救之聲。從某種意義上講,地下絲絨樂隊拯救了搖滾的生命 [15] (新浪娛樂評)

地下絲絨樂隊後世紀念

紀錄片海報 紀錄片海報
2021年,在《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發行50週年之際,導演託德·海因斯在廣泛收集地下絲絨樂隊吉光片羽的基礎上,推出紀錄片《地下絲絨樂隊》(The Velvet Underground)。託德·海因斯延續自己以往的敍事風格,影片更像是他整合各方素材後完成的一篇關於地下絲絨樂隊的影像研究報告 [19]  。7月7日,該片作為非競賽展映片在戛納電影節舉行了首映禮 [20] 
影片原聲專輯中選擇了11首地下絲絨樂隊演唱的歌曲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