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The Man-Machine

鎖定
《The Man-Machine》是德國電聲樂隊發電站的第七張錄音室專輯,專輯的音樂製作人由拉爾夫·赫特、弗洛裏安·施耐德、卡爾·巴託斯擔任,標準版唱片內部共收錄六首歌曲,於1978年2月14日通過國會唱片公司發行 [1] 
1982年2月,《The Man-Machine》獲得由英國音樂工業協會授予的“金單曲”獎項 [2] 
外文名
The Man-Machine
專輯語言
英語
專輯時長
36分10秒
曲目數量
6 首
唱片公司
國會唱片公司
發行日期
1978年2月14日
製作人
拉爾夫·赫特, 弗洛裏安·施耐德
藝術設計
卡爾·克萊菲施

The Man-Machine創作背景

發電站樂隊將成員描述為機器人、設計專輯封面時的想法,最初來源於弗里茲·朗執導的電影《大都會 [3] 
《The Man-Machine》封底概念複製自埃爾·利西茨基刊登在童書《Of 2 Squares》中的某副作品 [4]  ,發電站樂隊在埃爾·利西茨基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相結合的影響下,最終將《The Man-Machine》的封面融合成了一張頗具包豪斯風格的作品——遠離了1970年盛行的極簡主義風格和正在走下坡路的波普藝術風格,並把目光投向了更久遠的未來 [3] 
《The Man-Machine》的封面設計由簡單的幾何形狀呈現極簡風格,形式從過去的窠臼中解脱,表現出“當下”與“未來”。專輯色彩主要應用紅、黑、白為主色調,字體設計與排列的線條感也能增添顫動效果 [4]  。四位成員肖像的構圖方式模仿了當時蘇聯常見的海報樣式,只不過從孔武有力的勞動者形象替換成了身着紅色西裝和黑色領帶,有着精緻髮型與妝容的樂隊主創:畫面重心配比和紅、黑色結合的配色靈感則來自埃爾·利西茨基於1920年設計的作品《Story of Two Squares》。
至於傾斜矩陣的圖文混排方式,則具有構成派藝術家亞歷山大·羅德欽科的作派;專輯封面上四國語言的應用,則是延續了其上一張專輯《Trans-Europe Express》裏對於“歐洲無盡”的控訴——而絕非僅僅為了傳播便利所使用 [3] 
《The Man-Machine》的錄製工作,是在位於杜塞爾多夫的克林貢工作室中進行,混音工作則是在魯達斯工作室中進行。該專輯的音樂工程師,是由懷特菲爾德唱片公司聘請的喬斯科·魯達斯、萊納德·傑克遜擔任,打擊樂器的伴奏由卡爾·巴託斯、Wolfgang Flur負責提供。拉爾夫·赫特、弗洛裏安·施耐德不僅是主要製作人,同時也負責語音以及電子設備的使用 [5] 

The Man-Machine專輯曲目

碟一
曲序
收錄曲目
音樂製作
時長
1.
《The Robots》
拉爾夫·赫特
弗洛裏安·施耐德
卡爾·巴託斯
6:11
2.
《Spacelab》
拉爾夫·赫特
卡爾·巴託斯
5:51
3.
《Metropolis》 [1] 
拉爾夫·赫特
弗洛裏安·施耐德
卡爾·巴託斯
5:59
碟二
曲序
收錄曲目
音樂製作
時長
4.
《The Model》
拉爾夫·赫特
卡爾·巴託斯
3:38
5.
《Neon Lights》
拉爾夫·赫特
弗洛裏安·施耐德
卡爾·巴託斯
9:03
6.
《The Man-Machine》 [1] 
拉爾夫·赫特
卡爾·巴託斯
5:28

The Man-Machine專輯鑑賞

《The Man-Machine》將發電站樂隊的影響力跨足至視覺領域,四名團員身穿紅色襯衫、黑色領帶,模仿着機器人的行動方式,並與擬真的人偶交錯出現,讓觀眾難以判斷眼前的究竟是真人或是機器。《The Man-Machine》的封面模仿埃爾·利西茨基(El Lissitzky)的蘇俄海報藝術風格,更讓人覺得畫面充斥詭異感 [6]  。樂隊在該專輯中結合了聽覺與視覺,成員們以紅襯衫、黑領帶的造型亮相,並通過模仿機器人的舉動,打造出機械、工業感 [7]  ,以及一系列不近人情的機器人形象 [3] 
發電站樂隊除了將“機械人”(The Robots)——他們歷代創作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與具有政治隱喻的設計排版相結合,《The Man-Machine》這一富含美學理念的專輯封面,也成為樂隊打造此後作品中代表性形象的基礎。此外,發電站樂隊還通過專輯封面的設計,在暗中策動了無數次震撼了世界的時尚運動,它的視覺設計也帶給時尚界長久的影響 [3]  ,特別是團員在封面穿的紅黑西裝與整齊陣列意象最為深入人心,令人分不清到底是人形模特的陰森鬼魅,還是人性機械獸的失控科技 [4] 
《The Man Machine》所擦新的重大意義,是把流行電音推至更具尖端科技氣息的“科技流行樂”(Techno-pop)形態,全然是後世科技音樂的雛型 [8]  。發電站樂隊以“The Robots”自居,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期,用這張飽含哲學思辨的專輯來探討人類與科技之間的交互作用 [3]  。《The Man-Machine》亦是發電站樂隊進一步彰顯其未來主義意念,以及帶出人類與機械的關係的專輯:從機械、太空實驗室、未來大都會之科幻命題,再説到現代城市的靡爛風景,使得整張專輯饒富未來感 [8] 
《The Man-Machine》也可被視為“現代電子樂”的起點,不僅促成了1980年代的“合成器流行樂浪潮”,更是對後續電子音樂的發展起到啓蒙作用 [3]  ;該專輯一方面有《The Robots》這首以聲碼器主唱、帶出機械性美學的機器流行樂,另一方面則有《The Model》這首簡明、輕快而流麗的流行曲目,該歌曲本身被公認為合成器流行樂的藍本 [8]  ,而前者則成為發電站樂隊的非官方主題曲,其本身如同任何充滿可能性的俏皮開場,令人聯想到“神秘博士”艙門打開那一刻的繽紛景象 [9] 
《The Man-Machine》雖然鮮少在歌詞中提及勞工,概念卻在旋律與視覺表現形式下暗潮洶湧,譬如該專輯的第一首歌曲《The Robots》,“Robots”字源來自“Rabotnik”,意指“工作者”,也可連結至“音樂勞工”(Musikarbeiter),亦即發電站樂隊自己。該專輯收錄的六首歌曲以《The Robots》為首,接續是《Spacelab》《Metropolis》《The Model》《Neon Lights》,最後以《The Man-Machine》結尾。在物與人與科技的過渡中,暗喻人性的本末倒置與科技勢力反撲 [4] 

The Man-Machine獲獎記錄

日期
頒獎機構
授予獎項
類型
1982年2月15日
英國音樂工業協會(BPI) [2] 
金單曲
獲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