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R136a2

鎖定
R136a2在R136星團的中心區域,可以見到其近紅外。R136a1和R136a2都在其中心,並且是兩個距離非常接近的亮星,但r136a2比R136a1小並且暗。(來源於歐洲南方天文台
R136a2(RMC 136a2)是一顆位於R136的中心的沃爾夫-拉葉星,在蜘蛛星雲NGC 2070星團中心。它位於大麥哲倫雲(銀河系附近的衞星星系)的大規模氫區。它是光度最高、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約為179倍太陽質量和490萬倍太陽光度。
中文名
R136a2
外文名
R136a2
別    名
RMC 136a2
MH 511
BAT99 109
分    類
恆星
發現者
維格爾特和貝爾
發現時間
1985年
質    量
179倍太陽質量
直    徑
32586840 km
表面温度
400000 ℃
逃逸速度
10 km/s
反照率
0
視星等
12.34
絕對星等
-12 等
自轉週期
10天
赤    經
5時38分42.45秒
赤    緯
-69°06′2.2″
距地距離
165000 光年
半長軸
12000光年
公轉週期
沒有公轉
色指數B-V
0.23
光    譜
WN5h
金屬丰度
0.4
光    度
4900000倍太陽
可見光度
32000倍太陽
觀測資料
曆元J2000.0
星    座
劍魚座
旋轉速度
200km/s
演化階段
沃爾夫-拉葉星

目錄

R136a2發現

1960年,一組在比勒陀利亞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學家對大麥哲倫星雲的亮度和明亮的恆星光譜進行測量。其中目錄編號是RMC 136(拉德克里夫天文台麥哲倫星雲目錄,目錄編號136)的蜘蛛星雲中有一個明亮的物體。隨後的觀察表明,這個物體——R136位於一個氫氣區的中心,這是一個直接觀測到的巨大的恆星形成中心。
在1985年,R136a首次利用散斑干涉技術分為8個部分。R136a2在R136星團中心的一角秒內被發現,它是第二亮的。估計中央區域的亮度將需要多達30個O級星聚集在半秒差距的空間裏面,更可能的解釋是有一顆千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它最終被發現,它由一些非常明亮的恆星以及大量的O型星構成。

R136a2距離

要確定R136a2精確的距離,因受多種因素影響,是具有挑戰性的。在從地球到LMC因為有巨大的距離,視差方法超出了現有技術的限制。多數估計認為從地球到R136與大麥哲倫星雲的距離相同。到LMC的距離目前最精準的為49970秒差距,這是從蝕雙星的角向和線性尺寸進行的測量。

R136a2屬性

像所有的沃爾夫-拉葉星一樣,R136a2正在經受由快速恆星風造成的嚴重的質量損失。因為2400公里/秒速度的恆星風,R136a2每年損失4.6×10倍太陽質量。這顆恆星的高質量壓縮和加熱的核心,以及推動快速氫核聚變時主要通過碳氮氧過程,導致這顆恆星有着4900000倍太陽的亮度。融合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在10秒內R136a2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一年內釋放的能量。這顆恆星在它誕生時可能為240倍太陽質量,但在過去的100到200萬年失去了多達40倍太陽質量。但目前的理論認為,沒有恆星誕生時可超過150倍太陽質量,因此它可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恆星合併而成。
雖然R136a2是已知最重的恆星之一,但它只有23.4倍太陽半徑和13000倍太陽的體積,比最大的恆星,如盾牌座UY小得多。因為温度高,它發出的大部分能量在電磁光譜的紫外區,因此視覺亮度只有太陽的32000倍(絕對星等為-6.5)。

R136a2命運

據認為,這個龐大的恆星不會失去足夠的質量,以避免大型鐵芯的崩潰的災難性結果。其最終將會演化為超新星,或者是伽瑪射線爆發,或者是幾乎沒有明顯的爆炸,並留下一個黑洞或中子星。具體細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時機和質量損失的多少,在當前恆星的演化過程來看,我們不能完全複製我們觀察到的恆星和超新星的佈局。對宇宙中已知“瀕臨最大”的恆星而言,我們可預測其內核崩潰之前會進展為無氫沃爾夫—拉葉星,爆炸後成為一種Ib或Ic超新星,並留下一個黑洞伽馬射線暴只可能在不同尋常的條件下有望出現,或者只能出現在更少的大質量恆星身上。 [1] 
參考資料
  • 1.    Large_Magellanic_Cloud § Distance