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STAP细胞事件
- 概 述
- 2014年1月,日本理化学研
- 事件背景
- 受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
- 事件详情
- 2014年1月底,小保方晴子带
事件背景
播报编辑
事件详情
播报编辑
“成果”发布
2014年1月底,小保方晴子带领的课题组宣布,成功制作出一种全新“万能细胞”STAP。这种细胞定名为“刺激触发采集多功能(Stimulus 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细胞,简称为STAP细胞。 [3]
其制作方法很简单,将从老鼠脾脏取出的细胞放在与红茶酸碱度近似的弱酸性溶液里浸泡25分钟,培养数日后就出现了新细胞。此前科学界一直认为,一旦细胞的功能固定下来,在这种程度的刺激下是不可能变成“万能细胞”的。因此,这一成果被认为是颠覆生命科学常识的划时代重大成果。2014年1月29日,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电子版上。 [1]
论文被疑造假
小保方晴子论文发表不久后,有外部专家指出,论文中的图像不自然,疑似被加工过。一些国外同行用论文介绍的方法重复实验,却无法再现结果。 [1]
日媒发布结果确认造假
日本媒体2014年6月3日发表的报道称,在对STAP实验中用到的细胞进行了基因检测后,结果显示,不存在。
事件调查
播报编辑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随即对研究过程展开调查,认为论文照片确实存在挪用现象,并在保存的细胞样本中检出与实验不符的遗传基因。包括小保方晴子在内的4名主要作者中的3人同意撤回论文,但小保方晴子留学时代的指导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的查尔斯·维坎提仍持反对态度,认为研究结果本身并不存在问题。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委员会2014年4月1日发布调查结果,认定其下属发育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的不正当行为。理研认定,论文中一张显示细胞万能性的图片在2011年另一题目的博士论文中使用过,此行为被认定为“捏造”;剪切加工另一张实验照片的行为被认定为“篡改”。调查委员会指出,小保方晴子的这些不正当行为“歪曲了科学本质,玷污了‘研究’二字,并且严重伤害了大众对研究人员的信任”。
尽管认定论文写作存在问题,调查委员会并未就STAP细胞是否存在作出判断,称“需要等待科学的验证”。小保方晴子通过律师发表评论,称“是没有恶意的犯错,并且对于篡改、捏造等认定表示不能认同。” [1]
事件结论
播报编辑
2014年轰动学术界的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事件--STAP细胞事件2014年12月19日尘埃落定。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日本时间19日9:30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STAP细胞”实验结果:在验证STAP细胞是否存在的验证实验中,小保方晴子未能制作出这种细胞,实验宣告结束。小保方晴子本人并未出席新闻发布会,会上公示了由她本人所写的一封辞职信。 [5]
影响评论
播报编辑
影响
受山中伸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研究获诺尔贝奖的激励,再生医疗在日本成为“显学”,被视为“安倍经济学”成长战略的重要支柱。STAP因其制作方法比iPS细胞更简单、高效而备受关注。从政府到企业,都希望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运用。“STAP细胞事件”给日本势头正旺的再生细胞研究打了一剂清醒剂。 [1]
评论
山中教授指出:iPS细胞发现至2014年已经8年,安全性有了很大提高,距离可以进行人类临床试验只有一步之遥,而STAP细胞的安全性评价“2014年才开始”。
日本著名时事评论员池上彰认为:日本主要媒体在STAP细胞成果公布时,基于过去的报道资料,匆忙得出STAP细胞优于iPS细胞的结论。媒体强调“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
日本舆论也呈现两极分化。在日本NICONICO网站上,新闻发布会视频出现后就涌现大量弹幕评论。有的对小保方晴子表达了支持的态度“希望不要辞职,继续把实验做下”“太可惜了”“可能是有一些实验细节没考虑到”“希望她开始新的人生”;另一大部分评论则直接抨击小保方晴子“把大家玩得团团转”“到如今还嘴硬,这种辞职信简直是在浪费打印费”,甚至有部分人身攻击的话语。 [5]
纪律处分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